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汽车的转向问题,利用机械差速器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差速不差力"的"自适应"电子差速器。通过对两侧驱动电机电磁转矩的控制,进而达到对驱动电机差速的控制。设计了电子差速的控制过程,并进行了MATLAB仿真,证明了此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毂电机具有响应快速、能量利用率高等特点,但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汽车由于取消了发动机、变速器、差速器等机构,因而可靠性需要得到保证.针对分布式驱动汽车进行电子差速策略的研究,建立二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并在Carsim软件中输入电动汽车的相关参数进行建模;其次,建立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电磁转矩方程和电压方程,在电流调节器... 相似文献
3.
针对汽车转向的轻便性和稳定性问题,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EPS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助力电机电流的模糊PID控制算法,建立了以Adams/Car为平台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Car和Matlab/Simulink的机电一体化联合仿真方法,利用联合仿真模型的闭合控制回路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转向轻便性进行了双移线工况仿真,对操纵稳定性进行了转向盘角阶跃输入和低速转向回正仿真试验,分析了转向盘力矩、横摆角速度和车辆侧向加速度响应曲线。仿真研究结果表明:EPS控制下转向轻便性和操纵稳定性分别提高35.5%和13.9%,与PID控制相比,所设计的模糊PID控制提高了汽车转向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5.
6.
7.
吴秀凤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8,21(3):129-131
感应电机矢量控制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常用的技术之一,该文建立了该驱动系统的结构,给出了各模块的数学模型,并利用saber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表明电动机的控制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能够满足电动汽车运行工况复杂多变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介绍了以工控机为核心的电动汽车驱动装置性能测试仿真系统.该系统同时检测处理多路信号,计算机实时显示、记录、打印相关参数和性能曲线.实践证明,该系统的测试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轮毂式电动汽车在弯道的稳定转向,解决传统控制方法对汽车行驶速度的局限性,提出一种高-低速复合电子差速控制方法。当汽车处于低速行驶状态时,根据Ackermann转向模型获取驱动轮期望转速,提出一种模糊PID控制方法,实现轮速的稳定跟踪;当汽车处于高速行驶状态时,以驱动轮的相对滑移率作为反馈控制量,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逼近的滑移率优化控制方法,无需建立精确的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同时根据LQR理论保证了汽车驱动轮相对滑移率最小。Matlab/Carsim联合仿真证明,所提出的高-低速复合控制方法能够使汽车在不同行驶速度下实现稳定转向。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全球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传统的汽车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全球汽车产业都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电动汽车应运而生,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是电动汽车的一种,其关键技术研发一直都是许多汽车和工业专家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8,(6)
主要叙述了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主要结构及其具有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对电子差速、横向稳定控制、多目标协调集成控制等驱动技术的研究现状作出了相关阐述,并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介绍电动汽车驱动装置性能测试仿真系统。系统采用计算机仿真方法模拟汽车运行工况,检测电动汽车驱动装置的各种性能参数并将其实时显示,以便时被测装置性能给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针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制动模式切换条件限制能量回收的问题,制定了一种制动工作模式切换条件,设计了一种复合制动控制策略,其中,制动转矩分配采用分层控制的方法,上层控制器计算需求制动力矩,选择制动工作模式,下层控制器根据制动控制策略分配各轮的液压制动力和电机制动力.在建立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复合制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MEs...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控制方法介绍,对电动汽车的电子差速控制系统控制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究,为保障汽车转向安全,改善汽车动力性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7,(6):193-196
对后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电子差速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滑转率控制的P-模糊PID双模态控制方法,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和电机模型,设计了P-模糊PID控制器,降低电动汽车两侧车轮的滑转率,并趋于理想值。利用Matlab/Simulink和Car Sim建立了联合仿真模型。仿真对比了常规的模糊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系统动态响应速度提高,并且没有超调,提升了电动汽车的动力学特性,尤其是在低附着系数路面上的转向及加速行驶时的控制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