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碎米的综合利用程度和低聚异麦芽糖中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的含量,采用碎籼米淀粉酶法制备低聚异麦芽糖。以低聚异麦芽糖中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糖化转苷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籼米淀粉液化液DE值为12,α-葡萄糖转苷酶用量为1.0U/(g淀粉),糖化转苷p H5.0、糖化转苷温度55℃、糖化转苷时间36h,在此条件下,低聚异麦芽糖中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的含量为(37.86±0.31)%,达到了中国发酵工业协会拟定的低聚异麦芽糖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对多酶协同制备低聚异麦芽糖(IMOs)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建立了以玉米淀粉为底物,使用耐高温α-淀粉酶进行液化,以α-葡萄糖苷酶、普鲁兰酶和β-淀粉酶同时糖化转苷制备IMOs的基本工艺。通过优化液化程度、糖化转苷过程作用温度和p H、糖化阶段α-葡萄糖转苷酶、普鲁兰酶和β-淀粉酶的添加量,形成了快速酶法制备低聚异麦芽糖的工艺。最优工艺如下:以25%(w/v)玉米淀粉为底物,液化还原糖含量(DE值)为20~30,糖化转苷温度为55℃,p H6.0,α-葡萄糖苷酶添加量为500~1000 U/g、普鲁兰酶添加量为0.9 U/g、β-淀粉酶添加量为500 U/g。结果表明:反应15 h可得到异麦芽二糖、异麦芽三糖和潘糖之和为49.09%的低聚异麦芽糖浆。本研究所建新工艺可以淀粉为原料快速高效制备IMOs,其有效组分明显高于现有生产工艺,制备周期也较现有生产工艺缩短70%以上,研究结果对现有IMOs生产技术的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真菌α-淀粉酶酶量、β-淀粉酶酶量、普鲁兰酶酶量、糖化转苷温度、糖化转苷pH、α-转移葡萄糖苷酶酶量6个因素为自变量,异麦芽糖、潘糖以及异麦芽三糖之和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木薯淀粉制备低聚异麦芽糖工艺中的糖化和转苷工艺.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模型预测以及响应面分析.优化后工艺:温度为41.9℃,pH 5.45,α-淀粉酶酶量为30.60 U/g(淀粉)、β-淀粉酶酶量为1.04U/g(淀粉)、普鲁兰酶酶量为1.10 U/g(淀粉)和α-转移葡萄糖苷酶酶量为0.48 U/g(淀粉).经试验验证,在此工艺条件下异麦芽糖、潘糖以及异麦芽三糖总和为0.417 2 g/g(淀粉),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48%.  相似文献   

4.
大米制取低聚异麦芽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米为原料制取低聚异麦芽糖浆,考察了pH值,糖化酶用量,转苷酶用量及反应时间对其三种主要功效成分(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生成的影响;并对糖化转苷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制取低聚异麦芽糖浆的最佳糖化转苷工艺条件.按最优条件实验制得的低聚异麦芽糖的三种主要功效成分与总糖的百分比为异麦芽糖14.43%,潘糖18.15%,异麦芽三糖5.61%,合计为38.19%.  相似文献   

5.
甘薯渣残留淀粉制备低聚异麦芽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薯淀粉生产副产物薯渣为原料,通过液化、糖化、转苷等工序将薯渣中残留淀粉转化为低聚异麦芽糖(IMO)。研究结果显示,液化DE值控制为20%左右有利于液化工艺控制及后续糖化、转苷反应;β-淀粉酶的添加可加快转苷反应进程且有利于提高IMO得率;糖化、转苷同时进行对IMO得率没有影响,且有利于缩短反应时间;转苷酶的添加量对IMO的最终得率和成分组成影响显著。添加300 U/gβ-淀粉酶和30 U/gα-葡萄糖转苷酶,60℃糖化转苷反应2 h左右,糖浆中IMO含量可达最高值。以新鲜薯渣为原料生产IMO时,在得率相同的条件下可减少一半的β-淀粉酶添加量。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中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联合水解橡子淀粉的工艺条件,该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橡子中的淀粉水解工艺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表明,橡子淀粉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中温α-淀粉酶添加量30 U/g,液化温度70 ℃,CaCl2添加量0.3%,液化pH 7.5,液化时间120 min,葡萄糖当量(DE)值为27.79%;最佳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300 U/g,糖化温度50 ℃,糖化pH 4.5,糖化时间120 min,DE值为48.13%。  相似文献   

