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黄河治理工作中,采取多次调水调沙运行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低了河床,达到了河道向海洋输沙的目的,维系了黄河健康生命,有效服务于两岸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行后对黄河下游来水、来沙产生了巨大影响.调水调沙则使下游主河槽全线下切、相同流量条件水位降低,改变了引黄闸的引水条件.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黄河调水调沙对下游引黄供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在年平均流量下的水位仍能够满足水闸的设计引水要求;辅以工程措施可以解决河道下切对引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黄河调水调沙的成效,从中得到了治理黄河要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理论和方略要创新、要开辟黄河泥沙入海的新途径、要正确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等启示,提出了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2年7月4日,黄河小浪底水库进行首次调水调沙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律定黄河下游河道模型试验的各种参数。调水调沙洪水在濮阳河段共运行16天,期间洪水位表现特点突出。经分析,试验期间濮阳河段自上而下出现冲刷、不稳定、淤积的不同形态,进一步证明了濮阳河段近几年淤积严重,排洪能力萎缩漫滩流量减小的状况。这给黄河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黄河第6次调水调沙对花园口至夹河滩段河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30(1)
概述了2007年黄河第6次调水调沙的运行情况.从水文泥沙过程、调水调沙前后悬移质粒径变化、河道冲淤量及主槽过流能力等方面,分析研究了2007年汛前调水调沙对花园口至夹河滩段河道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花园口水文站来水量41.01亿m3,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冲沙0.041亿t,2水文站所在断面主槽过流能力增加幅度为300~500 m3/s,在流量3 000 m3/s时相应水位下降0.03~0.14 m,河段的行洪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对比分析黄河调水调沙前后濮阳河段有关实测数据的变化,可知调水调沙以来濮阳河段主河槽所受冲刷效果显著,同流量级洪水位降低1.37~2.73 m,大部分河段河势流路进一步得到归顺、稳定,平滩流量由1 700~1 800 m3/s增大到4 200~4 500 m3/s,确保十多年来洪水未漫滩.但同时由于调水调沙作用,也导致濮阳河段河道整治工程险情大量增多,个别工程河势发生较大变化,引黄涵闸引水困难,沿黄干部群众滋生了麻痹思想,防汛准备工作受到影响等.需采取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逐步消除或缓解调水调沙给濮阳河段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调水调沙工作能持续、健康地开展. 相似文献
7.
黄河首次调水调沙对东明河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7月进行的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是黄河上进行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调水调沙试验。东明河段位于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的尾部,是黄河上有名的“豆腐腰”河段。通过对比调水调沙前、后该河段的水位、流量等各方面表现情况,证明调水调沙对于冲刷河道的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是治黄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实测流量和排沙量变化过程的分析,依据插值和拟合数学理论,结合matlab得到排沙量与时间、流量的函数关系式,并进行数值分析验证,对调水调沙试验的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9.
和平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6-96
<正>2009年10月30日上午,由黄河水院建校80周年校庆"黄河论坛"学术组、学报编辑部、科研外事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水利系共同组织,学报编辑部主任杨道富教授主持,特邀黄河水利委员会防汛办公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振宇,在黄河水院3号实训楼学术报告厅作了关于题 相似文献
10.
杨集上延工程在2002年7月4日~7月19日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有12道坝出现险情28次,其中6^#、7^#、8^#坝险情严重。该工程的出险抢险过程、抢护方法、抢险组织及后勤供应等各方面均存在着问题,应从领导体制、抢险队伍建设、道路整修、控导标准提高、抢险预案细化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由于目前尚未构建完善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已建工程在调控黄河水沙关系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针对黄河水沙关系变化及带来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沙关系的影响,分析论证了古贤、大柳树水利枢纽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的战略作用,提出建设古贤、大柳树水利枢纽,对进一步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对洪水管理、协调水沙关系、合理配置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结合引黄供水沉沙淤筑相对地下河是合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妥善处理引黄泥沙和确保防洪大堤安全的战略措施。通过对刘庄堤段淤筑工程布置研究来揭示淤筑相对地下河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社会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夹河滩到高村断面河段漫滩洪水含沙量及颗粒级配的沿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各种流量条件下,主槽含沙量沿程增大,但差别较大。(2)漫滩挟沙水流在滩区含沙量沿程衰减,在生产堤内及滩面衰减幅度较大,在二滩衰减幅度较小;同时,漫滩挟沙水流中的泥沙颗粒在落淤过程中有明显的分选作用。(3)二滩沿程含沙量衰减率与大河洪峰流量有关,流量越小,含沙量衰减越快。 相似文献
15.
黄河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其治理的主要难题在于处理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关系.近60年来,黄河中游水沙关系加剧恶化.因此,揭示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水沙研究的首要任务.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er-Kendall检验法对比分析黄河中游4个主要水文站(龙门、花园口、华县、白家川)在1950—2010年的水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中游水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气候变化、降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等是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正成为影响水沙变化的最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非恒定输沙洪水演进数学模型,开展了黄河下游河道1997年汛期洪水演进预测、1998年汛期洪水演进实时作业预报、2002年调水调沙跟踪模拟、“04.8”洪水演进过程中洪峰异常增值现象模拟等计算,为当年汛期防洪调度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计算结果与洪水过后当年实测资料对比认为,该模型能准确模拟出黄河下游河道洪水水沙演进传播过程、沿程水位变化过程及河道冲淤演变过程,并能较好的预测出洪水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计算精度能够满足汛期防洪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黄河三门峡库区泥沙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在三门峡坝下、潼关和龙门3个断面取样,并按要求分别配制成清水、清浑水、浑水水样,测定相同水体加酸保存,相同水样的清浑水和清水,含沙量大于3kg/m3的清水、清浑水、浑水等水样的COD值。得出结论为:(1)三门峡库区黄河支流和枯水季节的干流,用CODcr测定能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2)对于沙量大于3kg/m3的水体,清水CODcr浓度比较能够有代表性地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