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沥青产状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碳酸盐岩油藏的成藏期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荧光显微镜技术,结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根据沥青产状与其围岩成岩演化的关系,可划分出油气成藏期次及大致成藏时间。通过对塔中16井区奥陶碳酸盐岩油藏的分析认为 :该油藏具两民藏的特征,第一成藏发生在海西运动期,第二成藏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期。早期油气源自寒武系上奥陶弘,晚期油气源自中-上奥陶统。  相似文献   

2.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储层油气成藏具有独特性。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技术,对顺托果勒低凸起顺9井柯坪塔格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划分,并确定其油气成藏时期。结果表明,位于斜坡带的顺托果勒低凸起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第1期成藏时间为417.5~409.5Ma;第2期成藏发生在335.0~231.5Ma,属于海西晚期,是该井区最主要的成藏期,油源可能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灶和中上奥陶统烃源灶;第3期发生在20.1~19.7Ma,属于喜马拉雅中晚期,油源可能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灶;天然气成藏时间为23.5~15.3Ma,气源可能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灶。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复式油气系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主要发育了寒武系_下奥陶统盆地相烃源岩及侏罗系湖沼相烃源岩并形成多套成油气组合,且局部构造成排成带展布油气具有多期成藏、破坏的过程。现今的油气藏定型于燕山运动晚期至喜马拉雅运动期,该地区为一逐渐被油气勘探所证实的复式油气系统,位于侏罗系生烃中心和寒武系_下 奥陶统二次生烃叠合区的北西向构造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主要发育了寒武系_下奥陶统盆地相烃源岩及侏罗系湖沼相烃源岩并形成多套成油气组合,且局部构造成排成带展布油气具有多期成藏、破坏的过程。现今的油气藏定型于燕山运动晚期至喜马拉雅运动期,该地区为一逐渐被油气勘探所证实的复式油气系统,位于侏罗系生烃中心和寒武系_下 奥陶统二次生烃叠合区的北西向构造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田成藏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油气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 明确了满加尔凹陷及塔中深层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古油藏裂解气是形成塔中Ⅰ号坡折带大型凝析气田的主要烃源; 利用包裹体、储集层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结合烃源岩演化史、构造发展史以及储集层演化史对成藏期次及油气运移聚集进行研究, 指出塔中Ⅰ号断裂及晚期深大走滑断裂、塔中古隆起形成过程中的多期不整合是礁滩复合体油气成藏的主要油气输导体系; 晚加里东运动期是油气聚集期, 晚海西运动期是古油藏油气调整期, 喜马拉雅运动期是古油藏裂解气对早期油藏气侵的多期充注期; 礁滩复合体强非均质性和输导体系的差异是导致流体分布复杂的主要因素; 指出了塔中Ⅰ号坡折带外带富气、内带富油分布的油气分布规律, 丰富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主产层为中下奥陶统灰岩,储层类型为岩溶缝洞型,岩溶形成期与演化对油气成藏演化起着重要影响.通过奥陶系岩溶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期等研究,结合构造、圈闭等成果,认为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其演化过程可概括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油气聚集与改造-海西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喜马拉雅晚期油气充注及再调整";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大规模油气成藏遭受破坏后残存的古油藏,是现今塔河油田奥陶系稠油藏的基础,经历后期的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造就现今奥陶系油气分布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7.
塔中北斜坡志留系近几年在油气勘探上取得重大突破,但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油气成藏过程复杂。通过对塔中北斜坡志留系23块样品的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以及断裂活动特征研究,识别出研究区存在3期油充注和1期天然气充注,以海西晚期(318~245 Ma)寒武系-下奥陶统油充注和燕山期-喜马拉雅中晚期(124~25 Ma)寒武系-下奥陶统以及中-上奥陶统油气充注为主。研究区志留系在北东向张扭性走滑断裂的控制下,海西晚期虽然油充注活跃但油藏基本遭受破坏形成残留沥青,而燕山期-喜马拉雅中晚期的油气再充注决定了现今油气藏面貌。因此,塔中北斜坡应以寻找燕山期-喜马拉雅中晚期油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下奥陶统缝洞型白云岩及寒武系丘滩体,应用地震属性分析、盆地模拟等技术,分析古地貌、沉积环境、储盖组合及断裂发育期次对油气成藏的作用,系统研究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指出中、下奥陶统白云岩自西向东逐渐减薄尖灭,侧向被致密灰岩遮挡,易形成具有构造背景的层状岩性油气藏,其油气成藏主要受断裂、沉积相带和白云岩储集物性控制。寒武纪沿台缘带发育四期丘滩体,油气成藏受丘滩体不同部位储集物性及盖层条件控制。明确了GC地区白云岩及丘滩体勘探潜力,对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认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近年来发展的烃类包裹体研究新方法,综合分析了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与油气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特征,其中海西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占优势,单体烃类包裹体激光剥蚀在线成分分析表明,早期原油(黄色荧光包裹体)具有饱和烃色谱呈双峰型、芳烃含量较高的特征,属于成熟度相对较低的中质原油;而晚期原油(蓝色荧光包裹体)具有饱和烃呈单主峰型、芳烃含量较低的特征,属成熟中晚期轻质原油。结合研究区原油的来源或烃源岩沉积环境、成烃生物、成熟度、运移距离和成藏过程及时间,推测早期原油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下奥陶统优质烃源岩,晚期原油主要来自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烃源岩。   相似文献   

10.