7.
多酶协同制备低聚异麦芽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进行了多酶协同制备低异麦芽糖研究,考察了各种α-葡萄糖转苷酶的转苷反应能力,探讨了麦芽糖生成酶及其配合方式以及配合方式以及糖化转苷反应方式对低聚异麦芽糖生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制的低聚麦芽浆中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总含量达40%,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含低聚异麦芽糖的传统麦芽糖食品制备进行研究,分析传统麦芽糖制备过程中麦芽淀粉酶活性和糖化温度对糖化过程的影响,确定合适的糖化条件。结果表明,在糖化过程中添加适量α-葡萄糖苷酶,可将糖化液中的麦芽糖、葡萄糖、麦芽三糖总量由187.2 g/kg降至79.9 g/kg,同时生成总量为85.1 g/kg的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通过在传统麦芽糖制备过程中添加α-葡萄糖苷酶,催化糖化液中的麦芽糖、葡萄糖、麦芽三糖等转化成低聚异麦芽糖,能够提升传统麦芽糖食品的健康功能。  相似文献   

9.
麦芽寡糖醇是近年来发现的现代食品工业中重要的糖醇,其中由麦芽三糖衍生而得的麦芽三糖醇的含量决定了其质量与用途。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首先研究耐高温α-淀粉酶对淀粉的液化作用,制得特定液化度的淀粉液化液;然后探究普鲁兰酶、β-淀粉酶和中温α-淀粉酶在淀粉糖化阶段的作用,获得高麦芽三糖含量的低聚麦芽寡糖。由此通过加氢反应制得高麦芽三糖醇含量的低聚麦芽寡糖醇。淀粉液化与糖化的最佳条件是:以25%(w/v)淀粉乳开始,控制淀粉液化后的DE值为20,分别按8、100、16 U/g的添加量同步加入普鲁兰酶、β-淀粉酶和中温α-淀粉酶,在pH5.5、55℃下糖化10 h。所得糖液经加氢制得的糖醇中麦芽三糖醇占42.18%、麦芽糖醇占48.51%,总低聚糖醇转化率达到98.76%。研究结果可指导高品质麦芽寡糖醇及其相关产品的高效制造。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加酶挤压技术处理玉米淀粉,以挤出产物制备低聚异麦芽糖。以异麦芽糖(IG2)、潘糖(P)、异麦芽三糖(IG3)含量之和作为低聚异麦芽糖产量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相关参数,确定最优的加酶挤压工艺(挤压过程中挤压温度为95℃,挤压物料含水量为45%,挤压加酶量为0.8%)。通过上述参数进行试验所得的低聚异麦芽糖产量最高可达35%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甘薯渣为原料,低聚异麦芽糖含量为指标,结合耐高温α-淀粉酶的酶解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多重比较分析确定了最佳液化DE值和DE值在整个工艺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设计并应用SPSS软件对其数据分析对液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甘薯渣淀粉为原料制备低聚异麦芽糖时,最佳液化DE值为17,液化时底物浓度为15%、加酶量为0.15%、时间为2 h。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全因子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以及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黑曲霉CU-1(Aspergillus niger CU-1)发酵生产低聚异麦芽糖培养基的主要成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成分为:麸皮浸汁体积分数4%、玉米浆添加量19.67g/L、NaNO3添加量2.24g/L、木薯淀粉糖化液添加量250g/L,在该培养条件下,在3.6L发酵罐中进行验证,发酵液中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总产量达到37.4%,低聚异麦芽糖总产量高达83.1%,说明Box-Behnken试验设计法用于黑曲霉发酵生产低聚异麦芽糖培养基优化是可行的,数学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观察值相符。  相似文献   

