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mPE增韧改性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工作用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mPE代替代表的弹性体,对PP的增专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共混工艺参数和橡逆比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的弹性体的增韧效果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弹性体相比,mPE增韧改性的PP显示出卓越的低温性能和加工性能;另外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共混物相态结构及断裂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增韧改性聚丙烯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用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mPE)代替传统的弹性体,对PP的增韧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橡塑比和mPE的牌号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的弹性体的增韧效果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弹性体相比,mPE增韧改性的PP显示出卓越的低温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3.
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和三元乙丙橡胶增韧聚丙烯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mPE)代替三元乙丙橡胶(EPDM)对聚丙烯(PP)增韧改性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PE共聚物中的辛烯质量分数越高,其中对PP的增韧效果越好;随着共混物中弹性体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扯断伸长率增大。PP/mPE与PP/EPDM增韧体系相比,二者的拉伸强度差别不大,但PP/mPE的弹性模量和扯断伸长率稍低;与EPDM相比,mPE对PP具有较好的增韧效果,含有质量分数40% mPE的共混物试样在-30℃下的缺口冲击强度已超过纯PP的20倍,约是相同弹性体质量分数PP/EPDM的近9倍。另外,PP/mPE还具有较低的拉伸永久变形、压缩永久变形和蠕变变形。  相似文献   

4.
以茂金属弹性体为增韧树脂,对聚丙烯(PP)进行共混增韧改性,用下吹水冷方法生产PP薄膜。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P薄膜,在保持其优良挺括性的同时,提高了在低温条件下的耐冲击和跌落性能。  相似文献   

5.
茂金属聚乙烯的共混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港  陈晓媛  黄锐 《塑料科技》2002,(3):1-3,11
对三种茂金属聚乙烯 (mPE)做了DSC研究。将茂金属聚乙烯同传统聚烯烃 (HDPE ,PP ,LDPE)进行了共混研究 ,结果表明mPE的加入提高了LDPE的拉伸性能 ,使HDPE和PP的拉伸强度下降 ,但mPE含量在 2 0 %~2 5 %的范围内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下降很小。mPE的加入大大提高了PP和HDPE的冲击性能。对mPE/LDPE共混物吹膜进行了研究 ,测定了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 ,探索了吹膜的工艺条件 ,以及薄膜的拉伸性能、撕裂性能与共混组成比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2种茂金属聚乙烯[茂金属乙烯-己烯共聚物(mEHC)和茂金属乙烯-丁烯-己烯三元共聚物(mEBHC)]对高流动聚丙烯(HF-PP)进行改性,利用Kissinger法比较分析mEHC和mEBHC对HF-PP热降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mEHC和mEBHC的添加均能提高HF-PP共混物的热稳定性;在10℃/min升温速率下,添加质量分数30%的mEHC或mEBHC,能使HF-PP共混物的最大热分解温度从456℃分别提高到473℃或475℃,改性后共混物的热降解活化能随着mEHC或mEBHC含量增加而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7.
高性能玻纤增强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生产高性能玻纤增强聚丙烯(PP),讨论了偶联剂、增容剂、润滑剂、增韧剂等改性剂对玻纤增强PP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生产工艺的最佳控制。  相似文献   

8.
双峰分布茂金属聚乙烯共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双峰分布茂金属聚乙烯(mPE)与两种普通聚乙烯(LLDPE,LDPE)进行共混,并吹塑成薄膜,测定了薄膜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发现:在mPE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LLDPE(LDPE)后,薄膜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穿刺强度都只有轻微的变化,LLDPE/mPE薄膜的拉伸强度几乎没有降低,甚至穿刺强度还高于纯mPE;加入量在20%-80%之间时,穿刺强度和撕裂强度几乎没有变化。LDPE对mPE的流动性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
茂金属聚乙烯与普通聚乙烯共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一种双峰分布茂金属聚乙烯(mPE)与普通聚乙烯(LLDPE或LDPE)共混料吹塑薄膜,测定mPE对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LDPE(LDPE)中加入20%mPE制成共混料,其吹塑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均提高20%,穿刺强度提高60%(100%);另外发现,当在LLDPE(LDPE)中加入20%~80%mPE时,薄膜的穿刺强度和撕裂强度几乎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
黄泽雄 《国外塑料》2007,25(6):80-80
在Chinaplas 2007展会期间,聚合物全球龙头供应商埃克森美孚公司重点推介了ExceedTM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NexxstarTM树脂配方,AchieveTM茂金属聚丙烯,Vis-tamaxxTM特种弹性体,ExactTM塑性  相似文献   

