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眉比任何其他女性特征更能触动中国诗人的想象力,他们将眉毛比作黛山远影。如果某人没有古典美的“明眸皓齿”这两点,则至少可以修饰两条诱人的眉毛而得些安慰。成对的弓眉被喻为“蛾眉”式。对弯弯的眉毛腻味了,笔直水平的线条又成为时髦。汉武帝本人也有兴趣于此道,曾颁行了另一种眉式,画成“V”形的倒八字眉。  相似文献   

2.
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诗中的“圣贤”指的是两种人,即圣人和贤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而在他的另一首《月下独酌四首》其二中说的“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则另有所指,这里的“圣贤”指的不是人,而是酒.“圣人”,指质量  相似文献   

3.
朱永瑜 《烹调知识》2011,(11):65-65
洋葱,又称胡葱。西晋·张华所撰写的《博物志》里就有:“张骞使西域,得葡萄、胡葱、苜蓿。”五代时期韩保升在《蜀本草》一书中记有“胡葱,茎叶粗硬,根若金灯”之语;《饮膳正要》的作者又称它为“回回葱”等,充分说明洋葱确是外来品。也证明我国食用洋葱的岁月之久。  相似文献   

4.
老猫 《食品指南》2013,(10):108-109
中国有两首著名的诗词。说它有名,是因为始作俑者吟出诗句后,历代诗人反复就此吟唱,其中佳作连绵不绝。一首就是《落花诗》,能查到的最早的作者是李商隐,有《落花》一首道:“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到了明朝,苏州文人沈周、唐伯虎、文征明等人就此唱和,盛极一时,唐伯虎更作《落花诗》30首,出诗册,写诗贴。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工业性制饼不同的是,中国可称得上是一个手工制饼的大国。“饼”,古称烤熟或蒸熟的面食。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饮食》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可见,“饼”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品。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饼》认为:“《说苑》叙战国事。则饼盖起于七国之时也。”此说应该是有道理的,《墨子·耕柱》篇就有:“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但不知道所作是否就是烧饼?  相似文献   

6.
《中华纸业》2010,(15):22-29
《孙膑兵法·月战》中曾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孟子·公孙丑下》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是在讲打仗、成事的三大必备要素,而河南纸业二次崛起自然也少不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相似文献   

7.
百合自古供食用,名医陶弘景曾说:“(百合)人亦蒸食之。”宋王安石《百合诗》:“冥搜到百合,真使重当肉。”明汪颖《食物本草》:“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食,最益人。”汪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百合)或蒸或煮而淡食之。专治虚火劳嗽;亦可煮粥、煨肉、澄粉食,并补虚赢,不止充饥也。”中医认为,百合性味甘寒,具有润肺清火调中之效,  相似文献   

8.
    
我们中国人好吃竹笋。《诗·大雅·韩奕》:“其簌维何,维笋及蒲。”可见自古以来,就视竹笋为上好的蔬菜。唐朝还有专员管理植竹,《唐书·百官志》:“司竹监掌植竹苇,岁以笋供尚食。”到了宋朝的苏东坡,初到黄州立刻就吟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之句,后来传诵一时的“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相似文献   

9.
龚玉和 《茶苑》2005,(3):31-31
在江南的“中国古文化之旅”中,没有一个地方会比浮梁更具魅力了。“浮梁”,一个古意的地名。首先跳入脑海的,就是唐代诗人自居易在《琵琶行》中的那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栏干”,诗中一幅“怨妇思春图”不由就浮现在眼前了。但是,从诗中不难看出,“浮梁”同时也是一个“产茶、旅游、商贸”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10.
清代道光时期,杨静亭在《都门杂咏·食品门·山楂蜜糕》的竹枝词中曾写道:“南楂不与北楂同,妙制金糕数汇丰。色比胭脂甜若蜜,解醒消食有兼功。”诗中“北楂”和“南楂”所指的就是“山楂”,又名“山里红”;“金糕”就是以山楂为原料制作的北京风味特产小吃——“山楂糕”。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十五世纪世情百科全书”的《金瓶梅词话》,在其第二回《西门庆帘下遇金莲,王婆贪贿说风情》中曾经出现过“干巴子肉翻包着的菜肉扁食“;在第二十回《孟玉楼义劝吴月娘,西门庆大闹丽春院》中,也曾比较专业地涉笔到了“干巴子肉”。对此,有人根据《客坐赘语·辨讹》,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常把养生之道寓于诗句之中,这些诗句对养生大有裨益。 曹操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当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相似文献   

