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CWCO_2激光来加热SiH_4和C_2H_4、SiH_4和NH_3的混和气体,使SiH_4和C_2H_4、SiH_4和NH_3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得到SiC、Si_3N_4超细粉末.本文所制备的SiC、Si_3N_4超细粉末平均粒径分别为15nm、17nm,并具有颗粒大小均匀、呈球状、分散性较好、纯度高等优点.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SiC、Si_3N_4超细粉末呈非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2.
超细α-Al2O3的低温燃烧合成及其烧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以硝酸铝和尿素为原料用低温燃烧法合成超细α-Al2O3的基础上,利用XRD、TEM等手段对微波引燃及添加糊精在900℃通氧条件下燃烧合成超细α-Al2O3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条件下获得的超细α-Al2O3的烧结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粉煤灰超细改性及对Cr6+的吸附热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转年 《化工进展》2008,27(4):569-573
将3个不同电厂的粉煤灰球磨后得到超细粉煤灰,选择HCI、H2SO4、NaOH、Ca(OH)2和Na2CO3等对超细粉煤灰进行化学改性.结果表明,采用Ca(OH)2改性效果最好,经过Ca(OH)2改性的3种超细粉黻对Cr6 的去除率提高2.01~2.44倍.Ca(OH)2改性超细粉煤灰对Cr6 的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3种改性超细粉煤灰在25℃、35℃和45℃对cr6 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过程.同时,分析了Ca(OH)2改,性超细粉煤灰的机理,研究了吸附饱和改性超细粉煤灰的脱附再生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转年 《化工进展》2008,27(4):569-572
将3个不同电厂的粉煤灰球磨后得到超细粉煤灰,选择HCI、H2SO4、NaOH、Ca(OH)2和Na2CO3等对超细粉煤灰进行化学改性.结果表明,采用Ca(OH)2改性效果最好,经过Ca(OH)2改性的3种超细粉黻对Cr6 的去除率提高2.01~2.44倍.Ca(OH)2改性超细粉煤灰对Cr6 的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3种改性超细粉煤灰在25℃、35℃和45℃对cr6 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过程.同时,分析了Ca(OH)2改,性超细粉煤灰的机理,研究了吸附饱和改性超细粉煤灰的脱附再生方法.  相似文献   

5.
Al2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选用纳米和超细Al2O3填料,采用直接分散法制备Al2O3/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填料含量的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并结合理论模型探讨粉体粒径对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l2O3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增大.当加入40%的超细Al2O3填料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达到0.535 W/(m·K),是纯环氧树脂的3倍.实验测量值与Y. Agari模型参数均表明:超细Al2O3的体系中粒子更容易形成导热链,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环氧树脂体系的导热性能.  相似文献   

6.
对由原位悬浮聚合制备的丙烯腈/氯化聚乙烯佯乙烯共聚物(ACS)/超细Sb2O3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及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ACS/超细Sb2O3复合材料中超细Sb2O3分散比较均匀;超细Sb2O3的加入导致了复合材料的流动性能和冲击性能的下降,而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随着超细Sb2O3含量的增加而先增强后减弱,当超细Sb2O3含量为3%时,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达到最大值;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也由于超细Sb2O3的加入而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新品集锦     
无机材料山东乳山县化工厂从硫酸烧渣中回收金、银和铁精矿.山东淄博制酸厂试制成功α-氧化铝超细粉.华东化工学院研制成功化学气相沉积法(CVD)超细钛白粉、超细γ-Fe_2O_3磁粉、高超细Al_2O_3粉末和Al(OH)_3粉末南京铅锌银矿研制成功化学二氧化锰.南京油脂化工厂以钛白粉副产硫酸  相似文献   

