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人类开始设计第一件工具始,人类本身也被工具、被物所改造,人的行为、行动及思考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果我们在进行设计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事理学的思辨方法,就可以对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相对明晰的分析和预测,这种思辨的方法从构成“物”的外部因素和条件入手分析、评估和预测“物”存在的可能方式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更加合理的探究设计思考方式方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沟通的,物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物的功能及形态来传达的,而形态可以表现出一定时期、某个民族、特定地域的人们的心理状态。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这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产生的直观认识,也称为人们的心理认知的阶段。本文以汽车设计为切入点来探讨心理认知对其外观设计的影响,并阐明产品认知心理的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经验世界自身的序具有一种被称为二阶序的序。——《系统化思维导论》,杰拉尔德·温伯格著如果事情的初始状态是一种混沌。那么,解决方法就是使混沌走向有序的道路。这也是所谓的"序"的一种。其背后的行动规则、算法对应着"二阶序"。很多人同时也在思考,是否事物存在着三阶序、四阶序……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从程序性材料中开始算法学习的。可以从计算机程序设计中,通过归纳、总结、推理得出程序设计的算法;可以在操作工具的过程中,对操作序列进行整理得出算法;还可以在解决问题中,通过对过程的反思来掌握算法。生活与工作是在遵循规律、规则的前提下,不断地寻找若解决方法,使事物向有序的方向发展。这些逐步形成的算法相辅相成,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西方与中国古代日用产品设计的特色,即前者是将人类智慧物化为工具和产品;而后者是引导人们在使用工具和产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前人的精神财富。得出产品设计应该重视人的价值,体现人对产品的驾驭和掌控的结论。对产品的功能开发不能以剥夺人类自身功能为代价,不能无止境的满足人类非必要的需求。在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上,防止人的异化,首先得防止物的异化。这就是中国古代日用产品设计中所蕴含的特有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他们视工具为自己的另一双手;有时他们和工具较劲,有时他们被工具征服:他们会经常改造甚至是发明某些工具,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会被工具改变。他们是一群与工具互为彼此、相依为命的人。  相似文献   

6.
下载游戏的超值选择! 这是一款将通过PSN和Xbox LIVE提供下载的快节奏主视角射击游戏,卖点在于其狂热的在线多人模式。其故事背景是未来人类与高科技改造人之间的战斗。选择人类就可以使用未来的各种强力武器,而如果选择改造人,可以使用超能力。隔空取物的超能力可以将场景中的各种物体化为武器,或者挡在自己的前方作为防护盾。飞翔、瞬间移动和高速移动等能力让战斗变化万千。  相似文献   

7.
在问题解决中,人已经习惯了使用工具。拿着钉子,会想到去找个锤子;想写字时,想先找到笔;想烧菜时,会先找好锅、铲子……合适的工具能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解决问题。那么人在处理、加工信息时,在思考时是否也能运用工具?当我们需要比较、区分事物时,有些人愿意在纸上先画出一个T,在T型表中把不同性质分列左右两侧,再进行对比就方便很多。这时的T型表格在帮助进行比较,是一种用于比较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人类对事物的感知首先来自于色彩,当人们看到色彩时,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景观也不例外。景观设计中若能发掘人内心深处对色彩的认知并结合传统因素、文化因素。走景观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又不失个性之路才能体现设计为“人”,创造出符合人们要求的景观。也正因为如此。景观的色彩选择显得如此重要。  相似文献   