13.
荠菜味美,古人早已深知,并有具体记载。《尔雅》云:“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郑樵《通志》曰:“其甘如荠,谓此菜之美也。”王世懋《瓜蔬疏》云:“百草中可食者最多,荠菜……草中之美品。”苏易简对宋太宗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臣只知荠汁为美。”苏轼诗曰:“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赞美荠菜的诗句则更多,如“手烹墙阴  相似文献   

14.
和茶结下不解之缘 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1693-1765),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故事。在各地流传的有关郑板桥的故事中,有不少都是关于他饮食生活的佳话。郑板桥一生和某结下不解之缘,他不只善于饮茶,而且善于评茶和讲究茶道。可以说茶还帮助塑造了郑板桥“粗茶淡饭”的典型文人形象。 这方面,饶有趣味的是他的一些“茶诗”。诸如,《寄松风上人》:“云补断桥六月雨,松扶古段三时寒。笋脯茶油新麦饭,几时猿鹤来同餐”;《赠博也上人》:“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的窗字学颜。独有老僧无一事,水禽沙鸟听关关”。郑板桥笔下的茶…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的食醋产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多样,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且食用量最大的传统调味品之一。在原始社会后期,谷物出现富余,在贮存过程中受潮发霉后,又在自然界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种酸性液体。《荀子·正名》中有“香臭、芬、腥臊、酒酸、奇臭,以鼻异”的记载;《隋书·酷吏传》中则写道“宁饮三升醋,不见崔弘度”。  相似文献   

16.
玉取自温润刚韧之材,器精于匠心独具之工。一块玉料,需经过特殊的设计与雕琢,方能成为一件受人爱赏的器物。《周书·苏绰传》:“夫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及其剖而莹之,驰而试之,玉石驽骥,然后始分。”《礼记·学记》云:“王不琢,不成器。”《诗·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概括了古代治玉的基本方法,故为琢玉、  相似文献   

17.
焯水,是将莱肴原料在烹制前进行的一种热加工处理方法,是烹饪中常用的一道工序。古人早就懂得焯水之法,在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著作中,就收录了不少花卉经焯水后食用的记载;爱国诗人陆游也是一位业余“烹饪”专家,他的《陆游集》中,有关咏叹饮食的诗,足有近百首之多,  相似文献   

18.
1引言一提到酱,很多中国人都会立刻联想到各种糊状物食品。例如辣椒酱、山植酱、苹果酱。木瓜酱、肉酱、芝麻酱、花生酱(1)、芥籽酱等,这类酱本文称“非谷物酱”。2酱祖型据笔者考证,中国人把糊状物称为“酱”的起源很早,酱之祖型至晚始见于商周时代。据《周礼·天官》记载:“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卖”。又风记·内测》:“儒鸡,困酱实寥;德鱼,卵酱实寥。”根据汉郑玄《周礼)注:“酱,谓酸,酸也。”此外。孔子《论语·…  相似文献   

19.
杨泠 《食品与生活》2008,(12):20-21
刷牙 《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人“齿如瓠犀”,牙齿要像葫芦籽一样洁白。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称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古人均视之为病态。  相似文献   

20.
赞美香甜可口的香稻粳米,我国古代多有记载。晋代诗人谢灵运《山居赋》有“芯香粳”的诗句;唐代诗人孟郊《城南联句》中有”渐玉炊香粳”的诗句;杜甫诗云:“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