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桥东油田进行了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明确了该油田的油气成藏条件、油藏类型、油气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桥东油田具有有利的油源条件、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油藏类型为构造油藏和复合油藏,纵向上分布于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和沙四上亚段,平面上富集于有利的正向构造带;断层控制油气的运移与成藏,构造背景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储盖组合条件制约油气藏的发育;取得的认识对油田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有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资料,对新北油田新近系馆陶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已发现的油气藏成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提出了新北油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新北油田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油气藏,油气成藏与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宏观上,沟梁相间的构造格局控制油气的整体运聚特征,河道砂体的发育使油气运聚路径复杂化。微观上,断鼻构造高带控制油气聚集成藏,断裂的发育制约着断鼻构造油气的富集;河道砂体影响断鼻构造内部油气的运移与富集,同一断鼻构造带上储集砂体的发育控制油气的富集分布。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但其深洼带浅层一不生烃、二无油源断层、三无汇烃构造,是传统地质认识中的“勘探禁区”。近年来,随着对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认识的深入,尤其是油气运移“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为深洼带新近系找油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此认识指导下开展了莱州湾凹陷深洼带石油地质条件再分析与成藏规律攻关研究。创新提出了基于陡坡砂体型汇聚脊控制的浅层规模性岩性砂体“迂回式”成藏模式,为寻找深洼带浅层有利勘探目标指明了方向;形成了砂体整体解剖技术,实现了浅层多期大型连片复合型砂体的精细刻画,为新近系规模性油气成藏寻找到有效储集空间。2021年,在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新近系成功发现并高效评价了垦利10-2亿吨级岩性油田,不仅在渤海深洼带发现了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更为类似盆地的凹陷区浅层勘探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文西断裂带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西断裂带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部,构造面积约80km^2,主要断裂北东向展布,西部紧邻海通集生油洼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对文西地区烃源岩及其演化、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和断层封闭特征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阐明该区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量地震、钻井和实验分析等资料,开展了文昌A凹陷构造演化与断裂系统特征及对油气差异聚集控制作用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方向。文昌A凹陷文昌组和恩平组两套湖相优质烃源岩成熟演化差异是油气性质复杂的物质基础,油气运聚受烃源、沟源断裂和输导层构造脊构成的油气输导体系控制,富集于断裂带及相邻构造脊区。文昌A凹陷中部早期生油、晚期生气和凹陷边缘晚期生油及持续不断油气运移,形成了"内气外油、下气上油"的有序分布和差异成藏,其中晚期天然气持续充注和差异溶解形成了"下气上油"成藏模式,而油气重力分异和差异渗漏形成了"下油上气"成藏模式。文昌A凹陷差异演化、差异生烃、差异运聚、差异渗漏共同控制油气差异成藏;该凹陷边缘琼海凸起和珠三南断裂带至神狐隆起仍为原油勘探有利区,凹陷中部六号断裂带和珠三南断裂东段仍为天然气挖潜有利区;凹陷南部断裂转换带为油气勘探有利新区,其中埋深相对较浅的珠海组为原油勘探领域,埋深较大的恩平组为天然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6.
老君庙油田形成的新观点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历来认为,老君庙油田是石油从青西凹陷, 经简单二次运移而形成的。这个观点已被原油性质在横向上清晰变化所证实。但是, 如果把老君庙背斜形成的时间与青西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的生油和排烃过程结合起来分析, 就会发现老君庙油田形成与它所在的背斜带上油田的形成密不可分, 它的形成是二次生油和再次运移的结果。根据这一认识判断,青西凹陷的西北缘应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在整个阿尔金走滑构造域的诸盆地油气勘探中, 可应用这一观点以求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胜利油田惠民凹陷大芦家断块东营组构造与沉积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开发情况,指出了该区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认为构造格架控制了油气区域运移和聚集方向,临邑大断层下降盘形成的逆牵引滚动背斜构造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三级断层控制了油气聚集,地层和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8.
双台子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产量递减快,无新产能接替.针对双台子老油区地质特征,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认为:油气成藏受构造、岩性控制,单断块自成体系,平面上油气连片;充足的油源配合构造圈闭,可以确保相对低部位圈闭成藏.结合周边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研究认为,区内具有充足的油源条件,主构造翼部相对埋藏较深的圈闭同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湖底扇、辫状沟道砂体则易形成岩性油气藏.研究共落实可钻探有利圈闭6个,为双台子油田下步勘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深水区油气勘探逐步揭示超压发育,超压对中深层油气成藏影响的研究受到重视。基于最新钻井、地震和地质资料,分析了白云凹陷超压发育特征、形成控制因素及其对中深层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超压主要发育于白云主洼珠海组及以下中深层地层中,超压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特征;生烃增压和砂岩致密封闭是白云凹陷中深层超压产生的主要原因,构造演化与沉积中心控制超压平面分布;白云凹陷中深层超压提供了油气运移动力,促进断裂、底辟等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并控制形成了白云凹陷深水区"双层"油气成藏系统;指出下组合地层超覆领域、古潜山领域以及高温超压"甜点"储层区是白云凹陷规模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胜坨地区勘探成果和地质资料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并应用油气地质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了该区构造演化史、沉积史与油气运移的有机联系,发现主干边界断层及其上盘主要同向调节断层的相对陡倾斜部位,往往是构造岩性圈闭相对发育的部位,而相对缓倾斜部位多是构造圈闭相对发育的部位;砂体展布及物性特征对油气运移与储集有着重要控制作用,沙二段和沙三段的砂体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并且直接与烃源岩相接触,是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或聚集场所,而沙四段厚砂体基本上都分布在凹陷的边缘,但是也与烃源岩相接触,也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场所;研究区水下扇及浊积扇砂体本身就处在生油岩的包围之中,因上下被生油岩夹持,油气可以直接进入砂岩体成藏;生油洼陷深部的超压环境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油气生成后在油源断层、优质砂体以及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内分别向浅部和侧向运移形成各类油气藏,运移过程中又受次级断层和层内砂岩非均质性的影响,使其运移路径复杂化。  相似文献   

