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迁安中化二段脱硫系统挥发氨含量低、塔后硫化氢含量超标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探讨了脱硫液中挥发氨含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影响脱硫液中挥发氨含量的因素,并对脱硫系统氨的物料平衡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采取了降低二段脱硫塔吸收温度、降低熔硫釜清液温度、改造二段蒸氨冷凝氨水管及设置脱硫尾气回收系统等一系列技改措施。改造后二段脱硫塔挥发氨质量浓度由原来的5 g/L~6 g/L提高到了9 g/L~10g/L,塔后硫化氢质量浓度降至100 mg/m3。  相似文献   

2.
我公司是以煤为原料,年产合成氨8万吨,尿素13万吨的中型氮肥厂,冷凝塔内径φ800mm,高10314mm,外壳厚度86mm,设计压力32MPa,内件设计压差0.3-0.8MPa,设计温度:外壳2℃,内件-2℃。冷凝塔换热器是合成系统的关键设备,它是将循环机滤油器出来进入氨冷器前的热气体和氨冷器出来的冷气体进行换热,以回收部分冷量,使进入氨冷器的气体经过预冷,从而节省氨冷器中液氨蒸发量和氨冷器的传热面积,若氨冷器换热面积不够,将制约氨冷器气体出口的温度,从而使合成塔进塔氨含量降不下来,进而制约合成系统的生产能力,从氨冷器出来的冷气体经分离液氨,再经冷凝塔换热器与热气体换热后,提高了合成塔的进气温度,并减少了液氨随气体进入合成塔的可能性,冷凝塔结构见图1,冷凝塔结构上部为换热装置,下部为分离装置,换热器上管板与塔外筒采用平垫密封装置,以避免A进口来的热气混入C出口的冷气里。φ  相似文献   

3.
在液化站CO2采集处理工程中,低温分馏及配套的氨制冷系统是核心工艺。基于此,采用HYSYS模拟软件研究计算了相应的工艺流程,通过研究分馏系统提纯塔塔压、理论塔板数和塔顶冷凝温度对产品能耗和放空气中甲烷含量的影响规律,得出了本工程适宜的提纯塔塔压为3.2MPa,理论塔板数为12块,适宜的塔顶冷凝温度为-25℃;通过研究蒸发式冷凝器的蒸发温度、冷凝温度以及经济器出口温度对氨制冷系统的影响规律,得出了设计条件下适宜的蒸发温度为-30℃,冷凝温度为39℃,经济器出口温度为10℃。  相似文献   

4.
大型合成氨装置卧式氨合成塔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卧式塔是一种新型氨合成塔,本文建立了卧式氨合成塔的一维非均相数学模型,引入了内扩散效率因子,考虑了气体主体和催化剂外表面之间的传递求得了日产千吨氨的卧式氨合成搭床层温度,氨浓度随床层高度的变化。讨论了床层进口温度,压力,惰性气体含量,入塔气量,氢氮比对氨合成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硝酸磷肥装置工艺冷凝液中的氨含量,采用汽提技术回收工艺冷凝液中的氨,介绍冷凝液系统改造情况及实施效果。年回收氨达3 452 t,产生效益140.2万元,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黄艳阳 《气体净化》2007,7(B08):242-243
测定尿素、合成氨系统工艺冷凝液中氨含量,有比色法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但它们或繁琐、费时,或操作要求严格、且仪器价格昂贵。本实验采用氯铂酸钾溶液和氯化钴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出永久色列,通过目测便可定量、准确快速测出冷凝液中的氨含量。  相似文献   

7.
氨制冷系统中的节能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振国 《辽宁化工》2010,39(4):410-411,418
介绍了氨制冷系统设计中的节能,并从防止蒸发温度过低、防止冷凝压力高、排气温度过高、压缩机的运行及检修等方面介绍了氨制冷系统运行中的节能。  相似文献   

8.
变换含氨废水指一氧化碳变换冷凝液汽提后的汽提气冷凝液,由于氨及硫化氢含量较高,处置存在较大难度。分析了我公司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中变换含氨废水从设计到实际运行及临时处置措施,并提出对现有单塔汽提工艺进行汽提侧线抽氨改造的可行性方案,最终实现氨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9.
严可忠 《中氮肥》2001,(1):50-51
1 问题的提出合成工段生产的液氨经氨分离器和冷凝塔下部的分离装置分离后,送液氨球罐。氨分离器和冷凝塔液位的控制非常重要,尤其是冷凝塔。冷凝塔液位过高,液氨会进入合成塔引起催化剂层温度大幅度下降,造成催化剂层温差大,使系统难以控制并可能损坏合成塔内件。冷凝塔液位过低,则不能形成液封,会导致高压气体串入低压液氨系统,引起严重的操作事故,还会使合成氨能耗增加,副产氨水量增大,氨的利用率大幅下降。2 氨冷凝塔H401液位计使用现状我厂冷凝塔液位的调节多年来一直采用浮筒式液位计,高压气动薄膜调节阀调节,效果极差,液封的液位…  相似文献   

