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酸十八酯(ODA)为原料,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聚乙烯醇接枝阳离子聚丙烯酸酯多元无皂乳液。对聚合物的结构、组成及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共聚物乳液的粒径及分布、黏度、流变性和涂膜力学性质。结果表明,聚乙烯醇接枝阳离子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平均粒径为140.9 nm,粒径分布在120 nm~160 nm,黏度为10.2 mPa.s左右,涂膜拉伸强度可达5.3 MPa。  相似文献   

2.
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三元共聚物乳胶粒.探讨了反应时间、单体含量、引发剂含量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TEM分析表明,乳胶粒直径大约在240~320nm,呈典型的核壳结构.FT-IR及DSC-DGA分析表明,产物为三元共聚物,而不是共混物.  相似文献   

3.
含氟聚合物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关注,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基于含氟聚合物无皂乳液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含氟聚合物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可聚合乳化剂共聚法、加入助溶剂法、水溶性单体共聚法、添加无机粉末法、加入两亲性聚合物法和采用两亲性结构RAFT试剂聚合法。系统地归纳了含氟聚合物无皂乳液在功能微球、表面施胶剂、皮革涂饰材料、织物整理剂和涂料粘合剂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含氟聚合物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关注,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基于含氟聚合物无皂乳液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含氟聚合物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可聚合乳化剂共聚法、加入助溶剂法、水溶性单体共聚法、添加无机粉末法、加入两亲性聚合物法和采用两亲性结构RAFT试剂聚合法。系统地归纳了含氟聚合物无皂乳液在功能微球、表面施胶剂、皮革涂饰材料、织物整理剂和涂料粘合剂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辐照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单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超声波乳液聚合及超声波引发无皂乳液聚合的情况,分析了超声波引发无皂乳液聚合的必要条件、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指出超声波引发无皂乳液聚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不同引发体系及引发剂用量对丙烯酰胺~苯乙烯的无皂乳液聚合反应的单体转化率及产物粒径、动力粘度、表面电荷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固含量为30%、KPS引发剂的用量≥O.1%、KPS-NaHSO。引发剂的用量≥0.25%时,可获得单体转化率大于96%、AM的质量分数为0.6~O.8的AM—ST共聚物乳液;产物的胶粒粒径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动力粘度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采用胶体滴定法测定的胶粒表面电荷量基本与引发剂用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7.
将超声波辐照技术引入到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制备了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酰胺(AM)/纳米SiO2复合材料。粒径及粒径分布测试表明制备的乳胶粒粒径在400nm~500nm之间;反应过程中粒径经历了从小到大,然后又变小的过程;当超声输出功率为450W时,平均粒径最小,粒径分布也最窄;随着体系中丙烯酰胺(AM)含量的提高,粒径变小,粒径分布也变窄。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的特点,聚合方法,并概括了当今无皂乳液聚合的一些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扩散控制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纳米聚合物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爱平  蒋珊  俞强 《化工新型材料》2012,40(8):17-19,37
在不添加任何乳化剂的条件下,将甲基丙烯酸(MAA)和苯乙烯(St)单体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制备纳米聚合物微球。由于采用的搅拌速率较低,单体相和水相呈现层状分布,聚合反应速率由单体扩散速率控制。跟传统的动力学控制乳液聚合法相比,扩散控制所得产物粒径较小,最小可达35nm,且乳液稳定性较好。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动态激光光散射(DLS)、核磁(1 HNMR)、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摩尔配比对乳液稳定性和微球粒径的影响,发现反应温度在80℃,引发剂的占单体质量百分数为25%,单体摩尔配比1:2.5的时候乳液稳定,微球最小粒径35nm,57.7%的粒子小于100nm。  相似文献   

10.
超声波无皂乳液制备BA/AM/纳米SiO2复合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超声波辐照技术引入到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通过超声产生的分散、活化及引发等作用实现纳米粒子分散的同时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酰胺(AM)/纳米SiO2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经丙烯酸丁酯表面改性后的纳米SiO2粒子.生成的乳液分散稳定性好。FT-IR及TEM证实了聚合物对纳米粒子的包裹。研究了超声波强度、超声辐照时间、单体配比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和聚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超声波强度,延长超声辐照时间以及提高丙烯酰胺在单体配比中的含量.均能提高单体转化率和聚合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1.
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维  陈佑宁 《化工新型材料》2012,40(8):67-68,72
采用微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带活性有机硅预聚体为单体,K2S2O8作为引发剂,OP-10和SDS作为复合乳化剂,合成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结果表明,有机硅单体参与了有效聚合;当反应温度为80℃时,乳化剂浓度为2%,引发剂浓度为0.2%,搅拌速率为70~100r/min,反应3h,单体转化率可达到70%以上,得到稳定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其平均粒径为46nm。  相似文献   

12.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石油醚为分散介质,Span60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LS)作为乳化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共聚合成了AA/ANa/AM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单体、交联剂、中和度、反应温度、乳化剂、共聚组成等对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下吸水率及吸盐率分别为753.5g/g和158.6g/g.  相似文献   

13.
用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共聚法获得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PUA纳米复合乳液,详细考察了PU/PA质量比、HEA用量、DMPA用量等对乳液涂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乳液粒径在100nm左右,乳液涂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当含氟单体含量为5%时,其表面自由能为20.8mJ·m^-2,耐水性能也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纳米微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微球,对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FT-IR、TEM对PS粒子的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电镜分析表明,PS微球平均粒径约为50nm,且随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温度、乳化剂浓度等对PS微球大小和尺寸分布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聚苯胺的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详细介绍了聚苯胺(PANI)乳液聚合和微乳液聚合两种聚合方法,并综述了近年来乳液聚合制备PANI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雯  黄芳婷  董观秀  张明 《功能材料》2012,43(6):775-778
以苯乙烯(St)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微球。研究了单体、引发剂的浓度,引发剂加入方式,聚合温度对制备PS微球粒径的影响。运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电势与纳米粒径分析仪等手段,对微球的组成成分、表面形态、粒径及其分布、表面电势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球粒径均匀,在100~200nm范围内,球形度良好且呈单分散性。  相似文献   

17.
鲍艳  张雪  马建中  刘易弘 《功能材料》2015,(6):6001-6007
纳米ZnO/聚合物复合材料结合了纳米ZnO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和聚合物易加工、高强度的特点,可广泛应用在电子、环保、化工、生物工程等领域。乳液聚合法因工艺简单、安全,条件温和,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制备纳米ZnO/聚合物复合材料。对乳液聚合法制备纳米ZnO/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首先阐述了制备纳米ZnO/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乳液聚合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归纳了纳米ZnO/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并对纳米ZnO/聚合物复合材料在光电、抗紫外与抗菌、涂料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纳米ZnO/聚合物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丙烯酸氟烷基酯乳液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基丙烯酸氟烷基酯(Zonyl TM)、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正丁酯为原料,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全氟辛酸铵(1∶1)为乳化剂,经超声波预乳化后进行聚合,制备了一系列高氟单体含量的三元共聚物乳液,系统研究了聚合条件对乳液稳定性等影响.考察了氟元素含量对共聚物表面性能的影响,含氟共聚物对水和对油的接触角最高可分别为116°和77.5°.  相似文献   

19.
胡婷  姚晓 《化工新型材料》2011,39(10):107-109
以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化学交联剂,采用乳液合成法制备吸油树脂.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合成配方,即BA∶ St=2∶1,w(二乙烯苯)=2%,w(过硫酸钾)=1%,w(丁苯橡胶)=O%,二甲苯的吸收率达到8.73g/g.同时探索了单体配比、DVB用量、油品种类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