11.
玻璃纤维增强改性聚苯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及玻璃纤维(GF)对聚苯醚(PPO)进行共混改性,探讨了GF含量与改性PPO(MPPO)流动性能、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及热性能的关系;并研究了偶联剂(KH-550)对MPPO微观形态的影响及苯偶姻与MPPO力学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玻纤增强聚丙烯料的研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介绍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生产工艺,其性能符合化工行业有关工业用阀门的标准要求,了所用原辅料及其生产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KH-550偶联剂处理的长玻璃纤维(LGF)与聚乙烯(PE)复合制备了PE/LGF复合材料。研究了该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LGF在PE基体中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LGF的长度与含量对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硬度及维卡软化点温度有很大的影响,当LGF的质量分数约为30%、长度约为35mm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52.5MPa,冲击强度达52kJ/m2,洛氏硬度为90,维卡软化点温度为106℃;LGF在PE基体中呈现三维交叉结构,这种结构和KH-550的加入改进了复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高抗冲玻纤增强聚丙烯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极性共聚单体马来酰亚胺(BMI)和马来酰酐(MAH)对聚丙烯(PP)进行接枝交联,并添加抗冲改性剂制图了高抗冲玻纤增强PP。结果表明,在玻纤增强PP中加入BMI和MAH后其制品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有大幅度的提高,而拉伸强度等基本不降低。目前,该材料已批量生产,可用于制作摩托车工具箱及商场货车轮毂等。  相似文献   

15.
实现大品种塑料高性能化的技术途径之一是纤维增强,介绍了研制开发的玻璃纤维增强聚丙新品种-注塑级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粒料的基本性能,特点以及它的应用领域等。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玻璃纤维(GF)增强高结晶聚丙烯(PP)的力学性能,发现高结晶PP/GF的力学性能较普通PP/GF的提高15%~18%;同时考察了不同增容剂对高结晶PP/GF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均聚接枝物拉伸强度、弯曲强度较高,共聚接枝物的冲击强度较高;另外发现在PP/GF中加入山梨醇型α成核剂、芳酰胺类β成核剂后,两者对其性能有较大影响,使其力学性能降低40%以上。  相似文献   

17.
环氧树脂玻璃钢增强结构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玻璃纤维织布为增强剂,环氧树脂为粘结剂制备玻璃钢,研究了固化剂、稀释剂、偶联剂及玻璃纤维织布等对玻璃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玻璃钢增强结构混凝土。研究表明,以60%聚酰胺-650为固化剂、15%丙酮为稀释剂、2%KH-570为偶联剂、用800g/m^2的玻璃纤维织布制得的玻璃钢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用此玻璃钢增强结构混凝土材料能使混凝土的弯曲强度提高40%,压缩强度提高30%。  相似文献   

18.
高冲击玻纤增强聚丙烯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玻璃纤维、SBS橡胶和高密度聚乙烯增韧聚丙烯。增韧后的聚丙烯冲击强度是只用玻纤增强的2倍以上,而其它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通过熔体流动速率测试及转距流变实验,分析确定了不同含量玻纤增强聚丙烯(PP)的挤出吹塑成型加工性能及加工工艺。得出了不同含量玻纤增强PP挤出吹塑制件的最小壁厚的参考值。通过玻纤在挤出吹塑成型过程中的流动取向及对制件断面形貌的观察表明,玻纤增强PP的挤出吹塑成型工艺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20.
长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一种新的熔融浸渍工艺制备了长玻纤增强尼龙6复合材料,研究了玻纤含量、玻纤长度分布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玻纤质量分数为5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234MPa,弯曲强度为349MPa,弯曲弹性模量为11.4GPa,缺口冲击强度为313J/m,综合力学性能明显优于短玻纤增强尼龙6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