10.
付开全 《大氮肥》2015,38(2):119-121
针对尿素装置二段蒸发尾气氨含量偏高,对系统工况、组分进行分析计算,认为冷凝系统游离氨含量偏高、喷射器抽吸量大是造成尾气氨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通过改进和优化工艺,大幅降低了尾气氨含量,每年可节约液氨120t,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陈昕  王如竹 《化工学报》2016,67(9):3536-3544
提出了一种高效利用余热的以氨水溶液为工质的三级压力动力循环,该循环包含了两个膨胀做功过程。由于氨水动力循环存在多个自由度且耦合在一起,当余热温度和冷凝温度确定时,循环约束条件能确定高、中、低压力和氨质量分数自由度的取值范围。当冷凝温度确定时,对于不同的余热温度和膨胀机进口压力,最佳循环的选择可以用图表显示且做出参考。在典型工况下当余热温度190℃、冷凝温度30℃时,以热效率为目标函数的优化计算结果表明热效率为21.6%,相应的热力学第二效率为62%。当膨胀机进气压在3500 kPa时,余热温度在130~190℃范围内,与KCS11相比改进循环的热效率提高了8%。在低温余热下(>150℃),改进循环的热效率要明显高于Rankine循环和ORC循环。  相似文献   

12.
景云杰 《大氮肥》1995,18(2):130-132
计算了在不同的液氨温度下高压氨泵的出口压力和电机的电流,并对适当提高入口液氨温度后泵的机封和电机的节约情况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3.
如何实现氨合成塔的优化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 ,从理论上分析和讨论了连续换热三套管并流式氨合成塔在其催化剂有效使用期内 ,随着催化剂活性系数的逐渐衰减 ,分别调节催化床进口温度或进口氨含量、惰气含量和空速等四个设计参数 (单参数 ) ,观察其对出口温度和氨产量的影响 ,并与最佳出口温度和氨含量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 :当进口氨含量或惰气含量为调节参数时 ,氨产量均不能达到设计的生产能力 ;而调节进口温度或空速时 ,氨产量均可超过设计的生产能力 ,其中 ,前者超过的幅度较大且能耗较小 ,可选择为实现氨合成塔优化操作的最佳调节参数  相似文献   

14.
氨合成塔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柏泉  白兰莉 《化肥设计》2004,42(6):14-16,32
通过数学模拟计算,定量地分析和讨论了三套管氨合成塔在一定的设计压力、热点温度和氢氮比条件下,催化床进口氨含量、惰气含量、温度、空速和催化荆活性系数对氨合成反应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在最优调节参数下实现氨合成塔优化操作和确定较适宜工艺设计参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结果表明,催化床进口温度是实现氨合成塔优化操作的最优调节参数。  相似文献   

15.
陈盛君  袁立勇 《大氮肥》2001,24(6):420-421
介绍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氨合成塔进出口氨含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实验说明该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合成气压缩机的动力消耗所占的比例很大.为了提高压缩机的生产能力和降低机组能耗,通过技术改造,在压缩机进口新增1台氨冷器以降低压缩机进口工艺气温度,使之在同样负荷下降低压缩机转速,年节约蒸汽86400t;分子筛再生时间缩短1 h,年节约蒸汽180 t.  相似文献   

17.
李端印 《大氮肥》2010,33(3):200-202
分析入口为负压的氨气压缩机组在无氨工况下开车过程存在的问题,针对压缩机级间气阻以及建立压缩机出口气氨冷凝循环,提出采用无氨工况下的微正压氮气开车。  相似文献   

18.
合成氨分离普遍采用的冷凝分离法不仅能耗高,而且不利于氨合成压力大幅度降低。通过对吸收法分离合成氨过程的模拟,分析了驱动热温度、冷却水温度等条件的影响,并将其火用耗与冷凝分离法进行了比较。吸收分离法有利于利用低温余热,并且可在较大的冷却水温度范围内稳定操作;吸收法分离合成氨的火用耗低,不足冷凝法的三分之二;可利用低温余热代替冷凝法所需的昂贵的电能;虽然其冷却水耗量明显高于冷凝分离法,但其影响较小。在较低的合成压力下,吸收法的分离效果显著优于冷凝法,该过程应用于低压合成氨系统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9.
黄明  秦川江 《化肥工业》2006,33(5):20-21,24
开发了全填料结构的吸收、精馏、压缩冷凝新型复合分离流程及装备。该流程和装备用于精细化工厂氨氮废气(水)的处理,在获得高收率、高纯度液氨产品的同时,基本上实现了气、液无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20.
多段绝热段间冷激式氨合成塔的操作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待清 《化肥工业》2001,28(5):21-26
通过计算机模拟工况分析及操作优化原结果,表明多段绝热床段间冷激式氨合成塔的工况优劣取决于合成塔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是否优化。外部条件包括入塔气流量,组成(氨浓,氢氮比和惰性气体含量)和温度,内部条件是各段床层的入口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