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对机场跑道毁伤时侵撤子母弹抛撒半径的选择与确定方法,研究了瞄准点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机场跑道封锁毁伤的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航空自导深弹的空中弹道,文中给出了其空中弹道的数学模型,利用Sireulink工具箱建立了其空中弹道的仿真模型,并给出了使其空中弹道最优所需满足的条件,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到了影响其稳定性、入水角以及入水时间的主要因素,为航空自导深弹伞衣配置和投弹参数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描述导弹纵向运动的线性模型。基于过载控制方法,设计了反舰导弹的新型高度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采用内外环结构设计。在内环控制反舰导弹的过载和角加速度,在外环控制反舰导弹的飞行高度,并且采用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了它的控制器。以某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为例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显示了所设计的基于过载控制的高度控制系统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火箭深弹水中弹道模型为基础,采用MATLAB/Simulink对火箭深弹水中弹道进行仿真,在仿真过程中以特定火箭深弹的弹体结构参数为初始条件,成功模拟了火箭深弹的水中弹道,讨论了初始弹道倾角和初始速度对水中弹道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导弹过载控制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导弹纵向通道为例,介绍了导弹的过载控制模型,研究了传统PI/角速度反馈控制、H∞/混合灵敏度控制,并在大攻角情况下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比较,可得下面结论对于传统PI/角速度反馈控制方法,其结构简单、工程上易于实现,但系统响应速度慢,鲁棒性较差;而H∞/混合灵敏度控制方法,响应速度快,鲁棒性能较好,但控制器阶次较高,工程上较难实现.  相似文献   

6.
悬浮式深弹拦截不确定型鱼雷作战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奉亮  贾跃  丁贝 《鱼雷技术》2011,19(1):63-67
水面舰艇如何使用悬浮式深弹拦截鱼雷是舰艇防御鱼雷的重要问题之一。该文通过利用模糊数学知识将鱼雷报警距离分为近、中、远3个模糊区域,建立了鱼雷报警距离隶属函数关系,预估了鱼雷目标航向、航速等运动要素,最后建立了悬浮式深弹拦截不确定型鱼雷作战模型,并对作战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舰艇在不能确定来袭鱼雷型号和自导方式时,选择使用悬浮式深弹这一硬杀伤方式拦截鱼雷是最为可行的方案,能够达到彻底毁伤鱼雷,从而保护舰艇安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弹药侵彻混凝土过载性能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建立弹靶系统,分析侵彻模型及弹体内部炸药所受冲击载荷的动态响应,旨在揭示弹药在侵彻混凝土冲击环境下的过载特性,进而运用ANSYS/LSDYNA模拟软件,采用相应的弹药以及靶板数学模型,对弹药侵彻一定强度混凝土靶板进行了仿真计算,分别得出了弹体与内部炸药的过载曲线.并将弹体的过载曲线与Forrestal模型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弹体过载曲线峰值及总体趋势与该模型吻合较好.而且进一步预测了弹内装药的过载特征,说明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为同类弹药侵彻混凝土的过载特性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滤波理论和分布式状态估计算法基础上.研究了基于信息滤波的分布式多传感器状态估计算法。证明了基于信息滤波和Kalman滤波的分布式状态估计解的等价关系。最后.给出了算法的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9.
针对 GPS 与 INS 两路数据更新频率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矢量跟踪的 GPS/INS 深耦合跟踪环路设计方法.利用滤波外推与CIC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将误差修正后惯导信息回馈到各矢量信号跟踪信道,以调控伪码和载波数控振荡器(controlled oscillator,NCO),实现了跟踪环路的闭合,最终建立起了两路相互独立数据之间相互辅助、相互修正的关系.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GPS/INS深耦合跟踪环路能实现低载噪比和高动态信号的跟踪.  相似文献   

10.
为处理飞航导弹过载控制中的约束条件,地于平滑性概念,同时结合变结构控制,设计了轨迹生成算法,以避免约束条件被破坏。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弹体侵彻模型及弹载火工品应力波加载机理,揭示了弹载火工品应力波加载的加载状态,并运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特定侵彻过载环境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弹体过载结果与Forrestal经典试验模型吻合较好;弹体与火工品的过载规律趋于相近,可以通过弹体的过载情况来预测弹载火工品的过载情况.此项研究可为侵彻过载中弹载火工品抗高过载能力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聚能装药射流形成和断裂原理,使用autodyn2d对线型聚能切割器侵彻靶板的物理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针对不同炸高的4组模犁,详细讨论了炸高对射流侵彻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炸高下,影响射流侵彻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靶板阻碍了药型罩后部的压垮;大炸高下,射流与靶板的作用存在着二次侵彻的现象,具体侵彻效果与炸高有关.从工程目的出发,可以选取射流头部第2次断裂时所处的位置为有利炸高.  相似文献   