11.
郭萍 《石化技术》2020,(2):100-100,108
本文以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研究为重点,开展东辛油田西部沙三段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良好的烃源岩、多套储集层、盖层、输导体系以及圈闭为油气运移成藏、富集提供了基础与条件。  相似文献   

12.
滨里海盆地Kumisbek油田南缘盐上勘探近几年来一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通过分析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结合区内探井钻探结果,认为盐岩的发育阻隔了盐下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盐上层系运移,盐上油源主要来自于盐上烃源岩,且油源不充足;盐上油气运移的通道主要是不整合面和断层。在对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盐上层系垂向运移-断层封堵型成藏模式,形成断层遮挡型及断层与背斜组合型两种油藏类型,并指出距离盐上深洼陷较近的、盐丘非刺穿构造上的圈闭是首选的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3.
在对构造演化、成藏要素、油源对比、成藏期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Trinity油气运移成藏模拟分析软件对锦州25-1油田的油气运聚模拟研究,分析了形成锦州25-1油田的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其成藏模式,指出了该地区有利勘探方向。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锦州25-1构造是辽西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而优良成藏要素的优势时空配置则是形成锦州25-1油田的关键因素。其成藏模式为:辽西凹陷沙三段烃源岩在东下段时期进入了大量生排烃期,生成的油气为一期充注,充注时间发生在东营组末期,沿东下段时期强烈构造运动伴生的断裂系统、沙二段广泛发育的砂体、沙二段与沙三段之间大型不整合面以及古构造脊所构成的疏导体系运移至沙二段圈闭成藏,而沙三段砂体则可以近源优势成藏。辽西凹陷西斜坡、凹中隆以及古构造脊是今后较为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4.
三肇凹陷是大面积的岩性油藏区,由于资料少,对油气聚集规律认识较差,相当长时间都不能有效地进入工业化生产.应用地震-地质方法对砂岩分布作出了较好的预测,特别是通过古构造发育史的研究,对三肇凹陷的油藏成藏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油气运移期以前形成的古构造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岩性非均质、断层遮挡和坡折带是斜坡构造形成石油富集的条件,断续条带状、透镜状、小片状砂体是形成油藏的最小单元.揭示了三肇凹陷岩性油藏形成大面积纯油区其特殊的油气聚集规律和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5.
查干凹陷是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勘探程度较高的凹陷之一,由于受火山岩和构造多期活动的影响,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同时凹陷储集砂体薄、横向变化快,寻找优质储量的难度相当大。通过对查干凹陷油气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烃源岩展布控制了油气分布,油气具有近源环洼分布的特点;凹陷的结构控制了油气的优势运移方向,长期活动的断层提供了油气运移的有效通道,有效储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具有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种油气成藏模式。在这一认识指导下,查干凹陷发现了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5套含油层系,探明了吉祥、如意两个油田,取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  相似文献   

