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丁二酸丁二酯(PBS)/乙酸酯淀粉/淀粉复合材料,其中PBS质量分数固定为50%,并对其进行结构性能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经过共混过程后,淀粉和乙酸酯淀粉无定型区域的含水量显著降低。广角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共混后的淀粉晶体结构遭到破坏,破坏程度随着醋酸酯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当乙酸酯淀粉质量分数为40%时,PBS/乙酸酯淀粉/淀粉复合材料形成了比较有利于力学性能的结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淀粉和乙酸酯淀粉的加入,显著增加了改性PBS的吸湿和吸水性能,有利于材料的快速降解。  相似文献   

2.
雷武 《化工之友》2001,(8):37-37
一、制备方法淀粉易与磷酸盐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的衍生物,有磷酸淀粉一酯(单酯)、二酯和三酯。磷酸淀粉单酯是淀粉的一个羟基与正磷酸盐酯化而得的酯。常用于单酯型的试剂有磷酸、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等。反应式如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有机酸、甘油与淀粉进行反应挤出制备热塑性淀粉(TPS),再通过双螺杆挤出制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PS共混物。通过滴定和特性粘数测试研究酒石酸对于TPS性能的影响。又通过SEM、动态流变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不同有机酸对于PBS/TPS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论表明,有机酸对于TPS的酸解和酯化作用有助于降低TPS在PBS相中的分散尺寸,提高共混物的力学性能。酒石酸可以提高TPS和PBS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国内外制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淀粉共混物改性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直接共混体系,增塑改性体系,增容改性体系以及淀粉纳米晶对于PBS的改性作用。增容改性体系中,通过不同的增容方法,基体与淀粉之间产生较强的界面作用力,力学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并对PBS/淀粉共混物改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天然可再生、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如淀粉、纤维素和甲壳素的研究开发利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淀粉价格低廉,资源丰富,但其物理性能限制了它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淀粉顺丁烯二酸单酯本身是一种阴离子型淀粉衍生物,是淀粉中的羟基与顺丁烯二酸酐发生酯化反应而生成的,其合成及应用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淀粉磷酸单酯的微波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巧云 《上海化工》2003,28(11):23-25
用玉米淀粉和磷酸氢二钠及磷酸二氢钠的混合盐反应制备淀粉磷酸单酯,酯化反应在微波条件下进行。 本文探讨了磷酸盐用量、pH值、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等因素对取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淀粉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宽角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结晶性能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随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硬度、拉伸模量和弯曲模量则随淀粉含量的增加而提高;PBS和淀粉间的界面明显,断裂面上存在淀粉脱落的痕迹;淀粉的加入并未影响PBS的晶型;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PBS的结晶和熔融温度均向低温方向移动;PBS和淀粉在各自的温度区域产生了热降解,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以聚磷酸铵(APP)、三聚氰胺(MA)复配制得膨胀型阻燃剂(IFR), 通过密炼机共混制备了阻燃聚丁二烯丁二醇酯(PBS)/淀粉复合材料(PBSS/IFR),并研究了各组分配比及含量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油糊化淀粉含量为20 %(质量分数,下同)、甘油/淀粉质量比为3∶1、IFR含量为24 %、APP/MA质量比为5∶1时,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达到34.5 %;加入IFR后,阻燃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均提高。  相似文献   

9.
淀粉磷酸单酯的微波合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巧云 《化工时刊》2003,17(6):52-54
用玉米淀粉和磷酸氢二钠及磷酸二氢钠的混合盐反应,制备淀粉磷酸单醋,醇化反应在微波中进行。本文探讨了磷酸盐用量、pH值、微波辐射功、微波辐射时间等因素对取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取代度磷酸单酯淀粉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民 《精细化工》1993,10(2):34-37
本文研究了磷酸单酯淀粉制备中诸项工艺条件对产物取代度和磷酸盐反应效率的影响。确定了用于造纸、纺织和石油化工的不同取代度的磷酸单酯淀粉品种。  相似文献   

