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曲霉毒素(AF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类变质食物中,其性质稳定、毒性高、易致癌,可导致家畜和人类患病,严重危害动物和消费者健康。在不当的储藏条件下,食品容易受霉菌感染而产生AFs。准确、快速的AFs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安全至关重要。免疫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安全可靠等优点,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检测技术之一。本文综述近年来基于免疫法的AFs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比色法、荧光法、免疫层析法、电化学法、石英晶体微天平法和微悬臂梁法的基本原理、检测效果、国内外研究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免疫法在AFs检测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为发展新思路提供策略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食品黄曲霉毒素总量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总量(total aflatoxins,TAFs)污染残留的广泛性、严重性和危害性倍受食品行业的关注,单一黄曲霉毒素检测已不能满足行业的技术需求,该文就食品TAFs目前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如生物分析法、理化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的研究进展、应用情况、技术优势及缺陷等简要综述,旨在为食品TAFs检测方法的选择使用和发展完善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发霉的粮食、豆类、坚果及其相关的食品中,极易通过饮食进入人体,是诱发肝癌的主要因素,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因此,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类健康,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定量检测至关重要。食品基质复杂多样,检测前需要使用配套的前处理技术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进行富集、纯化。本文对近年来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的原理、应用、特点进行了综述,对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磁性固相萃取、免疫磁性固相萃取、免疫亲和柱以及QuEChERS等样品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对,并对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免疫分析等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后续开展黄曲霉毒素的安全风险评估以及新型检测技术开发等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黄曲霉毒素B1是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危害最大的一种。由于国内外限量标准的不统一,在出口食品中由于黄曲霉毒素不合格而被通报的食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也对我国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检测方法中酶联免疫法也因其快速、方便等特点,逐渐被认可,成为了黄曲霉毒素B1检测工作初筛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类,是公认的I类致癌物,在粮食、坚果、油脂、乳及其制品等多种食品中均有发现。因此,研究出准确、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荧光免疫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势,适合现场高通量快速筛查,近年来被广泛地用于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该文介绍了4类常用的荧光标记物(荧光素、量子点、上转换纳米粒子和稀土离子螯合物),并详细阐述了5种荧光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吸附法、荧光免疫层析法、荧光偏振免疫分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免疫分析和时间分辨免疫分析)的检测原理,以及上述方法应用于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不同的检测原理出发,将用于黄曲霉毒素B1的荧光免疫分析检测法分为4类:荧光免疫吸附法,基于荧光纳米颗粒的侧流免疫分析法,免疫磁分离荧光检测法和适配体免疫荧光分析法.总结荧光免疫技术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进展,并对需要克服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由霉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感染后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定为I类致癌物质,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黄曲霉毒素很容易污染谷物、坚果、香料、植物油脂、乳类及其制品等多种食品。因此,研究出快速、准确、高效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是政府、企业和研究者们一直以来的共同目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免疫技术发展的各种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免疫传感器、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量子点探针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检测效果、优缺点及国内外应用等方面进展,为今后研发更优的检测黄曲霉素新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广泛污染食品的剧毒化合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在1993年被划分为Ⅰ类致癌物。近年来,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主要出现在坚果类、粮油制品、乳制品等食品中。本文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现状进行介绍,并分析目前常用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是了解市售玉米制品和坚果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污染状况。方法为结合免疫亲和样品前处理技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市售玉米制品、坚果制品中的4种黄曲霉毒素。检测了25份市售玉米制品和24份坚果制品,结果显示,其中玉米制品的阳性率为36%,坚果制品中未检出。结论得出,目前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主要存在于玉米及其制品中,污染程度虽不高,但由于黄曲霉毒素的强烈致癌作用,还是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知,该所李培武研究员带领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完成的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研究获得重要突破,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产品的垄断和制约,显著提升了我国农产品与食品检测仪器设备的自主装备能力,检测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毒素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极易污染各种食品和农产品,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对于其监测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以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无需对样品进行复杂处理等优势,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综述了免疫传感器、核酸适体传感器、酶传感器在黄曲霉毒素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黄曲霉毒素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发展简便、快速、灵敏的新型电化学传感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在大多数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如酶联免疫测试盒、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等,都只能检测单一的黄曲霉毒素B1或黄曲霉毒素总量,而且检测限高,重复性和稳定性不好,难以得到理想的测试结果。本文主要研究啤酒样品经pH7.0磷酸盐缓冲溶液调节pH值后,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特异抗体的免疫亲和层析柱净化富集,黄曲霉毒素交联在层析介质的抗体上,用吐温-20/PBS将免疫亲和柱上杂质除去,再以甲醇通过免疫亲和层析柱洗脱,洗脱液经C18柱分离,然后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用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本方法可同时分离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检测限可达0.2μg/L。  相似文献   

13.
