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动态剪切试验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分别对不同生产工艺的硬质沥青的高温性能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氧化工艺生产的硬质沥青,其高温性能优于丙烷脱沥青工艺和蒸馏深拔工艺;同时证明了蠕变柔量、车辙因子都能较好地评价硬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受力变形性能,而蠕变恢复率能较好地反映硬质沥青和改性沥青的自愈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2.
借助温度扫描、频率扫描、多重应力蠕变恢复等实验,对20号、30号、50号、70号沥青及其旋转薄膜烘箱老化后沥青的流变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4种沥青老化前后复数剪切模量和车辙因子均降低,并且老化后的高于老化前;在60℃温度下,无论是在低频还是高频荷载作用下,标号越低,沥青耐剪切变形能力越强,耐车辙性越好,而应力敏感性降低;标号越低的沥青,G-R参数值越大,耐开裂性则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问题,硬质沥青逐渐获得重视,通过对国产30号沥青与70号沥青的比较研究,表明30号沥青软化点较高,车辙因子较大,PG高温等级较高;车辙试验证明硬质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强,高温稳定性好,为国产硬质沥青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玄武岩纤维的优良特性,进行沥青胶结料和玄武岩纤维之间的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胶浆的针入度随着玄武岩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针入度指数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沥青肢浆的感温性得到改善;胶浆的软化点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在纤维掺量为4%时,接近高粘沥青的软化点水平;胶浆的延度随纤雏掺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沥青高温流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肖维  黄晓明 《石油沥青》2006,20(6):17-21
利用沥青稠度测试仪对沥青高温剪切过程中的剪应力和剪变率进行了测试,通过对剪应力与剪变率、剪应力与剪切变形关系的研究,得到了沥青对荷载和变形的响应基本规律;根据沥青粘稠度的物理意义,引入了沥青稠度,在稠度与剪变率、剪切变形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沥青粘弹性的分析,得到了沥青高温粘稠度变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橡胶沥青的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对路用橡胶沥青结合料的流变性能进行了分析。试验采用2种不同类型的基质沥青以及4种不同含量的胶粉制备成5种不同类型的橡胶改性沥青,使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分别对原样、短期老化以及长期老化三种状态的试样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各粘弹性参数随橡胶沥青类型变化的规律。同时也对比分析了各种类型的胶粉改性沥青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橡胶胶粉含量在15%~21%范围内时,橡胶沥青的高温和中等温度下疲劳性能均随橡胶胶粉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7.
直馏和氧化工艺制备硬质沥青性能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硬质沥青具有良好的高温抗变形能力,在我国温热地区高等级路面结构中正在逐步推广应用。对硬质沥青常用的加工工艺进行了介绍,对采用直馏和氧化两种工艺制备的硬质沥青产品,采用我国针入度分级方法和美国SHRP沥青路用性能规范对其高低温性能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采用氧化工艺生产的硬质沥青,其高温性能优于直馏工艺生产的沥青;两种工艺生产的硬质沥青的低温性能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8.
结合某高速公路改造工程,介绍了低标号硬质沥青颗粒在中面层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情况,总结了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措施。实施路段跟踪检测情况表明低标号硬质沥青颗粒的添加能够有效解决解决路面车辙病害问题。  相似文献   

9.
塔河原油特性及其沥青产品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讨论了塔河原油及其渣油的主要性质,并分别通过传统方法和SHRP方法对塔河原油制备的道路沥青和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塔河沥青具有软化点和针入度指数高的特点。SHRP方法评价表明,尽管塔河沥青老化前后的低温延度低,但是在具有较高的抗高温变形能力前提下,能够保持优良的低温抗裂性。与其它原油制备的改性沥青相比,塔河原油制备的SBS和SBR改性沥青,具有独特的高、低温性能和更低的感温性。  相似文献   

10.
汪水银 《石油沥青》2009,23(4):50-53
重载交通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交通现象,改善沥青路面的高温性能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室内试验较为全面地评价了硬质沥青混合料的各种路用性能,认为该沥青混合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和力学强度,而且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和低温性能,适合于我国重载交通路面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以2,5-二甲基-3-呋喃硫醇,糠酰氯和吡啶为原料,通过醇解反应合成了2,5-二甲基-3-糠酰硫基呋喃,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变及熔点等分析方法证明了产物的结构。考虑了工艺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n(2,5-二甲基-3-呋喃硫醇):n(糠酰氯):n(吡啶)=1.0:1.5:1.5,乙醚加入量10mL,反应温度5℃,反应时间1.5h,在此条件下,产率可达81.3%。  相似文献   

