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现有微囊藻毒素(MC-LR)检测方法操作复杂、因标记而污染环境、仪器贵重,不利于现场快速检测等问题,将自行研制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芯片检测仪应用于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提出抑制型SPR生物芯片快速检测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分别对浓度为3.5、2.5、1.5、1、0μg/L的MC-LR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限小于1μg/L,可满足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饮用水和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MC-LR最低含量检测的需求。该方法完成一个样品检测耗时约8 min,相比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传统检测方法,快速定量是其最大的优势,可用于食品质量监控和现场实时检测。 相似文献
2.
3.
光学免疫传感器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茂怀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1996,9(4):314-317
论述了用于检测甲肝的表面等离子体供振免疫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及方法,使用瞬息波技术的光学免疫传感器具有满足选择市场的要求,可以提供常规检测甲肝技术所不具备的一些优点,检测迅速,系统易于实现自动操作这种免疫传感器是基于检测血清中回旋体膜的抗体,使用了有关的抗原,它与有机体中有关的IgG抗体发生反应,而此IgG抗体存在于肝炎病人的血清中,用夹层表面等离子体振子共振方法,可以得到重复的结果,在键结合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花生中高毒污染物黄曲霉毒素B_1(AFB_1),开发一种可再生循环使用的抑制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免疫传感器。方法 :用活化酯偶联制备AFB_1包被抗原(AFB_1-OVA),并通过EDC/NHS将其预先包被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芯片表面。依据免疫抑制原理,即目标物(AFB_1)与AFB_1-OVA共同竞争固定浓度的特异性抗体,以及不同浓度AFB_1所得到的SPR响应,计算抑制率并绘制曲线,可实现对食品中AFB_1的准确、灵敏分析。结果:检测过程抗体浓度为80 nmol/L;该抑制型SPR免疫传感器的检出限(IC15)为0.0049μg/L,灵敏度(IC50)达到0.025μg/L;对花生样品中AFB_1的检出限(IC15)和灵敏度(IC50)分别达到0.13μg/kg和0.74μg/kg。整个检测过程不超过5 min,同一芯片可重复使用60次以上。结论:所构建的SPR传感器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检测耗时短,成本低,可以满足食品样品中高毒性AFB_1的快速、准确、低成本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5.
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瘦肉精,在中国被禁止使用。根据免疫反应的规律,研究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生物芯片无标记检测盐酸克伦特罗的方法,提出了连续检测法和快速检测法。连续检测法是在检测时交替通入待测样品和PBS缓冲液,检测完成后才通入SDS-HCl,实现芯片再生。该方法可以提高芯片的检测次数,延长使用寿命,适用于检测克伦特罗抗体、筛选抗体、研究免疫反应动力学、建立标准曲线。快速检测法是在生物芯片制备和检测免疫反应过程中动态调整扫描角度,能有效提高检测灵敏度,同时去除冗余的数据,检出限为2 mg/L。检测了猪肉中提取的克伦特罗样品,浓度2.75 μg/L。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不需要标记、成本低、设备简单、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有望实现大量样品的现场实时检测。 相似文献
6.
7.
8.