9.
走进编程     
目前,市面上流行很多种编程工具和软件,这些编程工具和软件也各有长处和弱点,作为一个初学者,应该选择学习使用什么编程工具,怎样学习这些工具呢?为了给初学者一个指引,笔者把目前比较流行的编程工具和软件作一个比较并作一个简短的评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会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的选择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互联网的全球化热潮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在电子商务中,传统的合同、提单、保险单、发票等书面文件被储存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的相应的电子文件所代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放弃了沿用多年的小本本,把与工作和学习有关的内容存储在电脑上.但是,在电子数据方式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电子数据是比较脆弱的,可以被人为地破坏、篡改或删除,甚至可以从物理上完全破坏存放数据的介质.一旦这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就会给我们所存放的电子数据带来危险.由此看来,我们不仅需要防范由于安全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而且还需要能够对受到破坏的数据进行修复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正毫无疑问,人类和嵌入式设备通过完全不同的方式使用互联网。人类主要通过万维网——运行在互联网上的应用集合来访问互联网。当然,网页并不是互联网人机交换的唯一选择,我们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手机应用程序以及一系列的社交媒体工具实现互联。与互联网相比,在物联网中,智能电子设备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交互,但这些设备上并没有类似于网页浏览器和社交媒体的工具,我们已经着手开发这类工具和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对信息交互方式及交互内容要求的提高,物联网和泛在网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物联网作为可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实时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互应用模式,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泛在绿色社区控制网络协议UGCCNet是在2011年3月1日由IEEE标准化组织通过的新型标准.在未来,UGCCNet将会成为物联网应用领域被认可的统一标准.文中主要针对UGCCNet进行了研究,概括了该标准的体系架构和交互信令模型,对其关键技术和通信控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最后将UGCCNet和传统控制网络进行对比,总结了该标准的优势所在,并对其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初级形态尚未发展成熟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就开始出现了为满足生活需要为目的,以物换物的最简单直接交易方式。在后来几百上千万年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这种最为原始的物物交换的交易方式。慢慢被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的代表物品价值的货币交易方式所取代。这个时候,人们只需通过相应的货币,就能从对方手里买得物品,并且也可以将物品以适当的价格出售给其他人,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可以被看作是继工具的使用、蒸汽机的出现之后第三次技术和社会革命,也是继工具、机器之后第三种将使人类文明发生突变的因素.本文从社会结构、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入手讨论了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电磁层析成像(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 EMT)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非侵入、非接触、无危害的特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EMT技术中的正问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建立模型研究系统的参数变化对测量值的影响,对敏感场特性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后续进行图像重建所提取的物场特征信息变化敏感程度,进而会直接影响成像质量。在之前的研究中对EMT的成像范围尚未有比较精确的规范,针对敏感场中激励频率与物场特性的变化,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EMT系统的激励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不同于传统的对互感值进行研究的方法,选择了更加直观的电压值,最终得出在不同激励频率与不同物场特性下的拟合曲线,获得了系统敏感场参数变化与测量值的关系,通过该研究确定了EMT系统的有效检测范围,提高了EMT系统检测的准确性,更有利于后续进行高质量的图像重建。  相似文献   

16.
JAVA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通常会被应用于各种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并且,程序设计人员还会根据软件功能的不同,选择相应的,JAVA编程技术,从而确保软件的稳定性。并且,JAVA编程本身具备功能完善、编写简单的特点,程序设计人员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多项编写工作,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为此,笔者通过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计算机软件JAVA编程特点及技术进行研究讨论,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工业遗址的再生设计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要一步。文章基于生态都市主义理论观点,以"嗅觉"为关注点,通过使用者的"感官"感受看待景观设计,同时引入工业遗址概念,探讨其在保护与改造中的不同方式,提出以彰显"人"为主导因素的改造策略。研究发现,利用嗅觉的刺激性、情绪性和记忆性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完善工业遗址的景观空间塑造、场地文化打造、空间体验优化。研究结论可以为工业遗址再生景观及嗅觉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传统瓷器在造型与装饰方面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从简到繁直至丰富多样的过程,人们的观赏能力与审美水平也在同步发展和提高。在人们对造型多样且装饰丰富的传统瓷器进行观赏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视觉注意力的问题。而人的视觉注意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身心地专注于所有事物,会受到客观事物的吸引与个人主观能动性因素的作用而对其视觉注意力的选择与分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外驱力和自驱力两种,二者如同向则事半功倍,这在管理领域已经被广为验证。推而广之,事物的发展同样会有外部和内部的双重驱动力量,“彩色商务”的发展也不外如  相似文献   

20.
人类始终对脚下的大地充满了好奇。然而比较—下地球的赤道周长(40000km)和人类的特征身高(1.7m),这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使得人类要直接认知大地几乎成为不可能。因此,地图就成为了人类认知世界最重要的工具。早在1万年前就出现了用线画与符号表示事物的原始地图,而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公元前25世纪的巴比伦陶片地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