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Planning》2020,(3)
高校机关党建工作为学校党建工作的核心部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机关党建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全面提高高校机关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真正的有机融合,本文在分析高校党建工作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高校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结合实际业务工作特性提出了高校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6)
数字媒体是一种结合科技与艺术的传播媒体,也是一种可以发挥时代创意的新媒体。设计师通过新的媒体形式展现出创意百态。该文对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媒体背景下的连接、融合、互动、转化方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6)
在媒介融合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种发展也对现有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且给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当下,很多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观念和行动上都落后于媒体的发展,这使得院校的人才培养无法与时代接轨。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媒介融合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2)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电视民生新闻要优化节目内容,提高舆论引导力,打造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9)
现如今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企业的发展在新经济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应运而生,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却又紧密联系,企业要想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就要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机融合。本文分析探讨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者之间关系与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2)
信息革命引起传媒格局的巨变,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大多省级卫视亏损运营。中央关于加快推进传媒融合,建立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部署,对传统媒体提出了重大课题,同时也赋予了整装再出发的机遇。传媒市场处于新一轮洗牌的分水岭。省级卫视要抓住5G信息革命的新契机,找准自己在融合整合中的角色定位,引导重构更加科学的市场评估体系,开辟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26)
随着微博、微信以及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兴起,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电视媒体如果想要使受众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主动与新媒体进行合作,使其和观众能够实现更好的互通、交流。本文通过分析微博、微信和门户网站这三大新媒体与电视媒体融合的现状以及各自的特点,以期望比较出一个更适合电视媒体的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1)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过程中,作为地市新闻网站的合肥在线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有何可圈可点之处?对媒体融合发展有哪些领悟?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将瞄准哪里?本文以一位网站编辑的视角,从一份问卷调查入手,探索合肥在线的媒体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9)
媒体融合是本世纪媒体革命的核心,对地方电视台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媒体融合既给地方电视台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增加了其经营的难度。要在媒体融合中生存和发展,地方电视台要充分发挥自身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势,不仅要做好节目,更要做好电视节目的传播,让自己的特色节目和品牌节目能够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实现全媒体的传播,以提高节目的宣传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地方电视节目传播创新为研究内容,研究媒体融合环境下地方电视台的节目传播策略,为地方电视台在媒体融合浪潮中谋求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媒体行业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基层媒体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新闻传播碎片化以及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获取两个方面。对此,笔者就基层媒体在融合背景下面临的新形势展开分析,并从强化媒体融合,树立新闻节目品牌,强化节目与受众互动以及挖掘新闻深度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对基层媒体创新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改革、轻质量,重产出、轻规律的迷失症状,具体体现在工具人与理性人之辩,造成培养目标迷失;重视教学改革的形式探索,忽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迷失;不同院校、专业之间的培养模式趋同,创新性的力度不足;缺乏适切的教材,教学资料依然稀缺,育人的宗旨迷失。迷失的根源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理念滞后;行政干预过多,高校自主权过小,与社会联系的过少;功利浮躁之风,侵蚀"育人灵魂"。探究重拾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回归教育本位;以生为本,加强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质量监控;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建立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提升机制;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实现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策略。  相似文献   

12.
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在共青团改革大局中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方案》中对新形势下高校网络平台,尤其是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与时俱进,探索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管理的途径与方法,对共青团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质量工程"建设和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密切相关,"质量工程"背景下,高校应该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手段,在教学与科研的和谐互动中实现发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教师党支部建设促进高校基层治理,既是落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集中体现,又是实现“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基本路径,也是发挥“领导基层治理”战斗堡垒作用的必然要求。以“三级联通”为目标完善高校基层治理工作机制,以“三重培训”为基础提升高校基层治理工作能力,以“三项工作”为重点提升高校基层治理工作水平,解决当前党在高校基层的治理结构“空心化”、教师党支部党务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  相似文献   

15.
师范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教师的重要阵地,是中国高等院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举足轻重。"双一流"建设开启了高等教育领域大刀阔斧的改革,师范院校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师范院校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发挥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本体功能,借力"双一流"、助力"双一流",明确办学定位,保持师范性,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优质师资,才能在"双一流"竞争中夺得先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校近年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并不断探索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开展。将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实现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三创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并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阐述了高校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涵及两者间的联系,着重分析了高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若干对策,以期为更好落实三创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勇于创业和成功就业的需要。高校要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政策指导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特点构建立体化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广阔平台和实践锻炼机会,探索适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土木类专业部分青年教师工程素养低的问题,阐述了工程素养的内涵,概述了青年教师群体工作的现状,从师资来源、高校制度和企业目标三个方面剖析了导致青年教师工程素养低的原因,从国内外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和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需求强调提高青年教师工程素养的必要性。建议政府提供宏观政策导向和财税支持,学校完善人才聘用、业绩考核、职称评审、评优晋升、培养渠道、资金支持、评价体系与论证环节等制度,企业和青年教师开展"优势共享、互利互惠、携手共赢"的合作,通过"政、校、企、师"四方联动形成提升青年教师工程素养的长效机制。最后以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介绍了青年教师工程素养提升的措施与效果,以期为同行院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交通强国"战略需求,结合"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关键。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近10年来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及培养模式分析,并在培养年限、课程设置和生师比例等方面与其他几所典型高校相比较,提出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应分类培养,从课程设置、培养年限与考核要求等方面做到真正有所区分;优化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继续加强过程管理,完善相应制度,做到导师与学生互相督促,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相似文献   

20.
Naming styles or movements is a basic mechanism of architectural journals. The announcement of phenomena such as ‘critical regionalism’ or ‘deconstructivism’ involves referring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s to a context in socio-politics or philosophy, and thus provides at least an initial resistance to their understanding as formal styles, which they quickly become. A different strategy is the naming of an architectural moment in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an art historical style. Peter Reyner Banham and the Architecture Review's promotion of ‘Brutalism’ as an anti-aesthetic, look its conceptual form from explicit movements, with members and agenda, such as Futurism. Architectural Design's promotion of ‘Minimalism’ in the l990s exemplifies a different kind of style. In both cases, apparently divergent uses of ‘style’ are complicated by the process of naming, and by the tendency of the journal's graphic design to become the style—to become self-identify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