13.
球形头部弹丸侵彻极限深度问题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于有限元法中差分包软件LS-DYNA-970的平台上对钢制球形头部弹丸侵彻平面钢板的极限深度问题进行了3-D数值仿真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在ALE方法下的Johnson-Cook理论模型,此模型可以在分析受力失效的同时考虑温度变形,由此获得了在不同初速下侵彻极限深度的数值结果。并且在研究中得出了变形体弹丸与刚体弹丸的结果对比关系,分析了由于弹体变形给两者带来的差异。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腔膨胀理论分析了卵形弹丸对金属靶板的侵彻问题,推导了侵彻深度的计算方法,利用据此编制的计算程序给出了侵彻深度与弹丸初速的关系,并应用LS-DYNA3D三维有限元动力分析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得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表明两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掘进侵彻弹形与深度的演绎过程,运用LS-DYNA动力学软件对不同弹形头部、不同着速下掘进侵彻混凝土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低着速时,带切削刃的钻形掘进侵彻方式可提高侵彻深度; 高着速时,卵形弹更具优势; 旋转速度为70 kr/min时,加载速度为350~500 m/s时,带切削槽的卵形弹能使侵彻深度最大; 在较优加载条件时,切削槽的深度对侵彻深度影响最大,斜度影响次之,切削槽的迎靶面形状对侵彻深度影响最小。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基于杆式穿甲弹弹头形状对子弹穿甲效果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弹头结构为多层片状穿甲块和穿甲环结合的穿甲弹。应用LS-DYNA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侵彻三层间隔靶板的情形进行了数值仿真。通过在不同速度下的仿真发现,该子弹能够适应较宽的速度范围,弹头结构可以降低压缩应力波的强度,在侵彻第一层靶板时弹体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同时子弹姿态稳定,降低了弹体的跳飞趋势。计算结果为弹体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侵彻岩石深度计算公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几个目前应用较广的弹体侵彻岩石深度预估经验公式,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了讨论,通过计算给出了各经验公式以及空腔膨胀理论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关系,经过分析指出经验公式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其适用范围和单位。  相似文献   

18.
圆管与圆杆组合体对半无限均质钢靶侵御深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圆管、圆杆初始撞击动能与弹坑体积之比相等的假设,建立了同材料圆管与圆杆对半无限均质靶板侵彻深度之比的简化理论模型。推导出圆管与圆杆的侵彻深度之比是两者的长度比、初始撞击速度比、坑径比和圆管内外径比的函数。在同一初始撞击速度、相同长度、圆杆直径不大于圆管内径条件下,对影响圆管和同长度同材料圆管与圆杆组成的圆管一圆杆异型侵彻体侵彻深度的参量进行了讨论,并给出圆管与圆杆侵彻深度之比的变化范围。圆管与圆杆侵彻深度之比在同材料同长度下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所有这些都为伸缩式、大长径比新型动能穿甲弹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模拟了5种不同曲率半径ASC射流成型与侵彻半无限靶的过程,提出了ASC射流侵彻“三区域”理论,定义了ASC切割能力;研究结果表明:ASC在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射流成型状况和靶板侵彻深度;不同曲率半径ASC侵彻深度均呈现明显区域特征,分别为曲率敏感区、稳定侵彻区、侵彻加强区;稳定侵彻区“平台高度”可作为ASC切割能力,但应高度重视小曲率半径ASC曲率敏感区侵彻深度;本模型中,曲率半径ρ大于80 mm时,ASC切割能力为稳定侵彻区“平台”高度26.5 mm.  相似文献   

20.
破片是爆炸性武器的主要杀伤因素,破片致人员损伤严重度的评估是爆炸性武器杀伤威力评估的主要内容。着眼于战场人员的作业能力需求,筛选与损伤严重度判定有关的重要组织器官;基于损伤定级标准与美军战伤评分为基础的损伤严重度评估,建立了不同组织器官不同穿深时的损伤严重度判据;提出了破片在软组织中穿深的计算模型,建立了破片在不同穿透深度时所致不同程度损伤严重度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基于破片穿深可有效预测人员不同损伤严重度发生概率,为破片人员目标杀伤威力评估提供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