12.
以对甲苯酚和异丁烯为原料合成2-叔丁基对甲苯酚。对催化剂进行了筛选,讨论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2-叔丁基对甲苯酚的最佳条件:催化剂用量(以对甲苯酚质量计)12%,异丁烯加入时间2h,补充反应时间1h,反应温度100-110℃,对甲苯酚与异丁烯的摩尔比为1.1:1。在此条件下产品收率为79.1%。  相似文献   

13.
以2,3-二氯萘醌与氨气为原料,甲醇作溶剂,制备了2-氨基-3-氯-1,4-萘醌.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在二氯萘醌用量为0.1 mol,氨与二氯萘醌的物质的量比为6,氨甲醇溶液含量15%~17%,反应温度20~25℃,反应时间4h,产品收率可达96%.  相似文献   

14.
AM/AMPS/MAA三元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甲基丙烯酸(AM/AMPS/MAA)三元共聚物作为钻井液处理剂。初步评价了此三元共聚物的泥浆性能,结果表明,AM/AMPS/MAA三元共聚物具有较好的降滤失和耐温性能,较强的抗盐和抗钙,镁离子污染的能力,以及较好的防塌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石油馏分中的碱性氮质量分数(X),优选了试样溶剂及滴定条件,并考察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结果表明:优选试样溶剂为二甲苯-冰乙酸混合溶液;高氯酸标准滴定溶液摩尔浓度为0.02 mol/L,试样溶剂体积为80 m L,X小于100×10-6时滴定间隔体积为0.02 m L,X大于100×10-6时滴定间隔体积为0.05 m L;X的检测范围为(80~2 000)×10-6,加标回收率为91.1%~121.0%;重复性限(r)及再现性限(R)的精密度经验公式为r=0.063 X+1.240,R=0.200 X-8.440。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30万t/a全密度聚乙烯装置的凝液系统换热器顶部排汽管存在蒸汽溢出的问题,采用蒸汽凝液闪蒸技术对其进行了改造。结果表明:装置改造后,低压蒸汽用量比改造前有了大幅度降低;每年可节约低压蒸汽用量1.306 2万t,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约137.15万元/a。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60万t/a航煤加氢装置上进行了柴油加氢FHUDS-5再生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并与装置原用FHUDS-2催化剂进行了工业标定对比。结果表明:FHUDS-5再生催化剂对原料中硫、碱性氮、硫醇硫、总酸值的脱除率分别为97.81%,96.36%,94.74%,94.20%,所得精制航煤产品各项性质均达到了3#喷气燃料和军用航煤的指标要求;在达到基本相同的硫、碱性氮、硫醇硫、总酸值脱除率时,与装置原用FHUDS-2催化剂相比,FHUDS-5再生催化剂的反应温度降低了7.2℃,装置能耗下降了1.08个单位。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中国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140万t/a汽油加氢装置催化剂湿法硫化过程中出现的循环氢中H2S含量高、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床层温度突然升高等异常情况,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注入过量硫化剂导致循环氢中H2S含量高,通过以75 t/h的处理量引入直馏石脑油4 h,可使循环氢中H2S体积分数从2.880%降低至0.012%;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初期选择性不佳导致催化剂床层温度突然上升,采取将反应空速从1.8 h-1增大至2.5 h-1,并逐步提高反应器入口温度及控制反应温升的对策,经过24 h的缓慢钝化,反应器出口最高温度控制在273℃,两端床层总温升控制在不超过43℃。  相似文献   

19.
以Y分子筛、β分子筛及Al_2O_3为复合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Ni-W加氢裂化催化剂;以高温煤焦油为原料,在两段串联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评价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并优选了催化剂级配方案。结果表明:与单一载体相比,Y分子筛、β分子筛以及Al_2O_3复合可改善催化剂的孔结构和酸性分布;随着复合载体中β分子筛质量分数增大,催化剂酸强度增加,有利于加氢反应的进行;加氢裂化催化剂复配可改善煤焦油加氢产品品质,以FF-36为加氢精制催化剂,制备出的F-2,F-4为加氢裂化催化剂(二者质量比为1∶2)时,加氢产品含硫、含氮质量浓度分别为7.84,7.06μg/L,密度为0.902 g/mL,轻质油收率为95.56%。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聚乙烯结构对耐候性影响的权重,从而提出了聚乙烯基础树脂耐候性评估指标,有助于棚膜生产厂家合理选用棚膜用基础树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