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悉尼茶事     
白兰 《饮食科学》2004,(12):52-52
我本不谙茶事,但在“大茶客”夫君的“培养”下,渐渐地也便有了茶瘾.竟一日不喝,如隔三秋,一俟爬格,则必泡一杯香茗解困祛乏,以挽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相似文献   

2.
茶事     
我总以为茶只应生于江南,也许是那里润泽的气候更适宜茶香的蓄积吧。龙井和碧螺春证明了我的观点.它们皆是茶中的珍品.一个摇曳在西子湖畔.一个寄身于姑苏。  相似文献   

3.
烤茶     
小时候去外公家玩,最喜欢围着火塘坐在草墩上看外公烤茶喝。那时的老家,中间这格堂屋里每家每户都会砌有一火塘或置一火盆。客人来了,宾主就围着火塘坐下,然后点火烧水烤茶,一边寒暄着,一边烤着茶,一边喝着那酽酽的烤茶。吃过晚饭,一家人也会围着火塘.烤着旺旺的火,说些家常话,外公这时也会烤茶喝。  相似文献   

4.
浮云 《中国食品》2011,(20):72-73
茶,属清品,冲淡平和,文静高雅;更有君子之风,与文人雅士十分有缘。自从陆羽的《茶经》问世后,释皎然、颜真卿的极力推崇,茶便时常与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文人墨客以“茶事”为题,以茶抒怀,以茶写景,描写品饮乐趣的诗文、歌赋、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5.
6.
大宋茶事     
成涛 《饮食科学》2013,(11):38-38
说到大宋,就一定要讲那些年一直走在时尚最前沿的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有时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有茶书《大观茶论》传世。于是我大宋那些年的时尚风向标全随汴京而转,全国上下品茶之风盛行。而南宋开圈皇帝宋高宗赵构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牛人:玩石头,玩茶乐此不疲,尤其书法造诣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7.
山里人的罐罐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居住在县城整整二十余年,平日在办公室或家里,常常沏一杯热茶放在桌上。静坐中,看着那些茶叶在杯中缓缓释放,便情不自禁地忆起儿时山里人那韵味无穷的罐  相似文献   

8.
陈幼发 《茶苑》2004,(1):36-37
罗家庆先生在《陆羽小考》一文中说:“陆羽生不逢辰,首次北上投奔李齐物时,却碰到‘安史之乱’。流落浙西,幸逢皎然,为他引上研究茶事之路”。这是对陆羽生平事迹不甚了解所致。其实陆羽早在“安史之乱”前没有“流落浙西,幸逢皎然”的时候,就已经自学成才走研究茶事之路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饮茶的历史极其久远,至于上溯到什么时代,史家一直没有定论。骆承烈教授从“十三经”中搜索茶的痕迹,接触“荼”与“茶”的微妙关系,又从齐鲁史志中寻找荼的踪影,有一些新发现。今刊骆承烈教授《齐鲁荼事四说》一稿,所言虽然瞩目于齐鲁古国,但其眼界似为更宽。  相似文献   

10.
馋茶的父亲     
父亲去世已经三年了。但每忆起父亲生前馋茶的情景.常让我铭心萦怀啊!  相似文献   

11.
陈道兴 《美食》2003,(5):41-41
  相似文献   

12.
洪政 《美食》2004,(5):40-41
过去扬州不少老字号的饭店、酒楼有客上门必先奉上香茗,待品至尽兴,或小酌。或用餐,十分随意,店号必后缀“茶社”二字,多了几分风雅,名的有富春茶社、冶春茶社、月明轩茶社、九如分座茶社,以及早些时候的惜余春茶社,且停车茶社,七贤居茶社等。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还列举出醉白园、二梅轩、杏园等三十余家茶社的名字。称之“楼台亭榭,花木竹石,杯盘匙箸,无不精美。”经营品种,各有特色,每天食客来往,络绎不绝。当时,不兼营餐饮业的茶肆亦遍布扬州的大街小巷,其中以西城区六安和尚开设的“青莲斋”最负盛名。  相似文献   

13.
吕田 《中国食品》2015,(5):102-103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作为全国两会的预热,地方两会的议题更为具体,关于茶事也是如此。各地代表提出了更为具体助推茶业发展的议题。浙江:茶叶渐走下坡路人大代表呼吁打造强势品牌"浙江茶叶是拥有5000年历史积淀和特色的经典产业,应该好好打造。"在近日召开的浙江省两会上,人大代表、新昌县茶叶总站站长孙利育说完这句话便引起了代表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张振棚 《美食》2007,(1):23-23
在江南一带的早点中.长期以来,大饼油条始终是充当主角的。上世纪90年代起.情况才悄悄起了变化。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早点品种的增多,大饼油条被冷落了下来。可是没过几年.街头巷尾.烤大饼、炸油条的摊店又悄然出现.虽然没有以前那么招摇.也不再是早点市场的主角.但那种巍然不动的架势.仍充满了自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潘春华 《美食》2012,(6):57-57
旧时镇江茶馆颇多,茶饮之风尤盛,可谓"处处桥头见茶肆,条条小街有茶馆"。一些稍具规模的茶馆中还设置了书场、面饼摊点等,所以除集聚本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外,还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镇江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记得,当时的茶馆有荤、素之分。荤茶馆集中在城外大西路一带商业区,大商号的老板同客  相似文献   

16.
倒茶     
茶经、茶道是极雅的事.以细啜慢抿为雅致的茶文化,与我故乡的乡亲似乎无涉。我的乡亲比较粗鄙.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喝茶是抱着茶罐鲸吸海饮,水质、器皿、火候概不讲究,颜色、香型、味道也不大计较.故可谓离茶很近,而离文化甚远。  相似文献   

17.
茶情茶趣     
对茶情有独钟的中国人,在饮茶中极重情外,还讲究一个“趣”字。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茶情茶趣。 说到茶情,最突出的是以茶祭祖,以茶敬客,以茶为媒。 德昂族有“茶叶创世”之说,该族史诗称:人类是由茶叶变成的。该族十分崇敬茶树,每户每家盖房起屋时都要在房后的菜园边栽几棵茶树,居住的时间越长,茶树长的越高大,以此不忘创世的茶叶。藏族古谚说:“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回族谚语:“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  相似文献   

18.
19.
<正> 我国茶税、榷茶(国家专卖)和茶法均始于唐。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辞海·茶税》)或建中三年(《旧唐书·德宗本纪》)或建中四年(《旧唐书·食货志下》),户部侍郎赵赞提出茶叶收税,税额为10%。这种茶税到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下诏停止。到了德宗贞元九年(793年),盐铁使张滂提出收条税,皇帝又下诏恢复。到了穆宗(821~824)登基,遇到藩镇叛乱,国库空虚,而皇帝还要在宫中大兴土木,造“百尺楼”,于是盐铁使王播提出把茶税增加到50%,并亲往江淮、浙东西  相似文献   

20.
饮茶不仅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身心的愉悦,还带来了精神与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多年的饮茶文化史,为中国茶饮事业的发展创造了精神的动力。饮茶事业的发展轨迹也是中国古代茶文学诞生、壮大、繁荣和衰败的演绎历程。先秦茶饮文学的滥觞,两晋茶文学作品的壮大,唐代茶文学的鼎盛繁荣,宋代茶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明清茶文学的逐渐衰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茶文学的源流变化,形成了中国茶文化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