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轮南地区奥陶系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但油气的分布十分复杂。通过对该区奥陶系石油地质特征、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藏形成机理的研究,认为该区黑油主要来自中-上奥陶统油源岩,天然气则来自寒武系烃源岩的高温裂解。油藏的成藏期是在中新世吉迪克组沉积晚期-康村组沉积早期,气藏的成藏期是在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原油沿奥陶系顶面的不整合面向北运移,天然气则沿桑塔木和轮南断垒两组背冲式大逆断裂向上运移,在有利的圈闭中成藏。指出油气运移的几条有利路线,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塔北草湖凹陷的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草湖凹陷属塔北下古生界满加尔坳陷北延部分,主力生油岩为腐泥型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寒武系主生油期为加里东中期-海西晚期,奥陶系为海西期-燕山期。这两套生油岩曾生成并排出过大量油气,主运移期分别为晚古代晚期-早侏罗世和早中新世-第四纪,主要沿寒武-奥陶系由南向西、北、东侧向运移。凹陷北部及东部晚海西期强烈抬升,剥蚀作用长达40 Ma,不仅将二叠系剥蚀殆尽,而且已生成的油气沿断裂全部逸散,这是近年来十余口钻井全部落空的原因,但是在草湖凹陷与阿克库勒凸起之间的斜坡上的石炭系和三叠系圈闭形成早,后期破坏小,油气逸散少,成藏条件好,应是下一步勘探布井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成因类型及分布预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效储层分为古潜山岩溶储层、埋藏溶蚀储层及内幕白云岩储层3大类,其中古潜山岩溶储层又可分为志留纪后古潜山储层及中晚奥陶世古潜山储层2类。志留纪后古潜山储层主控因素为志留纪—泥盆纪,特别是泥盆纪期间的岩溶古地貌及二叠纪岩浆热液(硅化)改造作用;有利勘探领域主要分布于中央断垒带的塔中1—塔中4—塔中403井区、塔中19—塔中9井区及塔中16—塔中15井区。对新发现的中晚奥陶世古潜山储层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应该是中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早期(兰代洛世—卡拉道克世早期)的岩溶古地貌及多期断裂岩溶作用,该储层主要分布于下奥陶统鹰山组中上部,并在塔中凸起—巴楚凸起区均有分布。以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为主的埋藏溶蚀储层主要受沉积相(滩相)及准同生暴露淡水溶蚀、埋藏(有机—无机)溶蚀作用、断裂沟通淡水溶蚀作用控制,有效储层主要分布于沿塔中I号断裂带南侧发育的良里塔格组陆棚边缘高能礁滩相带中,并具备形成特大型碳酸盐岩非均质岩溶储层成岩圈闭原生岩性油气藏的条件。下奥陶统内幕白云岩储层主控因素应为沉积相(半局限—局限台地相)、埋藏重结晶作用、埋藏岩溶-断裂沟通淡水溶蚀作用,储层总体呈层状大面积分布,在整个塔中—巴楚凸起区甚至更广的范围内均有分布,以小型孔洞型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13.
轮南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系统油气成藏机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作者以“油气运移动态富集”思想为指导,分析了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系统油气显示和油气产出状态空间分布的规律,指出这一“油气运移成藏体系”具有大面积“汇聚式”油气运移充注特点,晚期(喜马拉雅期)充注成藏是其重要的发展阶段。提出了“高毛管阻力低浮力梯度(流体势梯度)封闭”,“网格状储集层”,动态油气成藏机制的最新认识和高产稳产井的布井原则。指出轮南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系统油气资源丰富,油气成藏具有规律性,勘探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4.
