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取我国南方某城市一条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建设的道路,利用Info Works ICM城市综合径流模型模拟道路的降雨径流过程,评价生物滞留带的雨水滞蓄效果;另外,分析LID道路的场次径流总量削减率、峰值流量削减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道路生物滞留带对中小降雨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尽管统计所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增大,但对降雨的径流总量控制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洋湖生态新城低影响开发建设为例,概述了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根据项目地区雨水利用的可能性、规划用地性质等重点描述可采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进行分区域引导及地块指标控制落实,实现地表径流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选择雨水花园、植草沟、渗透路面和组合低影响开发技术四种典型的低影响开发(LID)工程措施为研究对象,采用峰值出水量、洪峰延迟时间、径流峰值削减量和单位汇水面积削减量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各典型LID工程措施对地表径流的削减效果和调蓄作用。结果表明,几种典型LID工程措施均具有一定的雨水削减和调蓄作用,且单位工程面积的径流削减量依次为:雨水花园植草沟组合低影响开发技术渗透路面。此外,各工程措施在不同的降雨量下表现出不同的出水流量。当降雨量24.3 mm时,雨水花园、植草沟和组合低影响开发技术均无出水流量;其中,雨水花园在降雨量为37.2 mm时仍无出水流量,该工程措施在较高降雨量下对径流峰值的削减效果较显著;相比较而言,植草沟和组合低影响开发技术对洪峰的延迟时间均保持在10 min以上,好于雨水花园的洪峰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低影响开发措施刘城市雨洪的控制效果,利用暴雨管理模型(SWMM),对某区域内规划建设绿色屋顶、渗透铺装、雨水收集系统以及低势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后在不同重现期的降雨强度下出水口流量变化以及规划区域内产汇流情况的模拟研究。通过模拟显示,在一定重现期降雨强度下低影响开发措施可以削减区域内产流的峰流量、推迟区域内径流峰流量的出现肘间,并且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后,地表对降雨径流的滞蓄量和渗透量增加,减小了地表径流总量,从而间接增加了雨水资源滞留、消纳和利用量。通过SWMM模型可以对低影响开发措施在不同重现期降雨强度下地表径流的滞留消纳量以及雨水资源的利用量进行评价,进而为低影响开发措施的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冯博 《城市规划》2016,(3):89-94
以水力模型模拟为基本方法,将低影响开发系统纳入雨水排涝体系,通过内涝风险评估为径流峰值控制提供依据;根据规划区域的特征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构建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体系,为径流总量控制提供支撑。在规划的过程中加以模型模拟,利用模型评估低影响开发系统对场地水文的控制效果及对排涝体系的贡献,进一步增强低影响开发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综合管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城市绿地系统是构建海绵城市体系的重要载体,绿地系统规划结合低影响开发的控制指标和技术措施,分别对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其他绿地等用地类型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通过研究发现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认识中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设计模式,是通过技术措施对水生态的进行模拟和还原,重庆市由于山地城市的原因,相对于常规平面城市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侧重径流总量控制以及污染物削减,对峰值控制以及雨水资源化利用则因地制宜设为推荐性指标,本文尝试通过阐述海绵城市设计的主要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进行系统性对比和总结重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相较...  相似文献   

8.
周爽 《重庆建筑》2016,(4):19-20
该文介绍了国内外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的相关经验,对工程技术体系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在实际运行中需注意的问题。实施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可控制降雨径流,提高径流水质,通过本地化、生态化、低能耗的雨洪控制利用设施,可有效利用雨水资源。  相似文献   

9.
以苏州市太湖新城为例,在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下,提出一套综合雨水渗透及利用系统的构建方法。指出该系统的关键在于整合初雨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贮存系统、雨水处理系统和雨水回用系统。配合透水道路铺装,实现雨天渗、滞、蓄、排,旱天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减轻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压力,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  相似文献   

10.
朱敏  党清平 《四川建筑》2014,(1):213-215
为缓解城市开发造成不透水路面增加引发的地面径流剧增、道路积水甚至内涝频发的现象,提出了绿色道路径流雨水控制利用:从源头控制路面径流、分流雨水、并利用洁净雨水作为再生水水源,降低径流对道路雨水系统和排洪管渠的冲击。结合深圳某道路设计,介绍了通过设置下凹绿地、透水路面减少径流流量,综合径流系数由0.61降低至0.39,从而达到低冲击(LID)开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