13.
玉米粉液化及糖化工艺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粉为原料,葡萄糖当量(DE)值作为评价指标,研究料液比、时间、酶添加量、温度、pH值对玉米粉液化及糖化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液化、糖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玉米粉加水配制成料液比1∶4(g∶mL)的浆料,调pH 6.2,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8 U/g、液化温度80 ℃、液化时间60 min、液化液调pH 4.3;最佳糖化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250 U/g、糖化温度60 ℃、糖化时间12 h。在此最佳条件下,葡萄糖当量值达到93.1%。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中低聚异麦芽糖高效液柑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乳制品、固体饮料、糖果、保健品等食品中添加的功能活性成分低聚异麦芽糖,包括异麦芽糖(IG2)、潘糖(P)、异麦芽三糖(IG3)、异麦芽四糖(IG4)的检测,建立了水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氨基色谱柱分离,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vaporative light-scattering detector,ELSD)检测食品中添加的低聚异麦芽糖舍量的高效波相色谱方法.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异麦芽四糖的线性工作范围分别为0.1~0.45mg/mL、0.1~0.45mg/mL、0.2~0.65mg/mL、0.1~0.35mg/mL,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1、0.9999、0.9998、0.9999.对不同类型的食品,四种低聚异麦芽糖的回收率在98.0%~105.0%之间.方法准确度高.室内重复性变异系数一般都低于10%;除了含量低的异麦芽四糖,室间再现性变异系数一般都低于10%,说明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良好.该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测定结果准确,适于复杂食品基质中低聚异麦芽糖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响应面试验优化玉米淀粉挤出-酶解复合法糖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过挤出-酶解复合法液化后的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葡萄糖淀粉酶为糖化酶,采用挤出-酶解复合法糖化玉米淀粉挤出酶解物。以葡萄糖(dextrose equivalent,DE)值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糖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挤出工艺。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葡萄糖淀粉酶添加量140 U/g、原料质量分数70%、挤出温度85℃,由此工艺得到的淀粉糖DE值为42.1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得出DE38产品葡萄糖含量26.17%、麦芽糖含量25.29%、麦芽三糖含量14.86%,DE42产品葡萄糖含量29.57%、麦芽糖含量33.40%、麦芽三糖含量17.23%。红外图谱显示挤出物中含有葡萄糖等低聚糖特征峰,扫面电镜图显示原料经挤出后表面生成多孔状结构,X-射线衍射图显示有新的晶型结构生成,Brabender黏度曲线表明挤出物中含有小分子可溶性糖,黏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黑曲霉H9-30全细胞为催化剂转化麦芽糖生产低聚异麦芽糖,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其摇瓶最佳转化条件为:温度48℃,初始p H值4. 2,麦芽糖质量浓度为600 g/L,黑曲霉细胞添加量为15 g/L。此条件下,有效三糖(异麦芽糖、潘糖和异麦芽三糖)占总糖质量分数的50. 5%,总低聚异麦芽糖含量为63. 3%,达到低聚异麦芽糖工业生产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黑曲霉全细胞催化生产低聚异麦芽糖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生产IMO-50的半衰期达到20批次(10 d),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低聚异麦芽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利用酶制剂进行高麦芽糖浆的制备。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和均匀实验法。选用耐高温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普鲁兰酶分别对马铃薯淀粉进行液化和糖化。结果:得到的液化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浆质量分数40%,pH值6.3,耐高温α-淀粉酶用量106U/g淀粉,液化温度94℃,液化时间10min;糖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化液pH值5.3,β-淀粉酶用量70.81DP°/g淀粉,普鲁兰酶用量0.808PUN/g淀粉,糖化时间48h,糖化温度50℃;所得糖化液中其麦芽糖含量达68.29%。结论:以马铃薯为原料制备的高麦芽糖浆产品达到标准要求,该试验结果为马铃薯高麦芽糖浆的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下一步对马铃薯淀粉糖化液的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粮食与油脂》2016,(1):21-24
以碎籼米碱法提取籼米淀粉为原料,用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制备低聚异麦芽糖(IMO)。选取适宜的葡萄糖值(DE)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液化时间、液化温度、籼米淀粉乳浓度及耐高温α–淀粉酶用量对液化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化的最佳工艺为液化时间12 min、液化温度95℃、籼米淀粉乳浓度30%、耐高温α–淀粉酶用量20 U/g淀粉,此时所得籼米淀粉液化液DE值均在最适DE值12%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甘薯渣制备低聚异麦芽糖的糖化工艺,以低聚异麦芽糖的产量为指标,从糖化酶的作用原理出发,研究不同配比的酶组合对糖化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糖化时间为4 h时,酶组合及配比为真菌α-淀粉酶0.009 18g、β-淀粉酶0.003 12 g、普鲁兰酶15μL时,制备出的低聚异麦芽糖产量达58%。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籼米为基质的脂肪替代品的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耐高温α-淀粉酶添加量、籼米粉目数和水解时间对产品DE值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籼米为基质的脂肪替代品的最佳工艺条件:酶添加量4.0 U/g米粉,水解时间30 min,籼米粉目数100目。制备的产品DE值3.0左右,干燥后产品为白色粉状物。利用提取脂肪替代品后的沉淀继续制备DE值13~17的麦芽糊精,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40.0 U/g米粉,水解时间40 min。最后,添加质量分数6%的脂肪替代品和9%的麦芽糊精复配出的速溶咖啡口感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