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冰 《中国油脂》2015,40(2):19-23
探讨了亚临界萃取文冠果籽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原料粒度、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提油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四氟乙烷(R134a)为溶剂、萃取压力1.0 MPa、萃取次数3次下,亚临界萃取文冠果籽油的最佳条件为:原料粒度66目、萃取温度41℃、萃取时间56 min,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97.18%。文冠果籽油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其酸值(KOH)为0.8 mg/g,过氧化值为0.20 g/100 g,总砷含量小于0.01 mg/kg,铅含量小于0.005 mg/kg,溶剂残留未检出,相对密度为0.929 3,折光指数为1.471。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文冠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共鉴定出13种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6.10%)、油酸(28.77%)、亚油酸(45.62%)、二十碳烯酸(6.78%)、硬脂酸(1.79%),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组分的81.91%。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栝楼籽仁的成分,测定了其油的酸价、皂化值和碘值.采用Schaa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了BHA、BHT、VC、VE、VC棕榈酸酯、异VC和PG7种抗氧化剂在标准添加剂量下对栝楼籽油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栝楼籽仁中粗脂肪含量高达51.30%,粗蛋白含量为32.89%,总糖、水分、灰分的含量分别为3.02%、7.64%和2.86%.酸价(KOH)、皂化值(KOH)和碘值(I2)分别为0.78 mg/g、201.97 mg/g和159.55 g/100 g.与不加抗氧化剂(CK)相比,7种抗氧化剂对栝楼籽油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BHA的抗氧化能力比其它6种抗氧化剂强的多.BHT的抗氧化能力略强于PG、VC、异VC、VE和VC棕榈酸酯.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萃取黄刺玫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黄刺玫籽粉碎粒度、水分含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_2流量、分离压力及分离温度对黄刺玫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得到超临界CO_2萃取黄刺玫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粒度40目,水分含量5.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CO_2流量15 L/h,萃取时间2 h,分离压力8.5 MPa,分离温度4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黄刺玫籽油萃取率可达94.38%。对黄刺玫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VE、VA及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黄刺玫籽油酸值(KOH)为0.73 mg/g、过氧化值为0.026 g/100 g;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棕榈酸(3.57%)、硬脂酸(1.45%)、油酸(16.95%)、亚油酸(53.88%)及亚麻酸(24.06%),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4.89%;黄刺玫籽油中含有VE193.5μg/g、VA36.8μg/g及多种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4.
复合溶剂提取沙棘籽油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响应面优化了正己烷-丙酮复合溶剂浸提沙棘籽油的提取条件,并对沙棘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料液比1∶14、粉碎度35.00目、正己烷:丙酮为6∶4、浸提温度44.00℃、浸提时间1.84h,在该条件下沙棘籽油提取率为13.788%.沙棘籽油的碘价为156.30mg/100g,酸价为8.80mg KOH/g,皂化值为186.30mg KOH/g,水分及挥发物0.22%,过氧化值为9.21meq/kg,不皂化物含量为1.89%.  相似文献   

5.
李冰  朱刚  郝琴  于长青 《粮油加工》2014,(11):45-48
以亚临界萃取法为提取方法 ,文冠果籽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选择原料粒度(A)、萃取温度(B)、萃取时间(C)和萃取次数(D)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L9(34)优选文冠果籽中油脂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亚临界萃取法提取文冠果籽中油脂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60目、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30min和萃取次数3次,文冠果籽油提取率为95.4%。为亚临界萃取技术应用于文冠果籽油提取工业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西伯利亚白刺籽为原料,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白刺籽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压力、温度、时间等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萃取白刺籽油的最佳条件:压力30 MPa,温度30℃,时间150 min.对超临界萃取的白刺籽油进行了理化性质及GC/MS分析,结果显示,酸价为3.36 mgKOH/g、过氧化值为0.48g/100 g、碘值为143.2 g/100 g、皂化值为196 mg/g、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为0.12 g/100 g,其中共检测出11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质量的70.75%,说明超临界CO2萃取的白刺籽油工艺稳定可靠,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白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亚临界丁烷提取微拟球藻脂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微拟球藻脂质提取率的因素进行优化,并测定了微拟球藻脂质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磷脂含量、脂肪组成以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提取微拟球藻脂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单次提取时间40 min、提取4次、提取温度45℃、料液比1∶8,在此条件下微拟球藻脂质提取率为41. 55%;提取的微拟球藻脂质呈深绿色油性糊状,其酸价(KOH) 20. 4 mg/g,过氧化值0. 001 g/100 g,碘值(I) 86. 0g/100 g,磷脂含量107. 28 mg/g;微拟球藻脂质中总脂肪含量为40. 22%,脂肪酸组成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EPA含量为7. 21%。  相似文献   

