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国内大城市地铁隧道常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通过对北京地铁15号线清华东站站后折返线区间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13号线及京包铁路施工过程的沉降控制,分析总结了大断面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线施工沉降控制技术。下穿隧道采用浅埋暗挖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为保证下穿期间既有地铁13号线桥桩的稳定,下穿隧道采用全断面注浆加固,地面进行深孔注浆加固措施,有效控制了施工对既有线沉降的影响,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可行的风险源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地铁建设的发展,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或建筑物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文章以成都轨道交通7号线崔家店站-万年场站区间工程情况为背景,运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对实际工程中盾构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对比在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出入场线暗挖隧道的施工过程中,暗挖隧道周边位移的变化规律。基于软件分析指出暗挖隧道应重点关注和监控的部分,并提出防止沉降量增大的有效加固方式,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设计与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忠诚 《山西建筑》2014,(3):192-194
以北京地铁八号线出入段线区间暗挖隧道近距离下穿污水管道施工为例,介绍了具体的施工方案,从施工准备及隧道下穿施工两方面阐述了方案的实施方法,并对隧道下穿管道沉降数据进行了监测,指出各数据处于控制范围内,管线变形微小,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新建北京地铁15号线暗挖大断面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近距离侧穿既有地铁13号线高架区间桥桩。结合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穿越既有线桥桩位置关系及区间风井、风道、暗挖大断面隧道施工步序,采取了地面深孔注浆加固桥桩所在区域土体,对施工影响的桥跨下放置满堂红支架进行预支顶,临近既有线的区间风井及风道采用深孔注浆止水,单洞双线大断面隧道采用洞内全断面注浆加固等风险控制措施。通过数值分析、施工监控量测,在保证地铁13号线正常运营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临近既有线的区间风井、风道及暗挖大断面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线桥桩的施工,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以苏州地铁5号线劳动路站至盘胥路站区间为例,该区间盾构施工下穿既有超近距地铁2号线隧道(最小竖向间距仅3. 36 m),拟定监测方案后,结合既有线内自动化监测手段,分析观测点沉降规律与既有隧道纵轴线变形演化规律,研究超近距离条件下盾构施工影响效应。解决盾构掘进下穿既有运营地铁隧道可能诱发的沉降变形与结构开裂等,保护线网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6.
唐浩峰 《四川建材》2014,(1):131-133,135
以重庆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一期上新街站为例,根据工程实际地质条件和下穿形式,运用Madas GTS对其进行平面数值计算、衬砌计算、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并提出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和控制方法,介绍了在大断面暗挖岩石隧道的地质条件下近距离下穿既有建筑的设计方案,以供类似的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庆 《重庆建筑》2016,(5):49-52
重庆轨道交通三号线下穿双凤桥立交,其中轨道暗挖隧道段与立交K匝道路面距离较近,因隧道先施工,匝道的施工与运营均可能对轨道结构安全产生影响。该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K匝道施工及运营过程中隧道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轨道交通三号线暗挖隧道的承载力、变形和抗裂等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8.
练才园 《绿色环保建材》2020,(1):119-120,123
城市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施工工程案例,由于既有线正常运营对轨道平顺性的高标准要求,隧道下穿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既有线的沉降和位移。成都富水砂卵石地层是一种典型的不稳定地层,其结构松散,卵石含量高,大漂石分布随机性强,且地下水位高,渗透性强。本文以成都砂卵石地层地铁6号线盾构始发段下穿既有3号线施工为例,针对盾构在始发端头下穿施工时存在的掘进参数困难、沉降控制难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等难题,采用了端头加固及降水、大管棚超前支护、短钢套筒始发、五步注浆法填充间隙、自动化实时监测等技术措施及管理手段,安全顺利通过下穿既有地铁线,保障了既有线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9.
