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油树脂为原料,研究了温度、酸碱浓度、光照、金属离子、p H、还原剂对虾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油树脂在高温下不稳定,在低温下较稳定;在室外光照射下极不稳定,在避光条件下最为稳定;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虾青素的稳定性;加入Na~+、Al~(3+)、Zn~(2+)、Cu~(2+)、Ca~(2+)金属离子于虾青素油树脂中,对色素影响较小,其中加入Mg~(2+)、K~+、Fe~(3+)、Fe~(2+)的虾青素油树脂稳定性影响较大,其中Fe~(2+)的影响最大;添加还原剂有利于保护虾青素被降解。  相似文献   

2.
对复凝聚法制备虾青素酯微胶囊的工艺和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过程以乳清蛋白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通过考察p H、乳清蛋白/阿拉伯胶比、壁材总浓度和壁芯比对虾青素酯包埋率的影响,优化虾青素酯微胶囊制备工艺,并采用包埋率和幂律函数模型对不同p H条件下虾青素酯微胶囊的稳定性、抗离心力强度和释放机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虾青素酯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p H 4.0,乳清蛋白/阿拉伯胶质量比为2.0(w/w),壁材总浓度为2.0%(w/v),壁芯比为1.0(w/w),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平均粒径(d)为15.4±0.4 nm,包埋率为86.2±2.4%;p H环境对虾青素酯微胶囊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具有显著影响,且在p H 4.0条件下,虾青素酯微胶囊具有最佳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  相似文献   

3.
制备莲房原花青素低聚体(LSOPC)微乳液,通过测定微乳液粒径,研究温度、Na Cl、糖、金属离子等对LSOPC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SOPC微乳液的粒径是(0.33±0.02)μm,在低温条件下比较稳定;低浓度Na Cl、含量低于9%的葡萄糖和蔗糖对LSOPC微乳液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一定浓度下,K+、Mg~(2+)、Cu~(2+)、Al~(3+)对LSOPC微乳液稳定性无显著影响,Ca~(2+)、Fe~(2+)、Zn~(2+)、Fe~(3+)则显著影响其稳定性,粒径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LSOPC微乳液和LSOPC溶液清除DPPH自由基IC50值分别为(6.55±0.04)、(7.33±0.04)μg/m L,前者的还原力强于后者,表明LSOPC微乳化后其抗氧化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孙梦嘉 《中国油脂》2022,47(4):109-117
DHA藻油是补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非动物来源,但因其自身水溶性差、易氧化产生不良风味等特点,极大约束了其摄入途径。据此,采用高压微射流技术与逐层沉积技术(LBL)制备负载DHA的亚麻籽胶(FG,质量分数为0.4%)-紫苏分离蛋白(PPI,质量分数为0.225%)双层乳液,研究Ca^(2+)添加量(0%~0.5%)对上述双层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同时,采用INFOGEST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探究PPI-DHA藻油单层乳液、FG-PPI-DHA藻油双层乳液、Ca^(2+)-FG-PPI-DHA藻油双层乳液中DHA的消化特性,以及上述3种体系递送虾青素的效率,并通过监测其在消化过程中粒径分布、电荷特性及微观状态变化等解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DHA藻油双层乳液储藏20 d后,未添加Ca^(2+)的双层乳液的粒径从10.4μm降低至4.3μm,Zeta-电位从-23 mV降低至-33 mV,Ca^(2+)添加量为0.4%的双层乳液的粒径和电位未发生显著变化,乳液液滴分布均匀,无分层、絮凝、沉淀现象;DHA藻油双层乳液储藏20 d后,添加Ca^(2+)的双层乳液的Turbiscan抗重力稳定性指数(TSI)较未添加Ca^(2+)的双层乳液有明显改善;3种乳液体系模拟消化过程中,游离脂肪酸释放量分别为68.88%、50.84%、52.32%,虾青素生物可及性分别为47.42%、12.54%、9.66%。说明添加Ca^(2+)有利于DHA藻油双层乳液的稳定储藏,但对消化过程中脂肪酸与虾青素的释放具有一定迟缓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设计靶向递送体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响应面法构建虾青素纳米乳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虾青素的稳定性,以生物大分子卵磷脂为乳化剂,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负载虾青素的纳米乳液,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纳米乳液粒径和虾青素负载率为响应值,以乳化剂浓度、油水比、虾青素添加量3个因素为响应因子,利用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方程模型,获得制备虾青素纳米乳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剂浓度1%(w/w),乳化温度55 ℃,乳化时间45 min,油水比1:8.5,虾青素添加质量分数为0.5%(w/w),按此工艺条件制备得到虾青素纳米乳液的粒径为238.84 nm,虾青素负载率可达到90.41%。  相似文献   

