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局部小波变换与DCT的人脸识别算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小波变换和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CosineTransform,DCT)相结合的人脸识别方法,该算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人脸图像做适当层次的小波分解,然后通过离散余弦变换对低频分量作进一步的特征提取和压缩,得到人脸识别特征,最后利用欧氏距离和最近邻分类器进行识别。基于ORL人脸数据库的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小波变换和BP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将人脸图像的小波分解系数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以达到人脸识别的新方法。针对不同的小波基,对人脸图像作小波分解,并将分解低频系数作为人脸特征送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实验表明,选择恰当的小波基能够达到较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普及的今天,数字水印技术已经成为目前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余弦变换和离散小波变换的数字水印算法,以一个长度为n服从N(0,1)正态分布的随机数序列作为水印信号嵌入到图像最具感知意义的频率部分。实验结果表明,此算法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二维离散小波分解和分块离散余弦变换的降维方法.该方法与模式识别领域中用于特征提取和降维的PCA-LDA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方法与PCA-LDA方法在识别率上大体相当,但它比其更具有计算量小、降维速度快的优点.因此,该方法对于人脸识别是一种有效降维手段.  相似文献   

5.
针对人脸识别中出现的维数过高和计算复杂而导致的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加权DWT(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和DCT(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的粒子群神经网络人脸识别新算法。该算法首先用小波变换对人脸图像进行分解,去除对角线分量影响,提取加权低频和高频的离散余弦变换系数作为特征向量,最后利用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进行分类识别。在ORL人脸库上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最近在小波变换、人工神经网络和证据理论上取得的进展来进行人脸图像的识别.由于小波变换在时间和频率空间具有良好的定位特性,使小波神经网络可对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多分辨的学习训练.将小波变换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理论结合,设计一种小波神经网络结构,介绍了神经网络的数学框架和该网络的学习算法,把此算法用到人脸识别中, 实验结果证明小波神经网络在人脸识别中收敛速度快、识别率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面部图像的小波分解与重构,分析了表情、光照和个体差异对小波多层分解低频近似系数的影响,指出光照变化对低频分解系数影响最大,表情和个体差异的影响次之.在此基础上提出用标准光照和表情人脸的小波低频近似系数替换光照人脸的低频系数来重构受光照影响的脸图像.并用Gabor和离散余弦变换对重构脸进行了特征提取与识别研究.在AR人脸库和自建库上进行_测试,结果表明,该重构方法能有效地去除光照等因素影响,识别效果得到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春  王保保 《微机发展》2003,13(6):27-28,31
利用最近在小波变换、人工神经网络和证据理论上取得的进展来进行人脸图像的识别。由于小波变换在时间和频率空间具有良好的定位特性,使小波神经网络可对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多分辨的学习训练。将小波变换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理论结合,设计一种小波神经网络结构,介绍了神经网络的数学框架和该网络的学习算法,把此算法用到人脸识别中,实验结果证明小波神经网络在人脸识别中收敛速度快、识别率高。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人脸图像识别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并通过对人脸识别的关键技术进行实验选择和优化组合,提出一种将小波变换、主分量分析(PCA)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人脸识别系统方案,可以提高人脸识别的效率,同时减少光照、表情等因素对系统识别性能的影响,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此人脸识别系统在识别率和识别速度等方面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数字水印技术是目前保护信息安全和版权的一种有效方法,被广泛地用于数字媒体版权的保护中.实现一种基于余弦变换和小波变换相结合的数字水印算法,数值仿真表明该算法较好保持了图像的质量,并且对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较强的稳健性,是一种能抵抗多种攻击的较稳健的水印算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核独立成分分析和BP网络的人脸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基于非线性子空间的核独立成分分析方法(KICA)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用三层的BP网络作为分类器,对人脸进行识别。在简单介绍基本的独立成分分析(ICA)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KICA的原理和算法作了详细的描述,并详细介绍了三层BP网络的设计。最后为了验证KICA+BP网络的效果,进行对比实验和分析。实验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人脸识别中,该方法的效果明显好于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获取较高精度车内噪声主动控制(Active Noise Control, ANC)参考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BP神经网络的车内噪声信号重构方法。以在某轿车采集到的噪声信号为基础,用声学传递路径分析(TPA)方法确定影响车内噪声的关键点信号。鉴于噪声源信号对车内信号非线性关系的复杂性,建立BP神经网络的噪声重构模型,并利用小波分解来降低噪声信号的非平稳性。为对比重构效果,建立BP神经网络噪声重构模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算法的重构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比BP神经网络小,并且基于小波变换和BP网络重构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0.01。该方法能够对车内噪声信号进行准确、有效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基于DCT和线性回归的人脸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人脸图像常常因光照、姿态、表情变化及遮挡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非线性结构,在空间域直接使用线性方法就有其局限性。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余弦变换和线性回归分类的人脸识别方法:通过离散余弦变换获取人脸图像的变换域特征,以减小光照、姿态变化等影响,然后再利用快速有效的线性回归方法得到识别结果。通过在几个常用人脸数据库上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满足实时性的同时,能有效地增强面对这些问题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人脸图像易受光线和表情影响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二进小波变换和仿生模式识别的人脸识别方法。应用样条二进小波对人脸图像进行处理,对得到的细节子图进行融合。在FFT和PCA处理与降维后,用仿生模式识别进行学习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主分量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用小波变换对人脸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形成低频小波子图,然后用主分量分析法构造特征脸子空间,将人脸图像在特征空间的投影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由BP神经网络和后验概率转换器构成人脸识别器。针对ORL人脸库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6.
结合二维离散小波变换(2DDWT)和二维非负矩阵分解(2DNMF)两者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的人脸识别融合算法2DDWT+2DNMF。首先利用小波变换把人脸图像分解成四个子块频带区域,并对三个高频子块进行图像融合,然后对低频子块和融合图像进行二维非负矩阵分解以提取特征,进而对特征数据进行加权处理。ORL和YALE人脸数据库中的识别实验表明,与PCA、SVD、NMF以及2DDWT+NMF算法相比,新融合算法能有效缩短训练时间和提高识别率。  相似文献   

17.
针对数字图像作为一种常用的数字多媒体信息,对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认证显得尤其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提升小波变化和BP神经网络的图像哈希算法。首先利用图像像素矩阵和构造的函数来训练BP神经网络;再将图像进行提升小波变换,利用低频分量组成矩阵;最后利用已经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来产生哈希序列。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不仅可以抵抗内容保持的修改操作,而且能够很好地区分恶意攻击,有一定的鲁棒性和脆弱性。该技术在图像认证、版权保护、安全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等方面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将人脸图像的离散小波变换DWT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以达到人脸识别的方法。由于离散小波变换具有良好的多尺度特征表达能力,能将图像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到最低分辨率子图像,高频部分则对应于图像的边缘和轮廓,能很好的表征人脸图像的特征。而BP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分类能力,并且可以运用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进行学习。实验表明:二者的结合对人脸识别具有计算量小,识别率高的优点,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大多数声音识别系统在无噪声环境下可以达到很高的识别率,但是在噪声环境下,识别率急剧下降。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小波矩和BP网络的声音识别方法。根据声音信号生成声谱图;通过小波矩对声谱图进行特征提取,选取有代表性意义的特征参数;根据选取的参数进行BP网络分类识别,从而识别声音的种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同噪声种类以及不同信噪比的噪声环境下仍然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克服了低信噪比下识别率低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