8.
材料的性能往往与其结构密不可分,超细SiO2表面的羟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故对超细SiO2进行表面改性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超细SiO2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有机表面改性、无机包覆改性以及高能辅助改性三大类改性方法对超细SiO2进行改性的效果及机理,详细介绍了硅烷偶联剂对超细SiO2进行改性的作用机理.对未来超细SiO2的改性方面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固相法,通过引入添加剂Bi2O3制备了亚超细(约为500 nm)的上转换荧光粉Y2O2S:Er3+,Yb3+.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Bi2O3掺杂对Y2O2S:Er3+,Yb3+荧光粉晶体生长和和上转换发光特性的影响(在980 nm和1550nm波长下激发).结果表明:加入Bi2O3添加剂,由于低温烧结过程中产生液相影响晶体生长,制备出亚超细荧光粉.该荧光粉在980 nm和1550nm波长激发下发光强度有所降低,但仍产生较强上转换发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以硝酸铝和尿素为原料用低温燃烧法合成超细α Al2 O3 的基础上 ,利用XRD、TEM等手段对微波引燃及添加糊精在 90 0℃通氧条件下燃烧合成超细α Al2 O3进行了研究 ,并对不同条件下获得的超细α Al2 O3的烧结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恒志  李洪钟 《化工学报》2005,56(3):455-461
在一套内径为80 mm,高5.6 m的新型下行循环流化床内,以硅胶、FCC催化剂以及玻璃珠等颗粒为实验物料,在颗粒循环流率最高达600 kg•m-2•s-1,床层颗粒平均浓度达14%的条件下,进行了低气速、高浓度下行床内气固流动特性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下颗粒浓度的波动特性与低密度的有所差异.在低浓度操作条件下,颗粒浓度的概率分布曲线为单峰,而在高浓度下,概率密度分布曲线近似为水平直线;床层颗粒浓度随固体颗粒循环流率的增加而提高,颗粒直径及密度小的物料容易达到高的床层浓度,密度大而流动性好的物料容易达到高的颗粒循环流率;在低密度操作条件下,下行床内气固沿轴向流动过程可分为两个区域:加速区以及恒速区;而在高浓度操作条件下,可分为3个区域:加速区、恒速区以及出口受限区.  相似文献   

12.
H2O2沉淀铝酸钠溶液法制备大孔容纳米γ-Al2O3纤维粒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蔡卫权  李会泉  张懿 《化工学报》2004,55(12):1976-1981
采用H2O2沉淀铝酸钠溶液和乙醇分散并洗涤沉淀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地制备出了大孔容纳米γ-Al2O3纤维.运用XRD、FT-IR、TG-DSC、TEM、BET和压汞法对比研究了水洗和乙醇分散并洗涤两种沉淀处理方式对产物结构、形貌和织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洗涤产物γ-Al2O3纤维的直径约为10 nm,长度约在100 nm以上,孔容和比表面分别为2.23 ml•g-1和222.0 m2•g-1,而水洗γ-Al2O3的二次粒子无固定形状,孔容和比表面仅为0.37 ml•g-1和162.3 m2•g-1.乙醇洗涤时形成的CH3CH2O—基不仅使γ-Al2O3前驱物拟薄水铝石晶粒定向生长成纤维,还阻止了相邻颗粒表面之间因Al—O—Al键形成而产生的硬团聚.  相似文献   

13.
三相机械搅拌反应器气液传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空气-水、液体石蜡-细颗粒黄沙、石英砂、催化剂构成三相体系,常压下在表观气速0.10×10-2~1.5×10-2cm•s-1 、固体浓度为0~0.34 g•ml-1溶剂、搅拌转速450~1500 r•min-1的实验条件下,采用溶氧仪研究了三相机械搅拌反应器的气液传质特性,考察了操作参数和液体性质、颗粒粒径及密度等物性因素对液相容积传质系数kLa的影响,用改进的高斯-牛顿法进行参数估值,得到kLa与上述因素的量纲1关联式,统计检验表明,所得量纲1关联式与实验值拟合情况良好,可为后续搅拌反应釜中三相淤浆床甲醇合成过程分析与模拟提供传质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PVAm/PAN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对CO2/CH4的分离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  董传明  吕强  王世昌 《化工学报》2003,54(8):1188-1191
New polymeric membrane materials——polyvinyl amine (PVAm) with different primary amine contents were synthesized.By covering polyacrylonitrile(PAN)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with PVAm, the PVAm/PAN composite membranes for CO2/CH4 separation were prepared. The composite membranes containing more primary amino groups have higher selectivity for CO2/CH4.The cross-linking of acid or glutaradehyde could improve the gas permselectivity of the composite membranes. With decreasing CO2 content in the feed gas, the CO2/CH4 separation factor increased.When the feed gas was 25%(vol) CO2 and 75%(vol) CH4, the CO2 permeation rate was 4.1×10-9cm3(STP) •cm-2•Pa-1•s-1, and the CO2/CH4 separation factor was 180.  相似文献   

