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做了全面的阐述,其理论内涵对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工作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生态文明对环境法的指导理念、法律原则和法律体系内容的构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更好地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实现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处。但环境法制建设仍存在着立法不足、适用性差、体系不健全等不足与问题,依然需要吸收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融入到环境法法律原则构建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法治反对解释"命题的辩护策略是不充分的,但它提出了一个极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即如何看待法律解释的问题."反解释"立场的一个消极主张是,否定法律解释的普遍性.基于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一种新的反解释立场跃然纸上,它以强调法律理解和法律解释之分合来否定解释普遍性的观念.这种分合关系既强调了法律理解在法律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又指出法律解释之于理解的寄生性和补救性.  相似文献   

3.
法律事实认定、法律规范识别、法律价值论证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价值原则始终作为主线贯穿其中,不仅制约着法律推理体系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联,而且事关法律方法的活力与法治技术的发展。法律推理的过程蕴含着在合理性与合法性张力下对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探求,展示其对于法律和正义的理解,使裁判结果与法律的普遍性规定联系起来,使法律推理的逻辑意蕴与实践理性联系起来,以实现判决的公正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4.
在对法律发现的理解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法的起源角度,二是从法的适用的角度.目前,学界则更多是从司法视角去透视法律发现理论,立法立场的法律发现观鲜有提及.为此,以历史法学为切入点详细剖析立法立场的法律发现观的产生背景、观点及其影响,进而期待对该理论有个“全景式”理解.  相似文献   

5.
环境公平是在生态利益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提出的,它产生了环境种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环境公平的实现在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不足表现为:一是现有的环境法律在促进环境公平上存在局限性,二是法律实施在促进环境公平上存在不足。环境权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权利和理论,它也是解决环境公平问题的关键。从环境权角度出发促进环境公平实现的立法建议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将环境公平作为环境法的基本理念整合现有法律,其次是要构建环境权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华法制文明历史悠久,法律思想博大精深。结合众多法律历史学家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治世之道及其法制实践进行了评析,指出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个礼、乐、刑、政多维的社会规则体系,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反映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特征,是中国几千年法律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正当法律程序与高校法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当法律程序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或正当合理的操作规则,高等学校享有对学生管理与惩戒的权力,但任何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制约,无论是实体依据上的,还是程序规则上的,这是一般的行政法治理念。程序公正的缺失,是行政诉讼中高等学校败诉的主要原因。强化权利行使过程中的正当法律程序规则,是实现高校法治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林文静 《商品与质量》2012,(Z3):232-233
本文是对内在观点对于哈特建立其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相结合的法律理论的重要性的探讨。通过展开哈特对奥斯丁理论的批判引出内在观点,而透过内在观点对初级规则、次级规则以及法律体系的最小条件的强大的说明力,则可以认为内在观点是打开哈特法律理论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9.
丁奇 《商品与质量》2012,(Z3):207-209
给付不能是传统民法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民法通过继受罗马法中的杰尔苏规则,对给付不能进行了详细划分并赋予了不同效力。其中,"自始不能的合同无效"的规定自产生之日起便引起了广泛争议,直到现代立法给予大幅修正。由于合同的效力与当事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出现给付不能的合同效力究竟为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给付不能与合同效力问题的演变,并结合不同的立法模式,分析了传统民法在此问题上的缺陷以及对该规则进行修正的必然性,指出放弃给付不能的类型化并赋予相同的法律效果,给付不能的合同原则有效符合立法趋势。此外,结合我国的实体法规定,本文对我国法律在该问题上的立场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在环境法的发展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通过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条路径,分别从环境法学研究范式、环境法治各个环节和环境法律思维等三个层面表现出来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一面又有消极一面,既在理论上又在实践中,既存在以往又面向未来;是推动环境法不断地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环境法研究的基础。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从绝对对立再走向相对融合,并衍生出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新思想,对现代环境法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医疗废物管理立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医疗废物管理不严或处理处置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坚持环境法基本原则、制度前提下,通过建立系统的医疗废物管理法律、法规,以减少或避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危害。这对于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理解和使用理性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着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普遍理性与特殊理性、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演进理性与建构理性的矛盾或争论.在马克思的实践视阈中,我们可以完成对理性问题的解答:理性是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试图且有可能使自己的行为既合乎规则又合乎目的的能力:它是理性的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含义的统一,是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普遍理性与特殊理性、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建构理性与演进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所主张的运用理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现代主义者的真理、正义、个性等观念持怀疑态度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广泛采用了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主义有着一定渊源关系的外部视角或外部视角关注法律体系,排斥法律领域的内在参与者以内在视角观察所得出的见解,但后现代法学以外部视角对现代法律系统专肆鞭挞、解构之同时,却又未能找寻到一个能够替代现代法学的理论基础,故其建构性价值便大大低于其批判性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所主张的运用理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现代主义者的真理、正义、个性等观念持怀疑态度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广泛采用了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主义有着一定渊源关系的外部视角或外部视角关注法律体系,排斥法律领域的内在参与者以内在视角观察所得出的见解,但后现代法学以外部视角对现代法律系统专肆鞭挞、解构之同时,却又未能找寻到一个能够替代现代法学的理论基础,故其建构性价值便大大低于其批判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对现代环境法的影响固然大,但其它伦理思想对现代环境法亦具有重要影响,后者包括生命、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早期生命伦理思想和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深层生态学及医学伦理中的生命伦理思想,其实都通过与环境伦理的关联影响现代环境法;经济伦理的人性假设影响环境法制度设计,发展模式的选择则影响现代环境法的立法目的,而新型经济伦理更深刻影响到现代环境法本身;审慎精神和促进科技发展的科技伦理追求,也是影响现代环境法具体制度设计的主要因素,而"人定胜天"的科技伦理观更与其有关;西方政治伦理也影响到其现代环境治理及法治,环保理念甚至还上升成为绿党的政治主张,通过政治对法律的影响而影响到现代环境立法。我国环境法学研究长期依赖环境伦理路径,研究西方非环境伦理思想对现代环境法的影响,将为我们打开环境法学研究路径的新窗。  相似文献   