16.
张—扭断裂与油气运移分析——以渤海油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油气运移是油气成藏的核心,也是当今世界油气地质学中最难研究的一个课题,是油气勘探中最难预测的一个因素。渤海油区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不能生油,其圈闭中聚集的油气来自2000?5000m之下的下第三系烃源岩,因此油气运移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断层是渤海油区主要的运移通道,经过十几年的理论与勘探实践的探索,认识到继承性发育的大断层可作为大—中型油田形成的运移通道,晚期活动的小断层运移能力有限,直立的走滑断层运移能力较差,地层—断层的产状配置控制了油气的聚集部位,凹陷内上第三系油田绝大多数分布在大断层的下降盘。  相似文献   

17.
浅层油气运聚理论与渤海大油田群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油区年产原油3 000×10~4t,约占中国海洋石油产量的70%。渤海油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的中东部,勘探面积约4.5×104km2。渤海油区具有鲜明的石油地质特征:著名的郯庐大断裂纵贯渤海,新近纪断裂活动强烈,促进石油的纵向运移,但不利于油藏的保存;中新世—上新世发育河湖相沉积,上部储-盖组合广泛分布,为浅层石油富集创造了条件;古近系生油岩埋藏深,新近系储-盖层较浅,石油垂向运移距离远,运移途径复杂。针对渤海复杂的石油地质条件,经过20年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探索,提出1大断裂-砂体"中转站"模式运移能力强、2小断层及走滑断裂运移油气能力弱、3地层—断层组合关系控制油气富集部位、4临界盖层控制断裂活动带油田形成、5圈闭汇油面积大小决定油田规模、6主力油田展布可分为凸起与凹陷富集型、7小凸起上的披覆背斜利于形成大油田7项创新学术思想,构成了浅层油气运聚理论并指导勘探,渤海勘探团队在短期内高效发现了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共27×10~8 m~3地质储量,奠定了中国第二大油区的储量基础。  相似文献   

18.
依—舒地堑方正断陷是大庆油田勘探有利的接替领域。在前人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对方正断陷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油气成藏存在3个主控因素,一是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及成烃演化控制断陷油气分布,二是良好储集物性及泥岩盖层是成藏的关键,三是断层与生、储、盖层的空间匹配控制油气成藏;预测断陷内存在3个有利预探区带,应以寻找生油凹陷周边的断块油藏为主,凹陷两侧构造邻近生油凹槽,是下步勘探重点地带。  相似文献   

19.
彭阳油田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受构造控制,储层横向变化快,成藏关系复杂,勘探认识程度较低。综合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对该区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该区油气资源丰富,储集条件好,发育多套储盖组合。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沉积体系、储层物性、构造形态及成岩特征等因素控制,同时,这几个因素的优化匹配是寻找延安组深部延9—延7岩性构造油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冷湖0—5号构造是柴达木盆地以下侏罗统为烃源岩的一个含油气构造带,目前已发现油田除冷湖3号油田为侏罗系原生油气藏外,其他均为第三系次生油气藏。对该构造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钻井分析、区域地质特征及具体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冷湖0-5号具备形成侏罗系原生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下断阶找油”是冷湖0~5号构造的正确勘探思路及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