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菌落总数能力验证的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采用PCA直接倾注法、增加覆盖一层琼脂培养基的方法、添加TTC方法、陶瓦盖代替平皿盖的方法同时进行试验,并采用提前观察、增加观察的频率和培养时间,加强计数准确性。结果在前期培养过程中加强观察能够有助于计数,而延迟培养时间则可避免迟缓生长的细菌漏检;采用含有0.5%TTC培养基进行培养或陶瓦盖平板法能有效抑制蔓延菌生长,且不影响总体计数结果。结论采用多种检验方法有助于菌落总数能力验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报告。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实验室食品菌落总数检测人员检测过程与结果进行比对,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根据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按照GB 4789.2-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进行检测,对4名实验人员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质量控制。结果 4名检验人员的测定结果均允许范围内,但A人员的测定结果普遍偏低,log值接近于满意范围临界值。结论检验人员严栺觃范地按照有兲操作觃程及标准觃定进行实验,定期进行人员比对,为实验室质量控制及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及保障。 相似文献
3.
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检测是食品控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其检测结果关系到食品的质量是否在可控范围内,菌落总数检测方法的提升,检测环境的改善是影响其检测结果的直接因素.本文就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能力验证质量控制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措施,为提升实验室检测技能,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实验室能力验证样品菌落总数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能力验证菌落总数依据GB4789.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以及能力验证计划参试指导书来进行测定和结果判断,再根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规定,对测定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定,然后采用合成的方法来计算和评定菌落总数的不确定度。结果菌落总数测定结果合成不确定度为0.05042,扩展不确定度为0.1008(以对数计)。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对能力验证样品的菌落总数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此方法适合于类似检测条件下菌落总数不确定度的评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均匀性和稳定性符合能力验证要求的质控样品,并将质控样品用于菌落总数的能力验证。方法本次考核样品由高浓度(3×10~4 CFU)、低浓度(1×10~4 CFU)2个样品组成,随机抽取质控样品进行稳定性及均匀性的检验,对其进行评价。本设计通过对实验室进行随机分组来发放样品,防止能力验证活动中各实验室进行串通。结果 65家实验室参加本次考核活动,整体满意率为80%,本次能力验证可以真实地反映参试单位的检测水平。结论本次菌落总数能力验证样品可用于质控样品使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分别制备菌落总数能力验证阳性样品与阴性样品,西林瓶真空包装、4℃冷藏贮存,制备出以脱脂奶粉为基质的均匀性好、稳定性强的菌落总数能力验证样品。通过随机抽样以评估样品的均匀性;通过观察样品在12周内不同温度下菌落总数的测试结果以评估样品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随机抽检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均匀性;贮存温度对样品稳定性有较大影响,高温明显降低样品稳定性;通过保存温度和时间的稳定性检验显示测试结果符合预期效果,样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建立了有效的菌落总数能力验证样品制备的方法与评价程序。 相似文献
7.
AOAC PetrifilmTM菌落总数测试片法与食品中菌落总数测定国标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证AOAC 990.12PetrifilmTM菌落总数测试片计数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检测性能.方法:对AOAC990.12 PetrifilmTM菌落总数测试片法与国家标准GB4789.2菌落总数测定法进行比较实验.在20个政府机构和食品企业实验室,对生肉、熟肉、水产品、调味品、冰激凌、原奶、奶粉和豆制品等8大类845份食品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AOAC 990.12PetrifilmTM方法与国标GB4789.2法检测8类食品样品的菌落总数测定结果的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AOAC 990.12PetrifilmTM菌落总数测试片法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等效于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的国家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 增强实验室竞争力。 方法 2011年, 本中心参加CNAS认可能力验证合格提供者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CNAS PT0011)组织的食品微生物能力验证。依据国家标准GB4789.2- 2010 和GB4789.4-2010, 采用多稀释度、多平行样法, 对代码为PTA菌落总数、PTB-1沙门氏菌、PTB-2沙门氏菌样品进行检测鉴定。结果 样品PTA中菌落总数为590 cfu/mL;样品PTB-1沙门氏菌: 未检出/10 mL; 样品PTB-2沙门氏菌: 检出/10 mL。 结论 3个样品测试均取得满意结果, 且Z(比分值)小于1(Z值绝对值小于等于2为满意结果)。本中心实验室2个项目均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了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3种标准菌株分别在平板计数琼脂、3M菌落总数测试片和MicroFast~?AC菌落总数测试片3种培养基中的菌落形态,并采用这3种方法对6类共60批次食品样品进行菌落总数测定。结果表明,3M菌落总数测试片在菌落辨识度上有明显优势,更适用于复杂基质样品的检测;3M菌落总数测试片和MicroFast~?AC菌落总数测试片测得的结果与平板计数法测得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菌落总数测试片法操作简单,节省空间,但成本较高,食品检测机构和相关企业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选择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菌落总数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落总数作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标志,具有重要卫生学意义。