15.
乳化液膜法处理含Cr(Ⅲ)废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余晓皎  姚秉华  周孝德 《化工学报》2004,55(10):1736-1739
引 言液膜分离技术具有选择性好、分离速度快、设备简单、节能等优点 ,目前在石油化工、湿法冶金、医药、农业及废水处理等方面均有研究[1~ 3] ,有工业化应用报道[4 ] .铬在废水中有三价铬和六价铬两种存在形式 ,三价铬由于不易被消化道吸收 ,在皮肤表层和蛋白质结合可形成稳定络合物 ,故不像六价铬那样易引起呼吸道癌及皮炎和铬疮 ,但是 ,三价铬在肺内易蓄积 ,引起肺癌 .因此 ,研究环境系统中三价铬的分离及回收技术 ,很有意义 .含铬废水的处理主要有化学法、离子交换法和电解法 ,这 3种方法虽然比较成熟 ,但不能单独回收金属 ,而且费用…  相似文献   

16.
那平  张海燕 《化工学报》2006,57(5):1242-1246
引言 近十多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利用半导体粉末作为光催化剂催化氧化降解有机物的研究已成为热点[1].TiO2作为典型N型半导体光催化剂,由于活性高、化学稳定性好以及对人体无害等特点,成为理想的环保型光催化剂[2].  相似文献   

17.
许淳淳  王紫色  王菊琳 《化工学报》2005,56(12):2373-2379
采用金相、显微激光拉曼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研究了仿古铸铁在模拟土壤介质(0.06 mol•L-1 NaCl+0.03 mol•L-1 Na2SO4+0.01 mol•L-1 NaHCO3溶液)中的腐蚀形态、腐蚀产物的形貌及其生长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在最初的34 h内,铸铁发生铁的选择性腐蚀,在试样表面留下许多白色圈状的Fe(OH)2沉淀,圈内则是分散状的Fe(OH)2;浸泡120 h时,观察到试样表面有一层深绿色的腐蚀产物,其组分主要为GR(Cl-)(化学式为Fe3Fe(OH)8Cl•2H2O)和GR(SO2-4)(化学式为Fe4Fe2(OH)12SO4•2H2O),绿锈表面呈黄色;约288 h后,腐蚀产物呈现分层,内层主要由黑色结晶状的FeO和Fe3O4组成,外层主要为疏松多孔的砖红色γ-FeOOH,后者是铁器表面的一种有害锈.  相似文献   

18.
毕胜山  史琳 《化工学报》2008,59(Z2):104-108
对纳米制冷剂TiO2/HFC134a在水平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01、0.025和0.05 g•L-1,并与纯质HFC134a的结果相比较。结果发现:TiO2/HFC134a工质的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得到一定的强化,强化程度与颗粒浓度有关,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纳米颗粒在换热表面的沉积可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颖  王志  王纪孝  王世昌 《化工学报》2003,54(12):1750-1754
以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并用其水解产物聚N-乙烯基-γ-氨基丁酸钠(PVSA)和聚砜(PS)超滤膜制备了PVSA/PS复合膜;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PVP及其水解产物PVSA的结构,证实了PVSA含有可作为CO2载体的仲胺基与羧基;测试了复合膜的透气性能及对CO2/CH4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在26℃,压力为1333Pa时,CO2渗透速率可达5.46×10-7 cm3(STP)•cm-2•s-1•Pa-1,CO2/CH4的理想分离因子达到212.1.随着进料气压力的增大,CO2/CH4的分离因子及CO2的渗透速率均呈下降趋势.依据膜的渗透通量随压力的变化特性以及不同状态下膜的红外光谱,分析了膜对CO2的促进传递机理.  相似文献   

20.
李伟  吴成志  马碧瑶  施耀 《化工学报》2005,56(10):1843-1848
以半胱氨酸亚铁络合物Fe(Ⅱ)(CyS)2作为吸收剂,在双搅拌釜内探讨了NO吸收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pH=8.0,T=323 K实验条件下,半胱氨酸亚铁溶液吸收NO气体为快速拟一级反应,得到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2=1.18×105 m3•mol-1•s-1.3种理论模型即膜模型、Danckwerts表面更新模型、Higbie渗透模型应用于该拟一级反应,增强因子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实验获得的增强因子与模型计算值吻合较好,最大相对偏差不超过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