8.
以胡麻油为原料,通过添加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维生素C和没食子酸丙酯(PG) 3种抗氧化剂,测定油炸后胡麻油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的变化,研究抗氧化剂对胡麻油煎炸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氧化剂种类及含量对胡麻油煎炸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碘值均有影响.以胡麻油质量为基准,最优抗氧化剂配方为BHA添加量0.015%、维生素C添加量0.009%、PG添加量0.013%,在该条件下测定酸价为(0.40±0.3) mg/g、过氧化值为(20.9±0.7) meq/kg、碘值为(64±1.2) g/100g.添加BHA对胡麻油煎炸后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降低效果要优于添加维生素C和PG.抗氧化剂的添加可以有效缓解胡麻油煎炸过程中油脂的劣变,为生产高品质胡麻油煎炸产品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连四超 《中国油脂》2022,47(4):9-14
以油莎豆为原料,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油莎豆油。以油莎豆粕残油率为考察指标,在亚临界萃取压力0.5 MPa的条件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油莎豆油的工艺条件,并对亚临界丁烷萃取的油莎豆油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莎豆油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物料粒度0.425 mm(40目)、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50 min、液固比8∶1,在此条件下萃取1次,油莎豆粕残油率为2.91%。所得油莎豆油酸值(KOH)和过氧化值分别为1.33 mg/g、0.074 g/100 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4.26%,甾醇和V_(E)总量分别为171.43 mg/100 g、201.81 mg/kg。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油莎豆油粕残油率低,产品质量达到LS/T 3259—2018《油莎豆油》质量指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油莎豆油生产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0.
以白果粉为原料、丁烷为亚临界萃取溶剂、白果出油率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亚临界萃取白果油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亚临界萃取白果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0.5 MPa、萃取温度40℃、每次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次数3次、料液比1∶6,在此条件下白果出油率为96.16%。亚临界萃取的白果油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其相对密度为0.922 5,折光指数为(20℃)1.473 7,酸值(KOH)为1.95 mg/g,碘值(I)为156.62 g/100 g,过氧化值为1.46 mmol/kg,皂化值(KOH)为181.19 mg/g。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白果油的脂肪酸组成,共鉴定出6种脂肪酸,主要是油酸(30.25%)、亚油酸(50.04%)、棕榈酸(8.28%)、5,12-十八碳二烯酸(2.34%)、9-十六碳烯酸(4.41%)和5,11,14-二十碳三烯酸(4.67%),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91.71%。  相似文献   

11.
以木香籽为原料,采用压榨法提取木香籽油,分析木香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木香籽油的酸价13.73 KOH mg/g、过氧化值0.06 g/100 g、皂化值174.38 KOH mg/g、碘值143.61 g/100 g、水分及挥发物含量0.13%、相对密度0.89 g/mL;木香籽油中主要含有12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9.09%,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含量分别为72.90%和15.80%,是1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保健用油。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与油脂》2017,(9):32-34
研究了采用2种有机溶剂法提取的紫花苜蓿籽油的理化性质和必需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无水乙醚、丙酮浸提的苜蓿籽油的折光指数分别为1.4780±0.025、1.4795±0.031;碘值分别为(135.60±0.132)、(130.12±0.156)g/100g;酸价分别为(3.30±0.056)、(3.12±0.043)mg/g;皂化值分别为(188.40±0.421)、(175.47±0.356)mg KOH/g;过氧化值分别为(0.299±0.012)、(0.599±0.026)mmol/kg,这些指标与常见植物油的理化性质基本相符。气相色谱法分析结果显示,丙酮浸提的紫花苜蓿籽油中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其中亚油酸含量为1 2.1 4%,α-亚麻酸含量为2 6.7 9%,适合作为食用油开发。  相似文献   

13.
对三叶木通籽成分进行分析,并以其冷榨制得的三叶木通籽原油为原料进行精炼,对精炼前后三叶木通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叶木通籽粗脂肪含量为46.83%,蛋白质含量为19.18%,粗纤维含量为16.36%;三叶木通籽出油率为16.67%;三叶木通籽油精炼前后烟点分别为181、211℃,折光率均为1.467,酸价分别为3.50、0.90 mg KOH/g,过氧化值分别为0.058、0.060 g/100g,碘值分别为101、85 g/100 g,皂化值分别为265.25、271.05 mg/g,羰基价分别为4.00、3.71 meq/kg,其中酸价和过氧化值符合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要求;精炼前后三叶木通籽油的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与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含量相当。  相似文献   