6.
以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核桃油为油相,于水相添加桃仁分离蛋白(PKPI),采用超高压微射流均质机制备油包水(W/O)乳液,乳液于45℃避光保存,每隔1 day测定乳液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等物理特性,同时检测乳液初级氧化产物—脂质氢过氧化物与次级氧化产物-己醛,探究PKPI对W/O乳液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PKPI应用于W/O乳液,可以降低乳液油滴粒径,提升乳液物理稳定性,PKPI同时具有抗氧化活性;PKPI浓度0.1~0.4%,乳液物理及氧化稳定性随PKPI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水相p H对PKPI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水相p H 7.0,PKPI抗氧化活性高于水相p H 3.0。水相钙离子强度同时影响PKPI乳液的稳定性,100~200 Ca Cl2m M,乳液物理稳定性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增强;乳液水相钙离子强度较低时(≤10 m M),增大离子强度将降低PKPI抗氧化活性,钙离子强度较高时(≥100 m M),增大离子强度加速乳液脂质氧化。  相似文献   

7.
以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核桃油为油相,于水相添加大豆分离蛋白(SPI),采用超高压微射流均质机制备油包水(W/O)乳液,乳液于45℃避光保存,每隔1 d测定乳液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等物理特性,同时检测乳液初级及其次级氧化产物—脂质氢过氧化物与己醛,探究SPI对W/O乳液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SPI应用于W/O乳液,乳液水滴粒径降低,乳液物理稳定性增大,SPI同时具有抗氧化活性。0.1%~0.4%SPI,蛋白质用量的增大对乳液物理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SPI用量增大(0.1%~0.2%)延长了脂质氢过氧化物与己醛形成延迟期,而用量进一步增大(0.4%)乳液脂质氧化稳定性影响不显著。乳液水相p H对SPI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水相p H 7.0,SPI抗氧化活性高于水相p H 3.0。研究同时表明,水相钙离子强度0~200mmol/L Ca Cl2,钙离子引入提高了乳液物理稳定性;乳液水相钙离子强度较低时(≤10 mmol/L Ca Cl2),离子强度的增大降低了SPI抗氧化活性,较高离子强度(100~200 mmol/L Ca Cl2)加速了乳液脂质氧化。  相似文献   

8.
雨生红球藻粉虾青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雨生红球藻粉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法提取虾青素并对虾青素提取液稳定性进行研究。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研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及其交互作用对虾青素提取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1℃,提取时间42 min,料液比1∶640 g/m L,在此条件下提取率达92.04%。虾青素的性质不稳定,易分解,在贮存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温度低于40℃时,虾青素提取液比较稳定;在太阳光及紫外光照射下,虾青素破坏严重;Zn~(2+),Cu~(2+),Fe~(2+),Mg~(2+),Na+和Ca~(2+)对虾青素提取液都有较大影响;而抗氧化剂VC,Na_2SO_3对虾青素有破坏作用,BHT对其稳定性保护作用效果不显著。在避光条件下冷藏保存并减少与金属离子的接触,可以减缓虾青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9.
以野葛花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辅助醇提法提取其葛根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葛根素得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设计,对野葛花葛根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研究酸碱度、温度、金属离子和光照对野葛花葛根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野葛花葛根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69℃,p H为7.1,料液比为1∶20;葛根素的得率为126.153mg/kg。葛根素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酸碱度为中性时葛根素较稳定;Na~+、Mg~(2+)、Fe~(3+)离子不影响葛根素的稳定性,Cu~(2+)对葛根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常温下自然光照利于葛根素的保存,避光会对葛根素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葛根素的贮存及使用可在常温自然光下进行,但是应注意避免和Cu~(2+)离子存在的环境接触。  相似文献   

