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辊道窑生产陶瓷砖,为了保护辊棒,避免砖坯在窑炉高温区软化粘棒,一般都会在陶瓷砖坯进入烧成窑前,在砖坯底部涂抹一层薄薄的高温料底浆。由于底浆涂抹的均匀度及厚薄程度,直接影响着砖坯和高温区辊棒是否较好的相隔,以及产品在日后铺贴使用过程中是否牢固的粘附墙壁。所以均匀且有效的涂抹砖底浆,对辊棒的保护以及后期铺贴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均匀陶瓷砖上底浆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45mm×45mm小规格陶瓷马赛克产品由于尺寸小,需要铺在垫板上烧成,而要把垫板加热到烧成温度,需消耗大量的能源.为节能减排,取消垫板承载,本文研究直接在辊棒上传送烧成小规格马赛克.采用小辊棒、密排布的砖坯传送机构,调整前后段砖坯运行间距,使砖坯运行平稳;收窄窑炉内宽、合理布局各窑段内高,改善传热均匀性;调整烧成带和冷...  相似文献   

3.
研制了能与以黄河泥沙为主要原料制备的陶瓷节能保温砖坯体相匹配的低温一次烧成生料釉,采用TG-DTA、XRD、SEM等分析了样品性能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B-2-3,其烧成温度为1120℃,釉面硬度为637.3HV,釉层晶相组成为透辉石、钙长石等,乳浊效果好.探讨了影响釉烧成温度的诸因素及釉的乳浊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了两例快速烧成墙地砖窑炉中陶瓷辊棒性能异常下降的现象。窑炉气氛中碱性元素的存在是化学侵蚀的原因,它导致成分的改变从而使辊棒裂坏。实验室研究指出了碱元素的来源:第一例中的富碱釉以及第二例中坯体的NaCl。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大尺寸铬刚玉砖在烧成过程中出现的黑芯和裂纹现象,测试了等静压成型的大尺寸铬刚玉砖坯高温状态下的性能指标,利用ANSYS软件对(300~500) mm×(150~600) mm×(75~400) mm的五种尺寸铬刚玉砖坯进行建模,计算了500、1 000、1 500℃三个温度点下坯体内部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情况,以分析导致坯体烧成过程中开裂和黑芯的原因:坯体内外部温差过大,中心区烧成时间不足,导致大尺寸砖坯烧成过程中的黑芯现象;大尺寸坯体内应力较高,引起烧成内裂。根据建模结果及实际生产情况认为:在砖坯烧成过程中,砖坯内部温差控制在20℃以下,砖坯内外可到达相同的烧结状态;砖坯应力差应控制在4 MPa以下,可减少砖坯的开裂。  相似文献   

6.
现在陶瓷市场主流产品为全瓷釉面砖,吸水率为≤0.5%,俗称双零吸水率产品。企业为了加大产量拉低生产成本,所以大面积使用宽体窑(内宽大约2.5米)。随着窑炉内宽增加,每横排原本走两片800mm×800mm瓷砖增加为三片。瓷砖要窑炉内走位过程中,主要通过辊棒传动,窑炉越宽,辊棒相应越长,瓷砖重量越大(单片约18公斤,三片54公斤),辊棒受力越大,辊棒受长期重力作用产生变形。由于瓷砖为高温烧制,辊棒受热更加容易变形,加上瓷砖重力作用,辊棒容易产生弧形,高温下瓷砖坯体因受热变软,软坯体在弧形辊棒中走位,坯体下凹,导致坯体砖面局部不凸凹不平,从而产生辊棒印。笔者结合理论与生产实际,总结出来一些解决全瓷釉面砖辊棒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陶瓷釉面砖随着产量不断的提升,吸水率越做越低,伴随而来的就是“辊棒印”的产生。辊棒印的产生在一些凹凸面的仿古釉面砖中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在平面亮光的釉面砖产品中,尤其是全抛釉系列产品中,逆光可以看见明显的S形变形。“辊棒印”的视觉效果差,会对产品后期的使用产生不良后果,影响产品铺贴效果,较易产生客诉。本文将分析“辊棒印”的产生原因,针对原因提出在釉面砖生产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改善“辊棒印”的措施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陶瓷》2010,(3):62-62
答:1干燥窑辊棒结钉 “干燥窑辊棒结钉”,即指原本表面光滑干净的辊棒在干燥窑内运转一定时间后,辊棒表面逐步粘附一些陶瓷砖坯粉尘等杂物,且越粘越多,最后出现辊棒面不平整的情况,导致砖坯在该辊棒上行走出现“波浪式”起伏跳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熔块.水.釉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熔块与水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釉浆流变性和烧成后釉的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熔块溶解所形成的Si—OH,是造成快烧熔块釉产生气泡、针孔等缺陷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油滴釉制作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制氧化气氛烧制油滴黑釉器的基础上 ,探讨了影响油滴釉形成的工艺因素。通过一系列试验 ,进一步验证了油滴釉在结晶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液液分相 ;釉料的化学组成是油滴晶斑形成的先决条件 ;釉层厚度、烧成制度等是决定釉面效果的重要因素 ;油滴晶斑的呈色不仅与烧成气氛有关 ,还与着色氧化物的引入有关。  相似文献   

