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突出专业特点改革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专业目录调整后拓宽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口径和内涵,这就要求工程热力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科技人才相适应,章介绍了课题组在工程热力学教学中以突出专业特点为主线,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实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对其他课程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气污染与建筑用能剧增,人们对建筑节能技术需要日益迫切。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颁布新专业规范这一背景下,根据建筑节能课程特点,注重与新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教材设计、理论教学、课程设计等角度,提出新的建设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追求多样化、丰富化、国际化,结合课程设计、调查实践、数值模拟等方式,力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拓展学生综合能力;教学形式上引入新兴的翻转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以期为建筑节能课程的开展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新工科"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强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该课程教学始终贯穿"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理念。通过探讨前沿教学拓展、工程案例设计、专题项目探究、综合能力考核等"四位一体"的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形成师生交流融合的学习研究共同体,构建教学相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5.
2012年,随着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并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随之专业名称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根据2015年山东建筑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关于构建"3平台+3模块+X课程组"课程体系的意见,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选修课中开设建筑环境自动化模块课程。新的建筑环境自动化模块教学体系保留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主要内容,同时将建筑环境自动化技术作为学科的另一个重要模块分支。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研究探讨,形成较为完整的建筑环境自动化模块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BIM技术的应用特点,阐述了将BIM技术引入建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意义,介绍了在毕业设计中引入BIM技术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在毕业设计中从选题到答辩各个环节的应用方法和阶段性成果,并指出了将BIM技术融入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表明,BIM技术可以很好地融入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通过在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研究生教学中,实行科研论文写作和知识内容的开卷考试的教学实践,分析了测试的实际效果,阐述了实行开卷测试的积极意义,得出开卷测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11.
工程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也是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介绍了工程结构课程的特点,对工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工程管理专业特点以及工程结构课程教学实践,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增加实践环节,采用综合考核手段、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提高土木工程抗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文章首先分析了土木工程抗震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对土木工程抗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16.
建筑工程方向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基础工程是土力学的后续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对于道路桥梁和建筑工程方向,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有所差异,文章针对建筑工程方向的课程特点,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改革的原则和主要路径,提出综合课程设计应遵循系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原则,从设计内容综合、设计方法综合、实施主体综合、指导手段和评价方法综合等几个方面分析综合课程设计与单一课程设计的不同,明确了综合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同时表明要有效实施综合课程设计,需要逐步解决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才能真正强化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实现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