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代国明  王川 《山西建筑》2011,37(28):17-19
通过对国内建筑界继承传统文化的建筑创作实践的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从传统建筑空间意境在当代中式建筑创作中的营造出发,研究当代中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的联系,并对传统建筑空间的设计理念、处理手法以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中式建筑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20,(3)
应用分形理论解析"新闽南"建筑创作,旨在从创新性的角度提升对"新闽南"建筑创作的纵深认识,从分形建筑的自相似性、尺度层级、分维一致性与文化分形4个层面来阐述"新闽南"建筑的分形创作逻辑,最终总结出其中的分形现象,拓展了建筑师对"新闽南"建筑的认知维度与设计方法,为今后的"新闽南"建筑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关于传统的古建筑、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创作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传统的古建筑、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创作的阐述,提出要重视、继承、发扬传统建筑,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的建筑文化,从而搞好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4.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瑞英 《山西建筑》2007,33(14):46-46,73
结合工程应用实例,总结、归纳了闽南建筑文化中外墙的一些优秀做法,指出闽南建筑改造中应注重对传统闽南建筑特色装饰的吸收运用,并应与当今的优秀工艺相结合,从而能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如果不是亲临中国建筑学会日前召开的学术年会论坛现场,你或者以为中国真成了“洋设计师”的建筑工地;以为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应按部就班;以为外国建筑创作才是最好的……在中国大工地争抢“洋”牌的背后,我们应当看到国内设计师的技术水平的确有差距。在这次学术论坛上,他们针对目前中国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分别提出观点和看法,在交流中探寻,在探寻中思索。如何继承传统建筑?什么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理念?怎样走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之路?中国设计大师打破沉默——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建筑创作等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马佳  高建志 《四川建筑》2007,27(Z1):59-60
传统文化的继承历来是建筑界的重要话题,然而要使建筑现代化与民族化达到真正的融合绝非易事。文章着重探讨在建筑创作中,如何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和汲取,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7.
张骏  李强 《城市建筑》2007,(9):87-89
水文阐述了传统建筑的地域性表现和现代建筑的特质,提出现代建筑应继承传统地域建筑中“适应性”内涵的设计思想,以实现现代建筑创作的地域性拓硅,并以包头会展中心方案为例,探讨现代建筑创作表征地域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传统形式的建翁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对待传统,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成功继承传统的分析,将传统一分为二再来讨论在建筑创作中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问题。旨在发掘中国建筑的传统潜力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反叛硬传统、继承软传统和纯粹创新。  相似文献   

9.
近代闽南红砖建筑继承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营造技艺,又在装饰装修上融合了域外艺术处理方法,是近代闽南红砖特色建筑发展的产物。本文以厦门莲塘别墅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为例,分析病害成因,进行价值评估,提出"修其形、维其神"的保护理念和文物修缮设计方案,探索闽南红砖特色建筑修缮设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当代中国建筑师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建筑创作上始终找不到一条明确的方向去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通过分析安藤忠雄和王澍两位建筑师的作品,试图从创作源泉、设计手法、传统解读三个方面入手,探寻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继承方式,以求对我们的建筑实践在传统继承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建筑讲究色彩之美,闽南系古建筑彩画独具特色。本文介绍了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彩画工艺,分析了闽南系彩画的构成方式、包巾与金箔的运用及彩画的绘制工序。  相似文献   

12.
台湾地区古建筑装饰多源于晚清时期福建的漳州、福州地区,有明显的闽南风格,其中台湾地区的寺庙建筑最具代表性,以装饰繁丽,追求精巧著称,与江南古建筑装饰有诸多异趣,文章先从两地装饰风格的差异谈起,并探讨引起差异的原因,再介绍近年来台湾地区古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情况,以期对国内该领域工艺的保护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其传统的佛教建筑具有以泉州木建筑为代表的闽南建筑特色。本文从佛教教义理论与行为规则、中原官式建筑、本地民居建筑、海外建筑文化四方面入手浅谈其对泉州传统佛教建筑型制特征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促进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红砖体现了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也是广泛应用于地面铺装的建筑材料,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随着现代材料和工艺的引入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偏差,闽南传统建筑的地面铺装极易被破坏或替换,进而导致历史信息的缺失和工艺做法的消逝,甚至影响了人居环境的品质。文章通过梳理闽南地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传统村落的典型案例,结合传统做法,从材料、形式、工艺三个方面归纳传统建筑室内砖地面铺装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以期为今后的传统建筑修缮设计、施工和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顺平 《山西建筑》2009,35(7):46-47
以福建传统民居为例,介绍了风水理论在传统民居中的运用情况,从建筑空间和材料两方面阐述了关于福建传统建筑的生态精神,揭示了福建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从而证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闽文化与福建建筑文化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闽文化具有多元性、地域性和融合性。福建传统民居受闽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风格和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文章归纳了福建各区建筑文化现象为:闽南民居——海洋文化;莆仙民居——科举文化;闽东民居——江城文化;闽北民居——书院文化;闽中民居——山林文化;客家民居——移垦文化。同时对福建传统民居的保护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Z2)
Application of local elements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s a process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his paper analyzed several creations of contemporary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ive approach of achieving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architectural design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social cultural development, interpretation of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was review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vocabularies, specific regional problems, local cultural artistic ambience. This paper tries to further understand reconstruction of vernacular dwellings, speculate the marginalized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n the fast-developing and "explosive" construction movements.  相似文献   

18.
施丽芬 《山西建筑》2009,35(3):70-71
指出闽南传统民居中的“官式大厝”在建筑设计上充分适应闽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通过对闽南官式大厝的空间布局形态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其中自然通风的生态特征及建筑经验,从而为现代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赖世贤  陈志宏 《华中建筑》2012,(10):147-150
该文首先阐述"对场作"定义,通过对闽南地区几个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对场作"建筑的调查研究,详细描述这几个建筑采用对场营造方式的部位与建造手法,并给予对比分析及归类。文章同时进一步论述"对场作"这种营造方式之特点,并从地域文化、社会经济、匠师技艺等方面探讨其历史源起和盛行原因,评价"对场作"营建方式的优点与不足,以期管窥闽南地区多彩而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从而为进一步研究闽南传统建筑工艺提供最原初资料。  相似文献   

20.
韦斐 《华中建筑》2007,25(9):91-93
中国古代建筑中,大屋顶构成了视觉的焦点,是建筑中最能表达空间含义的地方.要谈对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探索,大屋顶是很难避开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该文结合笔者在工程实践中的体会,探讨了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中坡屋顶传承和创新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