16.
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流研究范式,理性选择范式针对该领域的实践发展提出了诸多分析,但依然无法对很多公共服务购买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理性选择范式存在的缺陷主要源自于其所坚守的只有行为体才是真实的本体论立场,无法正视制度要素在公共服务购买中扮演的角色.困境的消解和研究的深入依赖于对理性选择范式的超越和改良.改良版范式结合理性选择范式和新制度主义范式的优势,破除理性选择范式在本体论立场上固守的二元对立思路,认为行动者和制度都具有本体价值但同时又相互构建.  相似文献   

17.
疑难案件是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中无可回避的问题,司法裁判意义上的疑难案件仅指适用规则存在困难的案件。依照法律规则局限性的不同表现形式,疑难案件可以相应划分为模糊型、冲突型、漏洞型三种类型。化解疑难案件的关键在于法官根据实际案情选择具体的法律方法。为保障裁决结果的正当性,法官还需对其在个案中适用法律方法的合理性进行司法论证。以赵春华案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案构成规则向度的模糊型疑难案件,对其适用体系解释方法不具备司法合理性,应当运用目的解释的方法进行规则解释,以获得符合公众预期的判决结果。  相似文献   

18.
国际环境法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2009年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不仅突出了诸多现实性问题,而且反映了新问题面前国际环境法作用的调整,使我们意识到对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再次审视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本文旨在结合实践,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的举行,探讨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新发展和新挑战,对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进行新的审视和调整,旨在更好的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9.
鲁迅杂文中的意象体现着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性特色,文中旨在考察这些否定性意象中蕴含着的创作主体的情感立场和价值判断,进而深入理解和认识鲁迅杂文及其思想.通过对杂文中否定性意象的分类及其生成的分析,可以窥见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抨击、对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知识分子奴性人格的否定,其中既体现着创作主体一种清醒的启蒙理性,而且寄寓了鲁迅潜意识深处的独特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定量分析是环境法研究新的发展趋势。这缘于许多环境科学问题需定量研究,而环境法作为法亦是可以定量研究的。其中可以进行定量研究的有污染防治、环境评价、生态补偿和资源保护等,以及对环境法问题的社会学分析。环境法定量研究解决了某些先决问题,有利于环境法走向科学、精确和正义。它促进了环境法与环境科学的交融,也有利于环境法自身研究路径的拓展。但更重要的是,它弥补了环境法研究伦理路径的不足,促进环境法研究从思辨到实证的转向,也为环境法研究走向纵深另辟了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