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动态偏离—份额模型假定国家影响区域而区域之间不相互影响,空间模型考虑了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假设空间权重不随时间变化。文章综合考虑了“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两类因素,构造了基于可变空间权重系数的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山东省2008—2016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将测算结果与传统动态偏离—份额模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无论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产业,空间拓展模型与传统模型测算结果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说明空间拓展模型考虑了空间相关性,揭示了邻近区域对山东省的空间影响。与邻近区域相比,山东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整体上均具有一定的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其中第二产业优势最强,第一产业优势最弱。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提高第一产业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抢占价值链高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既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又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关键.科学合理的预测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对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分别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和双因素模型对新乡市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预测,并对两种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新乡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3.
刘文锋 《居业》2021,(9):39-40
通过设定城市建设用地高速、惯性和低速发展情景,选取快速城镇化地区苏锡常为研究区域,利用Markov-ANN-CA模型对2025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进行模拟.本研究从定量角度研究了2025年苏锡常地区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不同情景间分析比较,并结合建设用地驱动因子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在建用地演变的研究,是对城市发展空间和功能演变的研究,也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而中心区作为城市核心,这一特征反映得更为明显。该文以南京市新街口中心区为例,提取2008年、2013年、2017年三个时间节点的在建用地数据,采用定量分析进行对比研究。对不同时期的在建用地特征进行逐项分析,总结城市中心区在建用地的演变规律,探析在建用地的演变机制,不仅为特大城市中心区在建用地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也对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中心区用地结构的调整可以预示中心区未来的发展状况。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对新街口中心区在建项目进行调查,分析其强度、分布、性质及用地存量,以期深入分析和预测南京主城中心区未来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对城乡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分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通过对重庆市长寿区城乡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分布特征的评述,提出依托人口单因子评价方法不能准确、客观地预测建设用地的增长趋势,进而探讨了在P-S-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多因子分析预测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的新方法,同时评价了预测结果,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城市,小到一块建设用地的结构与形态,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对建设用地自然环境的选择与评析,应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诸多因素。如在建设用地中不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灾难。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该文基于1975年、1987年、1995年、2000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分析重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时空变化分为九个缓冲区和八个象限,该文分析了不同缓冲范围、不同方向的城市建设用地的密实度,并进一步拟合了密实度和坡度.结果表明:重庆市区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以每年5.69%的速度急剧增长,扩张模式显示为一个中心和多个子中心的空间模式.此外,尽管城市扩张的关键区域(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最快的地区)的密实度高于城市扩张的非关键区域(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最慢的地区),但城市扩张的总体密实度却在降低.具体而言,城市建设用地在缓冲区半径梯度中具有三个高度紧凑的区域(半径分别为5km、25km和40km的区域),并且密实度逐渐增加.通过缓冲区的象限梯度分析,象限45°~90°(WNW),90°~135°(WSW)和315°~360°(NNE)是城市扩张的关键区域,象限225°~270°(ESE)和270°~315°(ENE)是非关键区域,而密实度的变化与缓冲区半径和象限方位角的变化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城市,小到一块建设用地的结构与形态,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对建设用地自然环境的选择与评析,应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诸多因素。如在建设用地中不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灾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道路建设面临日益巨大的压力 ,认真分析发达国家道路规划建设的过程 ,将给人们有用的启迪。本文在对日本东京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结合区位理论 ,对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和道路网络形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得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对我国城市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浅议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规划管理问题——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张永刚 《规划师》1999,15(2):74-76
作者讨论了将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城市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必要性。以深圳市的具体情况为例,在分析了非城市建设用地缺少规划管理的各种问题之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山地城市因其发展快速而其承载建设空间的土地地质条件构成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更应注重建设与非建设用地的共轭发展,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研究在分析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平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城市空间结构为导向,引导山地城市建设与非建设用地的共轭发展,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红线与生态红线的"双线叠合",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重庆都市区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保护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分析重庆非城市建设用地的绿地情况,总结存在的问题,从保护的政策与策略、保护的技术方法、保护的法律保障三个层面提出了保护对策,以期重庆的非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4.
彭静  张鹰 《建筑与文化》2023,(11):100-102
丘陵区乡镇受山地地形制限,形成的既有乡镇域建设用地多呈散布状态且存在各种与地形、生态环境的空间冲突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乡镇域既有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为探索乡镇域建设用地集约调整和空间优化路径提供评价方法。研究以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林坊镇为例,从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三大类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开展乡镇域既有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并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冲突空间,评估建设用地布局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优化SD-MOP整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现行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优化中常用的投入产出、计量经济学、目标规划和神经网络等模型的不足,借鉴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的优点,探索一种更加科学、便于操作、易于动态调控,并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SD-MOP整合模型。该模型将系统动力学和多目标规划整合起来,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环境变化和投入产出中的时滞等动态问题,能克服单纯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难以准确定量,随意性较大的缺陷。根据构建的SD-MOP整合模型,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和各行业建设用地比例及系统复杂行为进行动态模拟,在对国内外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合理性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构成的合理性,从而有助于观察和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优化系统行为的动态趋势和客观规律,并为城市建设用地定量化管理提供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郭扬扬 《山西建筑》2022,(8):167-172
基于2002年—2011年河北省城市建设用地及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统计信息,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建设用地变化弹性指数、用地结构信息熵及地理探测器多种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河北省城市建设用地和人口都逐年增加,但是用地弹性系数较高,远未达到集约用地的水平.河北省城市建设用地信...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加速推进,村庄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村庄建设粗放用地的问题,危及了村庄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利用,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下面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分析村庄建设用地情况。宜城市现有人口55.2万,城镇人口比重45%,农村人口比重55%,农村人口是城镇人口的1.22倍;市域面积2115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包括农民居住区的住房、晒场、庭院、宅旁绿化及村内公共设施等)97.46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42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是城镇建设用地的2.3倍,人均占地268平方米。按村…  相似文献   

18.
对小城镇合理用地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茂林 《城市规划》2003,27(7):32-35
以江苏省为例 ,分析了小城镇发展中的用地问题 ,指出 ,小城镇设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土地资源浪费 ;人均用地较多 ,小城镇发展是全省耕地减少的一大原因 ;小城镇土地利用粗放 ,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乡镇企业过于分散 ,浪费了土地资源 ,与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也不相适应。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江苏省小城镇合理用地的建议 :强化节约用地观念 ;将小城镇宏观布局纳入区域规划体系中 ;充分挖掘小城镇存量土地潜力 ,内涵和外延发展并重 ;优化用地结构 ,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增加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本文通过指标选取和 GIS 叠加分析,探讨了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结果表明,可以有效地分析出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水平。  相似文献   

20.
贾若楠  吴欣  朱一鸣 《城市建筑》2021,(4):62-65,117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保障人地协调发展的基础.本文以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延安市大砭沟西沟地区为例,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对现状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约20 %的城镇建设用地属于不适宜建设区;②不同适宜性的建设用地布局具有一定差异性;③在适宜性评价基础上把最适宜和基本适宜建设用地可作为重点开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