以成都轨道交通L5省骨科医院站—高升桥站区间暗挖隧道工程为例,研究对既有成都轨道交通L3施工控制中的保护技术。介绍深孔注浆加固施工补救措施和既有轨道交通线路应急事故处理方案,降低新建暗挖隧道工程对既有路线的影响,为后续隧道下穿工程中对既有线路的施工保护技术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建地铁隧道临近明挖及下穿暗挖条件下既有线车站的运营安全问题,以沈阳市新建九号线隧道下穿一号线(运营线路)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明挖及暗挖方案对既有线车站沉降及结构最大位移的影响均处于安全范围之内;制定既有线监控量测方案,结合自动化监测现场量测数据表明一号线铁西车站呈稳定状态,中洞破桩施工后局部断面已形成了明显的沉降槽,需要重视对变形区域的轨道平顺性的检测。自动化实时监测现场量测数据有利于及时掌握和提供地铁一号线对应区域在基坑明挖施工期及暗挖下穿期的状态信息,及时指导施工,起到了重要的地铁保护与安全保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新建暗挖隧道近距离下穿对运营地铁车站的影响,以实际工程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隧道开挖、拆中隔壁、静力切割既有桩等关键工序对既有车站的影响,对施工工法、支护方案、施工工序进行论述,提出对既有线进行监测的项目类型、控制指标、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以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为例,通过对竖井的施工介绍,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提出在暗挖隧道临近区间采取的检测与措施,明确其沉降情况,采取加撑保护等措施,提升暗挖隧道施工稳定性,为双线隧道施工创设足够安全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代翼飞  孙磊  张伟 《土工基础》2012,26(2):13-15
通过对武汉市轨道交通3号线盾构隧道下穿2号线既有隧道工程实例的分析,结合类似地层工程经验提出了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的工程措施,并运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得到了盾构下穿过程中既有隧道的竖向位移与盾构机顶推力、土层加固、盾构机掘进位置的关系,验证了工程措施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建设规划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暗挖隧道穿越既有线路的问题,近距离施工时相对复杂且互相影响,如何最大限度降低这些影响,确保地铁车站暗挖隧道施工顺利开展,同时保障既有线路的正常安全运行,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海珠广场站暗挖隧道与既有2号线的位置关系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为例,分析和探究地铁车站暗挖隧道穿越既有线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以成都地铁30号线航天立交站-惠王陵站盾构区间隧道在泥岩地层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工程为背景,通过下穿前对穿越既有线隧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设置试验段进行模拟掘进,拟定试掘进参数,以及在穿越过程中采取掘进参数控制、中盾注浆、同步注浆、管片脱出盾尾后二次补充注浆及穿越后及时进行洞内深孔注浆等综合沉降控制技术措施,并通过自动化监测手段,有效降低了下穿时对既有地铁线沉降的影响,最终在保证既有线路安全运营的前提下,安全、顺利完成盾构穿越工作,为类似盾构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地铁新线穿越既有线工况越来越多,新线穿越施工必然引起既有线周边土层及结构变形,继而影响既有线运营安全,因此应充分认识盾构穿越施工中地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成都地铁9号线穿越既有4号线为背景,针对盾构在富水砂卵石地层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线施工难题,采用袖阀管与管棚注浆措施对原有地层进行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丁传松  杨兴富 《施工技术》2012,41(1):84-86,91
以西藏南路隧道下穿轨道交通8号线工程实例,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运营隧道的变形情况。根据实测数据对新建隧道下穿运营隧道时运营隧道的变形特点进行了分析,对运营隧道的变形性状进行了总结,给出了其中的变形规律。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对运营隧道影响明显,隧道变形与盾构类型、地质条件、注浆施工控制及线路姿态调整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工法的暗挖车站上穿既有线对其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俊伟  王刚 《市政技术》2010,28(4):81-84
主要介绍了用2种不同工法暗挖地铁车站——北京地铁5号线东单站和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站时,近距离上穿既有地铁1号线,并对该线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在采取相应措施后,经实时监测,得出可以优先考虑浅埋暗挖"CRD"工法,来控制既有线的变形以及周边建(构)筑物变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以西安地铁16号线一期暗挖隧道下穿补风井–沣东小镇站区间段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工程情况,使用钢筋计监测钢筋轴力的方法,对西安市富水砂层地质条件下的新建暗挖隧道下穿既有公路的初期支护力学体系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到了公路、围岩情况和隧道施工对初期支护受力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以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1号线三工站—宣仁墩站浅埋暗挖法隧道区间为背景,针对暗挖隧道零距离下穿不良级配卵石回填层展开研究,制订了拱顶加固、初支施工参数及工序的优化与调整措施。经现场实践,安全经济地实现了工程目标,为类似工况下暗挖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