10.
王然 《食品科学》2019,40(20):94-99
利用醇沉法结合辛烯基琥珀酸酐酯化反应,成功制备能够稳定食品级Pickering乳液的纳米淀粉酯颗粒。以纳米淀粉酯粒径、Zeta电位、光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为指标,研究颗粒添加量、pH值和离子强度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pH值和离子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纳米淀粉酯的电位值,其中在极端pH值或者高离子强度条件下,纳米淀粉酯的电位绝对值最低。研究发现,当纳米淀粉酯添加量为2.0 g/100 mL时,制备的Pickering乳液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此外,在体系pH 6.0并且KCl浓度为0.005 mol/L条件下,Pickering乳液分散相油滴的直径最小并且分布均匀,油滴不容易发生聚结,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乳清蛋白的配体结合特性,将不同温度(45、55、65、75℃和85℃)热改性后的乳清蛋白与虾青素结合形成复合物,同时构建p H3.6和p H6.3 2个体系,对复合物中虾青素特性进行探究。与未经热改性的乳清蛋白-虾青素复合物相比,不同温度下的复合物在p H3.6和p H6.3 2个体系下,虾青素的热、光和氧化稳定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在p H3.6下经75℃热改性后的乳清蛋白-虾青素复合物热稳定性最强,降解率降至23.3%;在p H6.3下经85℃热改性后的复合物光降解抑制效果最明显,降解率为91.3%,该条件下氧化降解率也达到最低30.6%。在不同抗氧化剂(维生素C、茶多酚、丁基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对复合物中虾青素稳定性的研究中,发现茶多酚的保护效果最好,虾青素降解率最低至9.4%;而金属离子对虾青素稳定性的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为:Fe3+>Cu2+>Fe2+>Na+、K+、Mg2+>Zn...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虾青素的稳定性,制备了淀粉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粒,然后采用透析法,将虾青素与纳米粒混合制成虾青素纳米粒。测定了淀粉及接枝共聚物的红外光谱、纳米粒的平均粒径、粒径分布、纳米粒形态,并以虾青素的丙酮溶液作为比较,对虾青素纳米粒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虾青素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208.1±26.4)nm,分散系数为0.284±0.035;4 h光照后,虾青素纳米粒保留率为26.34%;30℃和50℃恒温避光下,贮存8 d时虾青素纳米粒的保留率分别为91.81%和83.44%;在p H=1、3、5、7、9或11条件下,虾青素纳米粒的保留率平均值为86.18%。   相似文献   

13.
为拓宽极大螺旋藻藻蓝蛋白的应用范围,研究了温度、时间、p H值、固液比对其提取工艺及金属离子、食品添加剂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藻蓝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30℃、反应时间1.5h、Na_2HPO_4-柠檬酸缓冲液p H值7.0,固液比1∶60,在此条件下藻蓝蛋白的提取率达最大值。藻蓝蛋白在p H值5.0~7.0,温度30℃,室内可见光或暗光条件下较稳定;淀粉、蔗糖、明胶、苯甲酸钠等食品添加剂与低浓度条件下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对其稳定性影响不显著;金属离子Na~+、K~+、Mg~(2+)和低浓度的Ca~(2+)、Zn~(2+)、Al~(3+)、Fe~(3+)、Cu~(2+)对其稳定性无影响。因此,藻蓝蛋白在弱酸性环境、低金属离子浓度及常用食品添加剂等条件下较稳定,可将其作为天然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不同条件下红花红色素特征吸光度的变化,探讨了红花红色素的稳定性,其最大吸收波长在520 nm,在二甲基亚砜中有良好的溶解性,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如温度、光照、p H、氧化还原剂、金属离子、食品添加剂等)其吸光度的波动,探究了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红花红色素对光较稳定,受食品添加剂如蔗糖等影响较小,对热敏感,在中性及偏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同时,在Zn~(2+)、Ca~(2+)、Mg~(2+)金属离子溶液中稳定性较好,在含有Fe~(3+)、Fe~(2+)、Cu~(2+)、Al~(3+)金属离子溶液中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酪蛋白酸钠稳定的平均粒径小于100 nm的海藻油乳液(O/W)的一般性质及环境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微射流高压均质结合溶剂(乙酸乙酯)辅助蒸发法制备了海藻油含量1%的乳液(EAE-nano),用微射流高压均质法制备海藻油含量10%的乳液(AE-nano)作为对照。将AE-nano稀释10倍后与EAE-nano对比观察,AE-nano为乳白色,而EAE-nano呈半透明状。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EAE-nano的一般性质;以及加入0~500 mmol/L的Na Cl、在3.0~7.0的范围调节p H值、用沸水加热处理等环境因素对乳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在p H为7.0时,EAE-nano的平均粒径为76.8±0.5 nm,AE-nano的平均粒径为180.9±2.1 nm;EAE-nano比AE-nano对于Na Cl、p H值的变化、加热处理等环境压力有更好物理稳定性。用微射流高压均质结合溶剂辅助蒸发法制备的酪蛋白酸钠稳定的食品级乳液,在饮料的生产和疏水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包封等应用方面显示出很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离子强度(NaCl或CaCl2)对来源于花生粕的花生分离蛋白纳米粒子溶液电位、溶解度及该纳米粒子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粒径、微观结构、黏度、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离子会使花生分离蛋白纳米粒子溶液表面电位降低,且花生分离蛋白纳米粒子的溶解度会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外,盐离子会使花生分离蛋白纳米粒子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粒径分布峰宽变窄、峰强变强、黏度增加,并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Ca2+的加入对乳液的粒径影响大于Na+,表明花生分离蛋白纳米粒子制备的Pickering乳液具有更好的耐NaCl特性。  相似文献   