流体包裹体蕴含的信息可以反演油气成藏期次。对轮古东地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荧光特征、赋存关系研究,结合烃共生盐水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确定该储层发育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形成的发褐色荧光烃包裹体|第Ⅱ期为晚海西期形成的发黄色荧光烃包裹体|第Ⅲ期为燕山-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发蓝白色荧光烃包裹体。对定量颗粒荧光QGF光谱和颗粒吸附烃全扫描荧光TSF定量荧光光谱对比分析,发现包裹烃与吸附烃反映的油气性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基于烃共生盐水包裹体PT模拟结果,将烃共生盐水包裹体捕获温度与捕获深度组合投点于地热-埋藏史图上,确定轮古东地区奥陶系储层主要经历3期油气充注,分别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早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2期油气藏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降解作用,3期油气分别以重质油-稠油、中质油和轻质-凝析油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满南地区中-上奥陶统生物礁地震解释及其含油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里木盆地满南地区的地震剖面上,中-上奥陶统有一种类似背斜形态的丘状异常反射,曾被认为是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岩隆,但与塔北中-上奥陶统生物礁及国内外生物礁的地震反射特点对比后确认,该丘状异常反射为生物礁的反映.礁属枢纽带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台地边缘堤礁,礁后发育滩,礁前缘发育倒石锥,礁体宽2~4km,东西方向延伸90km,呈S形展布,与塔北中-上奥陶统生物瞧构成马蹄形礁群,礁体最大厚度可达500m,礁体储集性能良好.满南礁体将是今后盆地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古斜坡成藏条件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尉犁1井是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第一口钻揭震旦系的井,它的钻探分析对了解孔雀河古斜坡成藏条件、确定该区下一步有利勘探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尉犁1井中、下寒武统的岩心观察、电子探针岩样成分分析、热解分析及单井的盆模综合研究,确定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孔雀河古斜坡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经历一次深埋热演化后,其有机质演化产物已接近石墨,不具备二次生烃的能力;寒武系—下奥陶统中早期发育的裂缝和溶蚀孔洞是古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研究尉犁断鼻成藏史认为,该区的成藏具有早期成藏、自生自储、一期破坏、二期调整的特点。最后根据尉犁1井失利原因讨论了孔雀河地区有利的勘探圈闭样式:原生未被断层改造的下古生界的古背斜为有利油气圈闭;其次是在古背斜上继承发育的断背斜圈闭;最后为岩性圈闭和不整合面-岩性圈闭;而古断鼻构造圈闭不是有利的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17.
库车坳陷南缘地层超覆圈闭特征及含油气前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下段在库车坳陷南缘由北向南尖灭,形成一系列地层超覆圈闭。侏罗系圈闭以侏罗系下段滨浅湖砂体为储层,中上段滨浅湖沼泽相泥质岩为盖层。下白垩统下段滨浅湖砂体为储层,中上段浅-半深湖泥质岩为盖层,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圈闭底板为前震旦系和震旦-下奥陶统,其底板的封堵性直接影响圈闭的有效性。研究认为3种情况下底板可以形成较好的封堵:(1)底板为前震旦系;(2)底板为震旦-奥陶系碳酸盐岩,当圈闭前端底板岩溶不发育,可成为有效封堵面,形成有效圈闭;(3)底板为震旦-奥陶系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但地层圈闭储层与底板岩溶储集体连为一体,圈闭前端震旦-奥陶系与前震旦系呈断层接触,上覆下白垩统中上段盖层,构成复合圈闭。库车坳陷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南缘地处坳陷内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油气运移指向区,油源、运移聚集和圈闭条件都比较优越。因此库车坳陷南缘地层超覆圈闭具有良好的含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8.
论浙皖赣闽地区早古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沉积相特征及其展布入手,重点剖析赣南、闽北寒武系浊积岩,深水远源浊积岩与浙西上奥陶统浅水近源浊积岩的成因、环境,草编了早古生代各纪(统)的岩相略图,提出中奥陶世末期起的向北西方向拼贴挤压使南华(包括浙闽)隆起、并使研究区的沟造-沉积格局发生翘翘板式逆转:震旦纪—中陶奥世从北西到东南为台地和面向东南的被动陆缘,晚奥陶世—志留纪转化为盆地中心位于北西、并逐渐向北西迁移的板内盆地的构造-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古生代鄂尔多斯地块经历了混合型缓坡→清水型缓坡→镶边陆架末端-陡倾的缓坡→奥拉槽蒸发岩台地的发育历程,相应发育了5个超层序,分别形成于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早期(下Sauk),中、晚寒武世(中Sauk),早奥陶世冶里亮甲山期(上Sauk-1),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上Sauk-2)和中奥陶世(下Tippecanoe).以中奥陶统底部的巨大不整合为界,可以划分出Sauk和Tippecanoe两个超层序组。超层序和超层序组边界的形成与构造沉降速度突然变化、构造运动相联系。在寒武系识别出8~10个层序,其中6~8个Ⅰ型层序,2个Ⅱ型层序,层序性质具有区域性和某种全球可对比性。经对比,寒武纪的海平面变化大多数周期具有全球变化的同一性,仅徐庄期频率高而崮山期频率低。早奥陶世构造活动弱,高频层序发育,含18~24个高频层序,合并为3~4个层序组;晚奥陶世具有5~6个层序周期,海平面变化总体趋势具有全球性,层序周期具有可对比性。根据地球化学分析,烃源岩主要与张夏组、马家沟组有关的密集段和与乌拉力克组有关的复合密集段相联系。良好的储层包括与不整合相关的古喀斯特、TST和HST的碳酸盐岩隆、生物碎屑滩和LST的浊积岩、LST底部和HST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