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脱色是瓜蒌籽油精炼过程中比较难处理的环节。选用活性白土对瓜蒌籽油进行脱色,测定了瓜蒌籽油的脱色率,并探讨了不同脱色工艺对瓜蒌籽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磷脂酶脱胶-脱酸-脱色工艺脱色效果较理想。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白土用量14 g/100 g,脱色温度95℃,脱色时间2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瓜蒌籽油脱色率达到98.5%。  相似文献   

2.
以索氏抽提的瓜蒌籽油为原料,测定其酸值、碘值和皂化值。分别采用酸催化法、碱催化法和BF3催化法对瓜蒌籽油进行甲酯化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脂肪酸中十八碳三烯酸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瓜蒌籽油酸值为0.51 mg KOH/g,碘值为1.3398 g I2/g,皂化值为1.9143 g KOH/g。酸催化法鉴定出5种十八碳三烯酸,为栝楼特征性脂肪酸-瓜蒌酸、梓树酸、α-桐酸、γ-亚麻酸和α-亚麻酸,含量分别为6.43%、9.5%、7.00%、5.82%和1.52%;碱催化法和BF3催化法均鉴定出4种,为瓜蒌酸、α-桐酸、梓树酸和α-亚麻酸,其含量分别为31.24%和27.17%、3.33%和3.56%、1.23%和2.02%和0.38%和0.78%。结论:瓜蒌籽油品质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可进一步开发利用;碱催化甲酯化法对十八碳三烯酸的异构效应最小,更适合用于瓜蒌籽油脂肪酸分析。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合甲基化处理方法,对瓜蒌籽油中总脂肪酸、结合态脂肪酸(脂肪)和游离脂肪酸进行分析测试,并对其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瓜蒌籽富含油脂,出油率达52%,其中以结合态脂肪酸为主,占总脂肪酸的99%;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3.3%,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当瓜蒌籽油在浓度为1.0mg/mL时,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达95.0%,其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具有量效关系。因此,瓜蒌籽油为一种富含结合态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可作为功能性食用油脂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对安徽、河南、山东3个产地的瓜蒌籽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甘油酯组成、甘三酯组成及微量组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3个产地的瓜蒌籽油均呈深绿色,瓜蒌籽油中的组分主要是甘三酯,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17. 13%~26. 17%)、亚油酸(35. 83%~37. 91%)、瓜蒌酸(22. 57%~37. 4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3%以上;河南瓜蒌籽油中瓜蒌酸含量最高,达37. 47%;瓜蒌籽油sn-2位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瓜蒌酸主要分布在甘三酯sn-1,3位上;3个产地的瓜蒌籽油甘三酯组成主要为β-Tc LO、β-TcLL、β-TcLTc; 3个产地的瓜蒌籽油中生育酚总量在415. 71~486. 59 mg/kg,其中γ-生育酚含量最高(67%~74%),其次是α-生育酚(25%~33%); 3个产地的瓜蒌籽油中有5种植物甾醇,总含量在0. 19%~0. 28%。  相似文献   

5.
以瓜蒌籽为原料,研究微波预处理对瓜蒌籽细胞结构、脂肪酶及油脂和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的瓜蒌籽细胞壁断裂、间隙增加;微波预处理后脂肪氧合酶的活性降低90.30%,瓜蒌籽油的出油率提高5.24%,酸价、过氧化值升高;微波后瓜蒌籽油中亚油酸、瓜蒌酸、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含量没有明显变化,总酚含量增加,体外抗氧化能力提高;微波后瓜蒌籽饼粕粗脂肪含量降低5.70%,粗蛋白含量增加5.90%。微波预处理是一种适宜于提高瓜蒌籽油、饼粕品质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对山桐子原油进行脱胶、脱酸、脱色精炼处理。考察了脱色剂种类对脱色率的影响,并以脱色率为考察指标,活性白土(优选的脱色剂)添加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响应面法优化山桐子油的脱色工艺。对精炼前后山桐子油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最佳脱色条件为活性白土添加量17%、脱色温度94?℃、脱色时间94 min,在此条件下山桐子油的脱色率为(91.07±0.43)%;精炼后,山桐子油的品质得到显著提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基本不变,亚油酸含量高达73.46%。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脱色对冷榨茶油品质的影响,以冷榨(≤65℃)毛茶油为原料,采用竹炭/活性白土复合脱色剂脱色,测定脱色前后茶油的理化指标、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感官品质以及流变学性能。本研究采用的脱色工艺能使冷榨茶油达到无色状态(Y0R0),经脱色后,其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降至0.05 mg·g-1和0.52 mmol·kg-1,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除类胡萝卜素以外,脱色对茶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均无明显影响;脱色后,冷榨茶油的风味值仅为0.3分,接近无味状态;而且,脱色也未改变冷榨茶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此外,脱色对茶油的流变学性能亦无明显影响。脱色处理不仅能使冷榨茶油满足化妆品用油无色、无味的要求,且不会破坏茶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还能提高其保存性能,并对冷榨茶油的其他重要品质特性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液压冷榨技术,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瓜蒌籽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瓜蒌籽油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入榨水分5%、压榨压力40 MPa、压榨时间50 min、压榨温度60℃,在此条件下出油率为28.64%±0.12%,提取率为90.26%;瓜蒌籽油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9.06%,包括亚油酸(41.54%±0.11%),油酸(29.63%±0.07%)和瓜蒌酸(17.89%±0.30%)为主。酸值(0.44±0.03)(KOH)mg/g、过氧化值(0.06±0.00)g/100 g等指标均符合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瓜蒌籽油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50值为(0.25±0.01)mg/m L,当浓度为100 mg/m L时,DPPH·清除率为89.50%±1.04%。优化的液压冷榨工艺能够提高出油率,保证质量,瓜蒌籽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脱胶、脱酸、脱色3种工艺方法,研究精炼工艺对亚麻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亚麻籽油最佳精炼工艺,分析精炼前后亚麻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含量和氧化稳定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脱胶最佳工艺为温度75℃、加水量5%、时间25 min;脱酸最佳工艺为温度60℃、超碱量0.25%、时间30 min;脱色最佳工艺为温度90℃、活性白土用量3%、时间30 min。精炼后,油脂酸价、过氧化值、色泽均出现下降,但对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不大,说明精炼工艺在基本不改变成分的情况下,使亚麻籽油脂肪酸的理化性质得到改善,油脂品质提升。精炼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以在超级脱胶结合白土预脱色-复脱色以及双塔脱臭脱酸工艺生产线上取样的玉米毛油、脱胶油、脱蜡油、脱色油、脱臭油为研究对象,对其游离脂肪酸、磷、金属离子、色素、生育酚含量及过氧化值进行测定,考察精炼工艺对玉米油微量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塔脱臭脱酸工艺可以明显降低玉米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超级脱胶工艺可去除玉米油中约95%的磷脂;脱胶和脱色可明显降低金属离子含量;大部分色素在脱色工段被去除;经脱臭后,成品油中总生育酚损失19. 9%;脱胶使玉米油过氧化值升高,脱色和脱臭可使过氧化值明显降低。说明应根据玉米毛油品质选择合适的精炼工艺,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有益微量成分,去除有害成分,做到适度精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