17.
抗坏血酸对大豆蛋白乳液抗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研究抗坏血酸对大豆蛋白乳液体系中油脂的抗氧化作用,明确抗坏血酸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乳化体系中的抗氧化机理。本研究采用溶解氧(DO)和顶空氧气消耗法测定大豆蛋白乳液体系在pH 3.0的环境下抗坏血酸对乳液体系氧消耗的影响;验证不同过渡金属Fe~(2+)、Cu~+对抗坏血酸在乳液中清除自由基能力、降解速率、乳液粒径变化和对大豆蛋白乳液氧化稳定性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激光粒度仪分析乳液在储存期间的粒径变化趋势相同,含有抗坏血酸的乳液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区别,加入金属离子的乳液粒径偏大;15 mmol/L抗坏血酸能够几乎完全消耗乳液体系中溶氧量;抗坏血酸能够在过渡金属Fe~(2+)和Cu~+发生促氧化时通过转移电子和清除体系中的自由基起到抗氧化作用;与对照组相比,Fe~(2+)和Cu~+可加速抗坏血酸降解和氧的消耗,但并没有引起乳液氢过氧化物和己醛含量的快速增加。说明抗坏血酸在大豆蛋白乳液体系中可通过清除自由基和加速乳液体系中氧消耗的多种机制稳定乳液。  相似文献   

18.
以新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和麦芽糊精为壁材,虾青素大豆油悬浊液为芯材,对喷雾干燥法制备虾青素微胶囊的配方和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微胶囊化虾青素与未微胶囊化虾青素进行稳定性实验。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新烯基琥珀酸淀粉酯∶麦芽糊精为1∶1,均质压力为50MPa,进口温度为190℃,出口温度90℃。稳定性实验表明,虾青素的微胶囊化能够明显减少虾青素的氧化,虾青素稳定性提高近8倍。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研究了温度、p H、紫外线以及金属离子等因素对羊乳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uth factor-Ⅰ,IGF-Ⅰ)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羊乳中IGF-Ⅰ在20℃时浓度最高,达到(29.91±0.91)ng/m L(P0.05),在40℃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IGF-Ⅰ在p H=4时浓度最高,达到(28.53±1.11)ng/m L(P0.05),在p H值为6~8时稳定性较高;紫外线照射会造成IGF-Ⅰ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Na~+、Ca~(2+)、Al~(3+)、Zn~(2+)等金属离子对IGF-Ⅰ的浓度具有抑制作用,而Mg~(2+)、Fe~(2+)对IGF-Ⅰ无明显影响,低浓度的Fe~(3+)、Cu~(2+)对IGF-Ⅰ的浓度具有抑制作用,而高浓度的Fe~(3+)、Cu~(2+)对IGF-Ⅰ具有激活作用。通过研究,评估温度、p H、紫外线以及金属离子对羊乳中IGF-Ⅰ浓度的影响,为生产具有更高IGF-Ⅰ浓度的功能活性羊乳产品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运载体系对虾青素酯在模型小鼠体内消化吸收的影响情况。方法:选用Balb/c小鼠作为模型动物,通过给予模型小鼠灌胃不同运载体虾青素酯,研究虾青素酯在小鼠体内的消化、排泄情况;并通过测定单次灌胃不同运载体系虾青素酯后小鼠血液中的虾青素浓度-时间曲线,考察其在模型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生物利用率。结果:不同运载体系中虾青素酯生物可接受率和AUC0-72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虾青素酯脂质体、微乳液、微胶囊和油剂;虾青素酯脂质体和微乳液在小鼠血清中达最大吸收峰值均在7h,而微胶囊在9h,油剂在12h,其虾青素的最大吸收浓度依次分别为0.72μg/mL、0.55μg/mL、0.36μg/mL和0.21μg/m L;上述结果表明,通过设计运载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虾青素酯的消化吸收效率和生物利用度。结论:为虾青素酯作为功能因子在食品中的高效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