11.
变性淀粉工业是国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的工业之一。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是种非常重要的亲油脂变性淀粉,乳化稳定,效果优良,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作为一种新的食品添加剂,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安全添加剂,在各种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从反应机理出发,以丙酮为分散相,进行反应。探索了多种催化剂,寻找最佳催化剂;通过实验确定以磷酸钠作为催化剂。以此基础上,探索不同浓度的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对反应取代度的影响,寻找合适的反应条件。最适宜的反应条件为:OSA反应浓度为0.6 mol/L,需要的丙酮体积为150 mL,磷酸钠质量为7 g,加热温度为40℃,加热时间为4 h。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不同改性程度的丁二酸酯化淀粉,并与聚乙烯醇(PVA)以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丁二酸酯淀粉/PVA共混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表征共混膜与酯化膜的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其表面结构,并测试了共混膜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丁二酸酯化改性程度、PVA分子结构以及酯化淀粉/PVA的共混比对共混膜的力学性能有影响;随着改性程度的增加,共混膜的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均增大;随着PVA聚合度与醇解度的增大,共混膜的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均增大;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断裂强度先减小后增大,断裂伸长率逐渐减小;当共混比为50:50时,断裂强度最小。  相似文献   

13.
林华  符新 《化学世界》2007,48(5):314-317,320
概述近年来淀粉接枝共聚中引发体系、接枝单体、聚合方法及其应用,展望淀粉接枝共聚反应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十二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建芹 《化学世界》2006,47(10):614-617
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体系pH、十二烯基琥珀酸酐用量等条件对酯化反应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对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反应后淀粉分子上的确引入了烯基琥珀酸酐基团;用扫描电镜观察产品的颗粒形态,发现十二烯基琥珀酸淀粉酯(SSDS)颗粒表面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研究了SSDS的性质,结果表明SSDS乳化能力强,而且乳化稳定性比较好,SSDS糊符合假塑性流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
纯胶酯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纯胶生产中酯化反应的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反应体系的pH值对取代度的影响最大,反应时间对取代度的影响最小;反应时间12h,反应温度为35℃,pH为8、5,淀粉乳质量分数为35%时反应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6.
淀粉物理变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小林  吴琦  罗明辉 《广东化工》2011,38(1):100-101
淀粉具有价廉易得、可降解性和易转变成淀粉新生物等特点,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淀粉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尤其通过各种方法对淀粉的改性一直是科技工作者和生产厂商的研究热点.常用的物理变件方法有热液处理、微波处理、电离放射处理、超身波处理、球磨处理、挤压处理.文章介绍了其物珲变性方法的原理,对其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l)与淀粉纳米晶(NST)在有机溶剂中的接枝反应制备了TDI改性淀粉纳米晶(NTST),然后将其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熔融共混制备了PBS/NTST复合材料.改性淀粉纳米晶的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润湿性实验和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接枝反应成功进行,改性后的淀粉纳米粒子具有亲...  相似文献   

18.
淀粉系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淀粉系高吸水树脂的国内外研究开发情况。综述了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结合市场潜力与生产成本的分析,对淀粉系高吸水树脂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以4-(乙酰基氨基)-2,3-二氢苯并呋喃-7-羧酸甲酯和1-(3-甲氧基丙基)-4-哌啶胺为起始原料,经水解、酰胺化、氯取代及成盐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收率67.6%,产物的结构经IR、1H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20.
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TCC 13032在厌氧条件下通过三羧酸循环还原臂合成琥珀酸。高效地将细胞内的琥珀酸输出到胞外,对琥珀酸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C.glutamicum XZ为出发菌株过表达琥珀酸输出蛋白表达基因suc E。突变株C.glutamicum XZ(p Exhsuc E)的琥珀酸得率提高了7%,生产率提高了19%。通量分析表明,过表达suc E基因后乙醛酸循环的相对通量提高了50%。采用两阶段培养,突变株C.glutamicum XZ(p Exhsuc E)的琥珀酸产量达到518 mmol·L-1,厌氧阶段的比生产率为0.95 mmol g CDW-1·h-1,1 mol glucose的平均得率为1.5 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