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R22和R417A在水平强化管外的凝结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非共沸工质R417A在水平强化换热管管外的凝结换热性能,并与R22做了对比.试验管为两种强化换热管-斜翅管和矩翅管.结果表明:对于斜翅管,同等的壁面过冷度下,R417A的凝结换热系数大于R22的管外换热系数;对于矩翅管,同等的壁面过冷度下,R22的凝结换热系数大于R417A的凝结换热系数;在工质R417A下,两种强化管的凝结管外换热系数随壁面过冷度的变化率都比R22大,其原因应该与R417A作为一种非共沸制冷剂的温度滑移特性有关.从强化换热的角度考虑,对于表面张力较小的工质,选用斜翅管更有利.  相似文献   

2.
R-134a在水平直管和螺旋管内凝结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替代制冷剂R-134a在水平直管和螺旋管内的凝结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三个不同的冷凝温度(35℃、40℃和45℃)、制冷剂R-1Ma的质量流量变化范围为100-400kg/(m^2·s)和制冷剂的干度范围为0.1-0.8的条件下,实验得到了R-134a在水平直管和螺旋管内的凝结换热系数随R—134a的质量流量和干度的变化关系,并将水平直管和螺旋管内的凝结换热特性数据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R-134a在螺旋管内的凝结换热系数比直管的大4%。13.8%。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了近共沸制冷工质R404A与非共沸制冷工质R407C在水平强化换热管管外的凝结换热性能。采用"Wilson图解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对于R404A和R407C,强化管外的凝结换热系数随着壁面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大,呈现出与纯工质冷凝时不同的变化趋势,这主要是近共沸或非共沸工质凝结过程中,某些组分的凝结会遇到其它组分的凝结气膜热阻所造成的;随着过冷度增加,易挥发组分开始凝结,气膜变薄,冷凝传热系数增大。R407C在强化换热管管外的凝结换热系数比R404A要小70%左右,这是由于R407C的温度滑移较R404A要大,管外形成的凝结扩散气膜造成的影响更大。R407C在高热流密度工况下的换热效果提升明显,故应尽量工作在高热流密度区域。  相似文献   

4.
R22饱和蒸汽在C-S水平管外凝结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R22为工质在套管式冷凝器中对C-S水平管在饱和蒸汽状态下冷凝传热的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得出凝结换热系数与表面张力及蒸汽流速之间的关系,并拟合出其实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对具有蒸气过热的替代制冷剂R-134a在螺旋管内的对流凝结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制冷剂R-134a的质量流量变化范围为100(400kg/(m2s)和蒸气过热度为3.8℃和8.4℃的条件下,得到了螺旋管内具有蒸气过热的R-134a对流凝结换热特性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蒸气过热对R-134a在螺旋管内的凝结换热特性具有明显的影响.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的比较,简要分析了蒸气过热对R-134a在螺旋管内凝结换热特性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6.
水平双侧强化管单管在R134a中的池沸腾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R134a为工质,对几种双侧强化管进行满液式单管管外池沸腾传热对比试验,并用威尔逊图解法进行图解分离传热过程各分热阻。结果表明:在相同工质、换热水速、水温的操作条件下,单位长度管外翅片的数量、外翅滚切压溃后形成的孔穴形状、密度、开口大小、均匀程度对管外换热影响较大;同时,管内结构参数的优化能促进换热管综合换热性能的提高,且管内所供热水的压降与管内强化的结构参数有关;双侧强化管多孔蒸发管的研究重点应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强化管外。  相似文献   