11.
孙新霞 《江苏陶瓷》2000,33(1):15-16,21
介绍了高档卫生瓷梦幻蓝色釉的研制过程 ,讨论了颜料本身属性、烧成制度和其它工艺因素对梦幻蓝色釉的影响 ,其工艺特点是底釉和面釉分别制备 ,两次施釉 ,一次烧成。  相似文献   

12.
赵立上 《陶瓷》1995,(3):30-31
一、前言 底釉也称化妆土。一次烧成的彩釉砖常使用底釉。在我国,大多数生产彩釉砖的厂家,砖坯中含铁等着色氧化物量较高,这种含铁量较高的坯料,虽然给砖坯提供了良好的烧结性能,但同时也给砖釉面质量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这就需要施以底釉加以消除。底釉介于砖坯与面釉之间,其主要作用有:(1)遮盖坯体固有的红色;(2)阻止坯体表面有害杂质与面釉发生不良反应;(3)有利于坯釉中间层的形成,促进坯釉结合牢固;(4)提高砖釉面的平整度。笔者多年来在对坯釉料配方试验与研究中,同时也对彩釉砖底釉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德化陶瓷工业通用原料,采用单因素法系统研究了釉料配方和制备工艺对高温氧化烧成油滴天目釉的影响,并制备出釉面效果较佳的油滴天目釉。实验结果表明:釉料的化学组成是影响油滴釉效果的内在因素,决定了油滴斑的产生和色泽;上釉和烧成等制备工艺对釉面效果起到调整作用,釉厚适中才会有较好的釉面效果,升降温过程中1250℃保温能有效调节油滴斑大小和釉面规整度。  相似文献   

14.
李莉  张培志 《陶瓷》2012,(11):22-25
主要研究了釉料的组分、细度、烧成制度等工艺参数以及釉料的高温性能对釉面针孔缺陷形成机理的影响,并借助高温热台显微镜观察釉熔体中气泡的产生、发展及消除全过程;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气泡在釉层内部的分布情况;从而分析出针孔、波纹缺陷产生的根源及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莉  张培志 《陶瓷》2012,(6):22-25
主要研究了釉料的组分、细度、烧成制度等工艺参数以及釉料的高温性能对釉面针孔缺陷形成机理的影响,并借助高温热台显微镜观察釉熔体中气泡的产生、发展及消除全过程;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气泡在釉层内部的分布情况;从而分析出针孔、波纹缺陷产生的根源及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初始色剂量,终了色剂量出发,对颜色釉生产中的重要缺陷(色差)产生的原因,就釉料细度、釉浆浓度、浸釉时间、烧成温度、色剂加入量等因素作出阐述。在颜色釉生产过程中,出现色差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克服色差?可就有关釉料方面的几个因素作分析,从而寻求克服色差的途径,获得良好的釉色。  相似文献   

17.
闵仲明  姜轶昕  徐灏 《中国陶瓷》2004,40(6):53-54,81
对陶瓷餐具中温釉在配方、熔块制各、氧化物、着色剂添加量、烧成方式和烧成温度几方面的试验,分析和探讨了以上因素对陶瓷餐具中温釉铅溶出量的影响,提出了在陶瓷中温釉生产中应该注意及改进的几个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仿古砖生产常用的灰缝釉工艺及其优缺点,通过对灰缝釉配方及施釉工艺的研究,研制了一种灰缝釉配方,该灰缝釉可以先于面釉布施在砖坯上,经烧成后,灰缝釉会透过面釉显现出来,有一种从坯体内部透出的特殊视觉效果,增强了产品的装饰性能。  相似文献   

19.
温千鸿 《佛山陶瓷》2008,18(12):49-50
第六期:窑内砖坯行走偏斜是否容易导致产品产生烧成机械变形 “辊道窑砖坯行走偏斜容易导致产品产生烧成机械变形”是多年以来,不少生产一线的同行总结出来的一条定律。现在笔者看来,这句一直被大多数人奉之为真理的结论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分析依据而值得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某厂釉面砖在素烧、釉烧过程中产生周边小裂纹,导致烧成合格率偏低的现象,从原料配方、釉料配方、成型方法、烧成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实验证明:导致周边小裂纹产生的原因是该厂的窑炉温度、气氛及压力未得到控制,温度梯度过大,经过调整控制后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