黄曲霉毒素是自然界中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分泌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容易污染粮食作物及其制品,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大米、玉米等作物及与其相关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强的天然致癌物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黄曲霉毒素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本文着重从黄曲霉毒素的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两方面介绍国内外目前食品中常用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手段,包括传统的经典检测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同时对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供国内外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辣椒、花椒和八角中真菌毒素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重庆地区盘溪、菜园坝和江津三个市场,抽取180批次香辛料样品,采用HPLC-MS/MS检测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和AFG2)、赭曲霉毒素A(OTA)和伏马毒素(FB1和FB2)。结果 重庆地区辣椒、花椒和八角中的真菌毒素总检出率分别为60.0%、100%、96.7%。AFs和OTA是三种香辛料最主要的污染毒素,其中AFG2是最主要的黄曲霉代谢产物。盘溪市场的AFs污染总体情况稍好,菜园坝市场AFs污染最严重;江津市场的OTA污染最为严重。结论 香辛料中存在真菌毒素污染,有必要建立香辛料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基于酶受体竞争反应的免疫胶体金技术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建立一种对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并安全的检测方法.经过对大豆和花生的测定,其检出限皆小于2.0μg/kg,回收率为80%~110%.  相似文献   

16.
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快捷、灵敏、特异性高的特点,在毒素的定量和定性方面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热点。而高质量抗体的制备是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免疫分析方法关键。目前主流研究和应用的抗体是单克隆抗体,其性质稳定,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随着抗体技术的发展,重组抗体在免疫检测领域也逐渐应用。与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相比较而言,重组抗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原核表达体系里短时间内大量生产且生产费用低廉,对黄曲霉毒素的低成本、大规模检测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重点阐述和分析了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重组抗体制备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及问题,并对未来黄曲霉毒素抗体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净化-大体积流通池无需衍生同时测定食品中6种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的检测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水(84:16,V/V)超声辅助提取,用免疫亲和柱净化,经过XBridge TM C18柱(150 mm×4.6 mm,5μm)分离。采用乙腈-甲醇-水(15:25:60,V/V)为流动相,大体积流通池荧光检测器检测,无需衍生,外标法定量。6种黄曲霉毒素在9.5 min内有效分离,从样品前处理到结果分析整个过程小于50 min。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的检出限(LOD,S/N=3)分别为0.05μg/kg、0.02μg/kg、0.05μg/kg、0.02μg/kg、0.04μg/kg、0.03μg/kg,能够满足我国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的要求。6种黄曲霉毒素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9;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7.6%~90.5%,精密度RSD为2.42%~6.08%。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无需衍生即可同时检测食品中6种黄曲霉毒素,适用于食品中6种黄曲霉毒素的快速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糊精中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一种用LC—MS/MS测定糊精中黄曲霉毒素B1质量的方法。糊精样品溶于水后,试样中的黄曲霉毒素直接过免疫亲和柱,用乙腈洗脱,用LC—MS/MS测定。该方法黄曲霉毒素B1回收率在60%-8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6.4%,最低检出限分别为为0.02ug/kg,且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进行食品糊精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黄曲霉毒素属于常见的真菌毒素,是一种剧毒化合物,主要是指寄生曲霉和黄曲霉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高毒性次生代谢产物,多存在于霉变的玉米、大米、花生等作物中,会对食品造成严重的污染,威胁动物和人类的生命健康。本文就以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为依据,分析其检测的方法与措施,以期提高检测技术,确保粮油食品食用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0月起,从龙湾区超市、菜市场等地区共采集市售样品448份,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监测结果显示花生酱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84.0%,最高为39.392μg/kg,并有12.0%的花生酱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出限量。玉米粉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23.33%,最高为17.458μg/kg,且有3.33%的玉米粉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出限量。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出率为54.0%,最高为5.383μg/kg。其他种类样品污染情况不明显,全部符合国家限量标准。因此得到结论,玉米粉、花生、花生酱是龙湾区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主要食品。监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污染状况,对国家制定食品限量标准及国际相应控制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