针对纺织服装中双酚 A(BPA)分子量小,直接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难以精准检测的问题,采用传感器表面预处理方法和溶液竞争原理来扩大响应信号,对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为更好地使双酚A?牛血清白蛋白抗原(BPA?BSA)和传感芯片进行氨基偶联,从传感芯片的选择、修饰溶液的pH 值、离子浓度、BPA?BSA 抗原的最佳浓度4 个因素出发,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索双酚A 检测中传感芯片的最佳修饰条件。结果表明:当采用羧甲基葡聚糖组装(CM5) 芯片、修饰液pH 值为4.5、离子浓度为10 mmol/L、BPA?BSA 质量浓度为50 μg/mL 时,BPA?BSA 的氨基偶联修饰效果最佳,且预处理方法简便快捷,BPA 无需精度提纯,特异性识别度高,可应用在纺织品双酚 A 检测中。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发展高灵敏检测技术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尤为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传感器的原理和增强SPR检测灵敏度的方法, 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应用SPR传感器检测农药残留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SPR检测农药残留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群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32(4):448
蓝藻水华爆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特征之一,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是水华蓝藻产生的主要毒素,对水生生物、人类饮水安全、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都构成严重影响。2007年蓝藻水华爆发引发了无锡市公共饮用水危机,这使得无锡、苏州与湖州等太湖周边城市居民有长期暴露于蓝藻毒素污染引起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zearalenone,ZEN)的方法。方法采用表面自组装技术(self-assembled monolayer,SAM)在金膜的表面修饰羧基基团,将ZEN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albumin from bovine serum,BSA)偶联物(ZEN-BSA)通过共价键固定在芯片的表面,采用竞争法检测样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结果该方法的检测限为8.2 ng/m L,ZEN单克隆抗体与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B_1、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等没有交叉反应,与α-玉米赤霉烯醇和β-玉米赤霉烯醇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5.3%和11.5%。结论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和高灵敏度等优势,在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能够实时监测反应的动态过程,只需对样品进行简单的预处理,无需进行标记,也可以无需纯化各种生物组分,耗样量少,检测时间短,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该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分析物,而且可以测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常数。目前,SPR在检测食品和环境领域中的农药残留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简单介绍SPR的基本原理以及SPR生物传感器的类型,重点综述SPR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农药检测中传感芯片的识别分子种类,检测方法以及目前SPR检测农药的研究现状,最后对SPR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农药检测领域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15.
鉴于双酚A(BPA)能够干扰生物的内分泌功能,引起各种生殖异常,威胁着婴幼儿的健康,甚至有致癌的危险等生物危害性,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PR)对BPA 进行定性定量检测。从传感芯片的修饰、BPA-BSA溶液最佳质量浓度的确定、不同质量浓度BPA的响应情况以及纺织品中BPA的萃取等4个方面出发,探索了SPR技术检测纺织品中BPA的实用性。结果表明,BPA的SPR检测法具有检测速度快、对样品要求低、检测针对性强、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适合检测领域的广泛应用,可应用于纺织品中双酚A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谷物和饲料中T-2毒素的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抗T-2毒素单克隆抗体并喷涂于玻璃纤维上,T-2毒素偶联抗原和羊抗鼠二抗分别喷涂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依次将样品垫、胶体金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组装成试纸条并装入检测卡中.测试结果表明,T-2毒素快速检测试纸条的检测限为0.Smg/L,检测时间为10min,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为0.该法使用简单方便,非常适合现场快速检测谷物和饲料中的T-2毒素.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其电化学构建方法,综述了免疫传感器在食物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并针对免疫传感器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期为免疫传感器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巯基化单链DNA(ssDNA)自组装修饰在金电极表面,制备了ssDNA修饰金电极(ssDNA/Au);在最优化条件下,与互补片段杂交制备了相应的双链DNA修饰金电极(dsDNA/Au),构建了一种快速、简便、价廉的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新型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示差脉冲伏安法(DPV)等电化学方法表征了电子媒介体铁氰化钾和亚甲基蓝(MB)在ssDNA/Au和dsDNA/Au界面上的电化学行为。一定浓度的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dsDNA/Au造成DNA损伤,使得MB电化学信号降低,实现了快速检测AFB1。在最优化条件(在4℃下,ssDNA在金电极上自组装14 h,与cDNA在37℃下杂交2 h,制备了dsDNA/Au电极;37℃下,AFB1溶液诱导损伤DNA 22 min后),该方法对AFB1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500 ng/mL,加标回收率在95.99%~104.57%。建立的AFB1诱导DNA损伤方法可以实现对AFB1快速、简便、准确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9.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生物化学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快速、无需标记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材料化学、医药检测、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文章对SPR生物传感器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着重对其在有毒有害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SPR生物传感技术在消费品检测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由于SPR技术检测过程方便快捷、灵敏度高,且只要更换不同的修饰特异性匹配芯片,一台仪器便可实现无机和有机类危害因子的筛查检测,因此SPR技术在消费品检测中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