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合实际工作经验,采用美国最新技术MIS990编程系统,设计并实现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福建省非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非物质化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仍主要依靠传统的收徒形式进行,一旦传承人离世会导致一些技艺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失传,基于此,本文研究将"非遗"传承与动画类课程教学相结合,从动画类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师队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5.
怎么样令主页更吸引人?当然是加入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效果。利用小小的共享软件Hilank Morph,可以做出美女变野兽、老板变小狗等特殊的动画效果,(图1为HiJaak Morph的界面)提到Morph,大家可能会想到Michael Jackson在他著名的耗资数百万美元的MTV《Black OrWhite》里那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男女老少,亚非拉夫变脸,现在,利用共享软件HiJaak Morph,你只需分别打开开始和结束图象,选择中间要插入图象的帧数,再单击右下角的go键,就可以轻松地实现这种动画效果。 相似文献
6.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19,(12)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传统的文字和影像的展示表现已经难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需求,用移动平台(手机或者i Pad)进行VR展示,逐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新媒介。文章以木结构APP创作为实践主体,以VR的形式,通过移动平台对传统的榫卯结构和鼓楼风雨桥进行再现,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如何数字化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7.
2009年,南京实现生产总值4230.26亿元,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55290元(约合8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1:45.6:51.3。无论从人均水平还是产业结构分析,南京后工业化雏形已初现端倪,正向信息社会转型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构建“智慧南京”已成为实现城市转型,提升城市品味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课程建设与具体实施情况,强调了数字化展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了解非遗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牡丹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牡丹江发展史的见证,是牡丹江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牡丹江流域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牡丹江流域多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同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其最大特点是文化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性,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将其提升到文化资源的高度,认真分析研究它的潜在价值及开发保护机制,这对于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牡丹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18,(12)
文章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创意设计有机结合,将传统的艺术形式用现代化的创意设计手段进行重新诠释。积极探索天津文化遗产设计的核心原则、设计方法,从而将产品的精神内涵、工艺流程等方面深度融入作品设计中,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传统的传播与保护方式却使其逐渐边缘化。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播必须考虑当下儿童的特征。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具体可分为:移动互联网信息互动传播、基于大数据的定向传播、基于社交软件的群体传播、非遗传承人的自媒体传播、线上线下的混合式传播。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是对其保护的开端,数字化传播需要传播主体对非遗文化精髓有准确的把握,但同时对于小众的非遗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3.
14.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原名沙洲县。沙上地区面积约占张家港地区的三分之二,从南宋初期1127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沙上地区历史的见证和沙上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沙上地区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因此,对沙上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研究和保护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在设计参与社会创新的过程中,参与式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方法。以参与式影像记录方法为理论指导,尝试非遇传承人以及社区内研究学者共同参与下的拍摄记录方法。以侗锦项目为例,通过参与拍摄工作,“非遗”传承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另外,这种方法对于减少外来文化观察者对于“非遭”文化主体的主观影响,保护活动中内在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影像在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中的后期应用。 相似文献
16.
信息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信息特征,利用信息空间(Ⅰ空间)框架模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内容以及数字化技术介入的方式.在非遗原生环境改变的条件下,提出以数字化技术手段重构非遗信息,以适应现代信息环境,促进非遗的信息化生存与发展.基于非遗信息的数字化表达与扩散的需求,详细分析了非遗信息传播的技术问题、语义问题和有效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Ⅰ空间框架内,对非遗信息的编码、抽象、扩散、解码、吸收影响和再创作等构成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信息循环回路的一系列过程做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最后以剪纸艺术为例,对各种数字化技术方法的介入方式、现有保护手段的不足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以旧为核心的词新的活力,新的发展与保护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是一条捷径。文章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产业现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物质文化产业的矛盾。我们的大环境急需对文化特别是地域特色十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开发、新开发,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被大众重视。它的经济与文化作用被广泛关注。将这两个大的文化概念下来两种不同的形态,结合研究。为研究和发展指明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8.
严肃游戏因其特有的娱乐性和教育性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数字化传承也成为严肃游戏应用的研究热点。文章以MDA框架和心流理论为理论指导,提出相应设计策略,确定游戏目的,根据目标用户设计谜题、视觉等游戏内容,并通过反馈、迭代设计出更好的非遗类严肃游戏,加速用户进入心流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为非遗类严肃游戏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在弘扬与传承优秀文化的今天,为深入全面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以及发展,有必要依托于科学且高效化的传播方式,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推广平台,切实有效的把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特征,最大程度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实践证明,在新媒体背景下,积极有效依托于新媒体技术来实现影像传播,不仅能够真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