14.
寻找油茶籽油有关指标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人工神经方法,预测不同氧化程度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油茶籽油红外光谱经SG方法平滑,一阶导数等预处理。光谱数据和氧化指标实测值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和输出,建立油茶籽油有关指标的定量模型。结果表明,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4 2、0.964 9和0.964 2;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196 9 mg KOH/g、0.392 6 mmol/kg和1.010 5 g I/100 g。对模型进行仿真应用,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1 9、0.993 0和0.983 3,预测标准偏差(RMSEP)分别为0.203 0 mg KOH/g、0.241 8 mmol/kg和0.602 8 g I/100 g。表明建立的模型可靠,预测效果好,能满足油茶籽油有关指标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技术分离石榴籽油,以油脂得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L9(3~4)优化萃取工艺,并对石榴籽油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连续相变萃取石榴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颗粒度60目,萃取压力0.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70 min,解析温度70℃,该条件下石榴籽油得率为15.94%,石榴籽原料含油量16.31%,提取回收率高达97.60%。低温连续相变萃取石榴籽油呈浅黄色半固体膏状物,酸价为3.26 mg KOH/g,过氧化值为0.10g/100g。石榴籽油主要脂肪酸组成为9C,11TR,13TR-十八碳三烯酸甲酯(亚油酸,68.09%)、亚油酸甲酯(9.13%)、十八烯酸甲酯(6.91%)、棕榈酸甲酯(4.73%)、硬脂酸甲酯(3.33%)。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声波辅助正己烷提取法对西藏大花黄牡丹籽油脂进行提取工艺正交设计优化,对其主要理化指标进行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大花黄牡丹籽去壳样品含油量为(39.51±1.04)%,带壳样品含油量为(28.26±1.22)%;油脂提取最优工艺为处理温度60℃、超声提取时间50 min、超声功率160 W、样品粒度100目、液料比12 mL/g,在此条件下,油脂提取率为(38.24±0.63)%。大花黄牡丹籽油的碘价(153.234±2.963)gI/100 g,酸价(1.521±0.062)mgKOH/g,皂化价(186.398±3.531)mgKOH/g,过氧化值(1.406±0.069)mmol/kg,折光指数(1.470±0.013)nD 20℃,处于LS/T 3242—2014优质水平。籽油中VE以γ-生育酚为主,总含量550.27 mg/kg,β-谷甾醇4.94μg/mL,岩藻甾醇4.33μg/mL,角鲨烯153.67g/mL。共检测出20种脂肪酸组分,主要为油酸、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其中大花黄牡丹籽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6种,占其脂肪酸总量的87.44%,其中含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1.40%,多不和脂肪酸为3种,占46.04%,亚麻酸占总脂肪酸的29.90%;饱和脂肪酸占其总量的12.56%。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亚临界丁烷法萃取精制柚籽油。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并对柚籽油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料液比1∶4.0(g/m L)、萃取时间50 min、萃取温度50℃、萃取次数2次为最佳萃取条件,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34.36%;柚籽油中维生素E的含量为29.76 mg/kg,角鲨烯为30.50 mg/kg,β-谷甾醇为1 750.00 mg/kg;其相对密度为0.94,烟点为249.80℃,凝固点为3~4℃,酸值为0.27 mg/g,过氧化值为0.20 mmol/kg,皂化值为185.10 mg/g,碘价为124.20 g/100 g,不饱和脂肪酸占比68.12%。  相似文献   

18.
牡丹籽油亚临界流体萃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茂君  李静 《食品科学》2014,35(14):53-57
采用亚临界流体技术萃取牡丹籽油,通过正交试验对制油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此法所得牡丹籽油的脂肪酸
组成及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 ℃、萃取压强0.5 MPa、每次萃取30 min、
萃取3 次,该条件下牡丹籽出油率达24.16 %。所得牡丹籽油共鉴定出12 种脂肪酸,主要为亚麻酸(45.412 2%)、
亚油酸(38.119 9%)、棕榈酸(11.124 6%)和硬脂酸(3.648 9%)。其理化指标为:相对密度0.901 3、折光指数
1.474 2、酸值3.25 mg KOH/g、碘值175 g I2/100 g、皂化值176 mg KOH/g、过氧化值1.48 meq/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冷榨法、索式提取法、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对接骨木籽油得率、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接骨木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索式提取法和亚临界丁烷萃取法3种方式提取接骨木籽油,参考国家标准测定其理化指标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3种提取方式中,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得油率最高(28.8%),索式提取法次之(27.6%),冷榨法最低(18.8%);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接骨木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最低,碘值最高;3种不同提取方式所得的接骨木籽油脂肪酸组成相似,主要成分为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接骨木籽油的亚麻酸含量最高,为46.94%;3种提取方式所得的接骨木籽油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但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冷榨法与索式提取法。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对接骨木籽油的品质存在一定影响,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对接骨木籽油有较高提取率,所得油脂品质较好,是提取接骨木籽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椪柑籽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压榨及亚临界丁烷萃取工艺,得到椪柑籽油最佳提取条件,并对所得椪柑籽油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压榨法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热时间2 min、微波功率900 w和喷水比例2.10%,出油率达到27.12%;亚临界丁烷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次数4次、萃取温度45 ℃、萃取时间43 min,出油率达到10.02%。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亚临界椪柑籽油中橙皮苷含量(49.60 μg/g)和柚皮苷含量(30.07 μg/g)分别高于压榨椪柑籽油中橙皮苷含量(17.29 μg/g)和柚皮苷含量(28.30 μg/g)。当样品质量浓度为50 mg/mL,亚临界椪柑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1.81%,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48.66%,总抗氧化能力为0.123 mmol/L。压榨椪柑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24.34%,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15.11%,总抗氧化能力为0.102 mmol/L。因此,亚临界椪柑籽油比压榨椪柑籽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