7.
R-134a在三种不同放置方式螺旋管内凝结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替代制冷剂R-134a在螺旋管内的对流凝结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制冷剂R-134a的质量流量变化范围为100~400kg/(m2s) 和冷却水的平均温度分别为12℃和22℃的条件下,实验得到了在三种不同放置方式螺旋管内(水平,垂直和倾斜)R-134a的对流凝结换热特性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螺旋管的不同放置方式对R-134a在螺旋管内的凝结换热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的比较,简要分析了螺旋管不同放置方式对R-134a对流凝结换热特性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8.
R417A在水平双侧强化管外沸腾换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3根双侧强化管在饱和温度为8℃工况下进行了水平管外R417A沸腾换热特性研究。采用Wilson热阻分离法得到管外沸腾表面传热系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热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管内轧制出0.32~0.34 mm的螺旋槽道,可以使管内对流传热系数提高到光管Gnielinski公式计算值的2.524~2.658倍。相同管型的强化换热表面,其沸腾传热系数随壁面温差变化的趋势相似,肋密度42fpi的E30管沸腾传热系数比50fpi的E32管大4.5%,表明沸腾传热系数的大小及变化趋势与肋密度(孔隙直径)及管型密切相关。双侧强化管外R417A沸腾换热,管外热阻约占总热阻的70%,管外仍需进一步强化,才能明显提高总体传热性能。R417A在强化管外沸腾传热系数仅为近似条件下其主要组分R134a的三分之一,表明混合工质沸腾换热与纯工质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R134a表面增强型蒸发强化传热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介绍了国外空调冷冻设备中采用的一种新型商用表面增强型蒸发强化传热管,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对使用R134a环保制冷工质,在低热流密度的条件下,表面增强型蒸发强化传热管具有十分优异的强化效果.在实验的换热工况下,保持进口水温不变而改变管内水流速,这种强化管的总换热性能是普通低翅蒸发强化管的 2.2到2.6倍,管外换热系数是普通低翅蒸发强化管的1.3~1.9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实验研究了R410A在水平内螺纹管内的流动凝结换热特性,分析了水力工况、测试管结构参数对管内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传热系数、压降均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冷凝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虽然表面传热系数随着测试水Re的增加而减小,但测试水Re对压降的影响很小。利用单位压降表面传热系数对换热进行综合性能评价时发现,单位压降表面传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冷凝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将实验数据与经典关联式的预测值进行对比,对于光滑管,除了Akers et al.关联式低估了实验数据,Shah关联式与Thome et al.关联式均高估了实验数据,并且Thome et al.关联式表现出最高的预测精度。而对于内螺纹强化管,Cavallini et al.关联式展现出最高的预测精度,而Koyama et al.关联式与Miyara et al.关联式均低估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1.
R134a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干涸前2 mm管较3 mm管换热系数平均增幅为11.6%,1 mm管较2 mm管换热增幅为26.3%,1 mm管径换热系数比3 mm管径平均增大40.8%。随着管径的减小,换热系数在更低的干度开始减小,质量流速和强制对流蒸发作用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变小,热流密度的影响依然显著;塞状流和弹状流区域减小,泡状流和环状流区域增大。  相似文献   

12.
对R134a在水平直管和螺旋管内的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三个不同的蒸发温度(5℃、10℃和20℃),工质R134a的质量流量范围为100~400kg/(m~2·s)和干度范围为0.1~0.8的条件下,实验得到了R134a在水平直管和螺旋管内的沸腾换热系数随其质量流量和干度的变化关系,将水平直管和螺旋管内的沸腾换热特性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卧式螺旋管的传热系数比直管的平均增加13.7%.  相似文献   

13.
用R134a和R22作为制冷剂在相同的水源热泵系统里进行实验,对比研究了各自的性能及其冷凝出水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蒸发进水温度和冷凝出水温度下R22有着较高的制热量,高约30%,但是R134a的COP相对较高,高约5%;特别是在高温时R134a的压比以及功耗都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单元式风冷冷风空调机组普遍采用波纹翅片管冷凝器。对冷凝器进行设计的关键是确定制冷工质在铜管内的冷凝换热系数及空气在翅片侧的表面换热系数,同时也需要考虑空气流过冷凝器的压降,以便选择风机。采用数学模型及换热关联式计算相关参数,在此基础上对R134a单元式风冷冷风空调机组的冷凝器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reports densities of compressed R134a (1,1,1,2-tetrafluoroethane) determined by using a contiuously weighed pycnometer at 20 K intervals between 180 and 380 K at pressures from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e vapour pressure to 70 MPa. The results are accurate to within ±0.1%. Saturated liquid densities derived by extrapolation from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agree with other reported values to within ±0.3%.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用表面传热系数为评价指标,对外径为6.35 mm的微肋管内R134a两相流动冷凝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水力工况、测试管结构参数等对管内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还选用Cavallini et al.关联式、Miyara et al.关联式和Oliver et al.关联式对微肋管内表面传热系数进行预测,发现Cavallini et al.关联式对微肋管内换热性能的预测能力最好,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标准误差分别为-21.47%和21.94%。虽然Miyara et al.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标准误差分别为16.21%、30.65%,但两者之间的误差范围为-47.12%~82.32%,说明在部分工况下Miyara et al.关联式对管内换热性能的预测仍存在较大误差。三个关联式中,Oliver et al.关联式的预测能力最差,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平均误差高达-54.93%,因此,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数据对Oliver et al.关联式进行了修正,修正Oliver et al.关联式对管内换热性能的预测能力大大提高,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标准误差分别为-2.37%和10.77%。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R23/R134a混合工质自复叠制冷系统在变工况下的运行性能,更深入地了解系统各部件对自复叠循环的影响,在已建成的自复叠循环系统实验台上进行实验研究.在冷凝温度较高的夏季,测试该自复叠实验装置所能达到的最低蒸发温度,并研究冷凝温度、工质充注质量分数及蒸发冷凝压力对该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