该文详述菌落总数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及近年来菌落总数快速检测方法进展,并对今后检测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验证分析实验室对奶粉样品中沙门氏菌检测能力。方法依据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SN/T 1059.7-2010《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实时荧光PCR法》进行改进,参照能力验证计划参试指导书来进行测定和结果判断。结果通过荧光定量PCR法进行快速初筛,初步判断样品含有阳性沙门氏菌;传统平板法结合生化鉴定套装和VITEK2进行复筛,将可疑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检出2种血清型O:4,12 H:i,2和O:9,12 H:m,g:-,分别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同时采用Ribo Printer全自动微生物基因指纹鉴定系统对可疑单菌落进行确证性鉴定,结果与血清分型一致。结论本次实验室的奶粉样品中沙门氏菌检测能力验证结果合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升实验室对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能力。方法按照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规定的方法要求进行检测,并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基因指纹鉴定系统(RiboPrinter~(?))对盲样中添加的菌株进行鉴定与分型。结果编号为CODE 1~9的样品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编号为CODE 10的样品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样品的Z值结果均2;阴性样品的结果为10 CFU/g,10个样品测试均取得满意结果。结论通过开展能力验证工作可以较好地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升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检测能力,增强实验室竞争力。方法依据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国家标准GB 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和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的要求,分别对1~#~5~#金黄色葡萄球菌待检样品和6~#~10~#沙门氏菌待检样品进行增菌、分离和生化反应鉴定。结果 10个待测样品中,2~#、4~#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7~#检出沙门氏菌,10个样品均取得满意的结果。结论通过参加能力验证工作,可以较好地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国家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人造板》2007,14(11):34-36
国家认监委《关于下达2007能力验证计划的通知》中,国家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准对《中/高密度纤维板中甲醛释放量检测》项目负责协调和实施工作。 相似文献
16.
17.
检测的准确性除了与检测方法、仪器性能以及分析人员的操作能力有关外,还与标准物质密不可分。近年来,标准物质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实际上仅有标准物质进行内部检测管理的控制还远远不够,必要的能力验证对于实验室,尤其是专注于提供检测服务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来说,更是至关重要。为更好的了解由实验室检测的准确性而经常引发的检测数据纠纷及解决办法,实验室检测准确性与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关系,本刊记者与英国政府化学家、LGC(政府化学家实验室)研发与技术部总监Derek Craston博士进行了一番对话。 相似文献
18.
选择食品工业中出现的典型细菌菌膜(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探讨单一细菌菌膜形成中细菌自身产生的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生物酶在菌膜形成与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并将其与菌膜的实时变化相对照,探索菌膜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活动的变化,以寻求食品工业中可有效地控制菌膜污染的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中过氧化氢酶量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并对不同培养时间段的菌膜所得到的检测峰电流进行作图分析,结果显示:细菌中过氧化氢酶的量随着菌膜形成量的上升而上升,随着菌膜的自溶分解现象而减小。可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中的氧化代谢活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R.W. BENNETT M. YETERIAN W. SMITH C.M. COLES M. SASSAMAN F.D. McCLURE 《Journal of food science》1986,51(5):1337-1339
Enterotoxigenicity and conventional test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were correlated for strains of staphylococci isolated from foods. These strains were examined for enterotoxin production, colonial morphology on Baird-Parker agar, coagulase activity with rabbit and pig plasma, thermostable nuclease (TNase) production, lysostaphin sensitivity and anaerobic utilization of glucose and mannitol. Enterotoxins A,B,C,D, and E were produced singly or in combination by 100 of the S. aureus strains; 51 strains produced no enterotoxin. False-negative rates in identifying the enterotoxigenic group as typical S. aureus were as follows: 11% for colonial morphology on Baird-Parker agar, 8% for coagulase activity with Difco rabbit plasma, 7% for TNase production, 4% for lysostaphin sensitivity and 2% and 4%, respectively, for the anaerobic utilization of glucose and mannitol. Consequently, none of these tests was reliable for differentiating toxigenic from nontoxigenic S. aureu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