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为探究海峡特长铁路隧道疏散设施对人员疏散时间的影响,利用 Pathfinder 人员疏散模拟软件分别以横通道宽度、横通道间距、疏散通道宽度和疏散人数为变量,对不同变量影响下人员疏散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横通道宽度对人员疏散时间的影响以 2 m 为分界,呈现阶段性差异的特征;人员疏散时间与横通道间距线性相关;疏散通道宽度和疏散人员荷载与疏散用时的关系分别为幂指数关系和二次函数增长关系。建议特长铁路隧道疏散系统设计时,应兼顾工程施工建设和后期运营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疏散系统参数评估。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长大隧道火灾纵向疏散救援通道正压送风策略,对虹梅南路-金海路通道区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根据送风方式、开启逃生楼梯间个数、救援楼梯间个数、防火门个数分6个工况进行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为降低长大道路隧道纵向疏散救援新技术体系的工程建设风险,需配合合理的正压送风策略。对疏散通道采取正压送风,并采用逆向单侧送风以利于提高疏散楼梯间的风速。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高海拔环境下特长公路隧道的服务隧道防烟通风策略及人员疏散通道最佳间距,采用FDS和Pathfinder建立了主隧道+服务隧道的通风排烟及人员疏散仿真模拟平台,分析50 MW火灾规模下隧道内烟气运动规律及人员疏散过程,基于克拉尼公式和FED准则综合判定ASET(可用安全疏散时间)。针对低氧气环境下人员运动效率低下的这一背景情况,对人员疏散速度进行折减,进一步确定RSET(必须安全疏散时间)。结果表明:服务隧道内纵向风速1.6 m/s可保证服务隧道内1 200 s时间范围内无烟,考虑高海拔地区火灾增长系数的折减,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呈现为“W”形,下游200 m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最少,结合人员必须安全疏散时间分析,人行通道间距宜设置为200 m。  相似文献   

4.
利用PHOENICS模拟了两种纵向风速下隧道内火灾烟气的发展情况,分析了人员疏散方向离火源点不同距离处烟气的温度和浓度分布。提出了利用联络通道来疏散部分人群的方法,得出了使联络通道内无烟的纵向通风速度,为提出全面的地铁区问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海底长距离、高水压、大直径盾构隧道纵向稳定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工程实体对航道疏浚这一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合航道疏浚的特点、工艺和工序,选取纵向长2.4km的大型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航道疏浚深度、疏浚工序及回淤厚度等因素对结构纵向变形、受力的影响程度,初步得到了航道疏浚深度对隧道结构稳定性的控制作用。同时,给出了疏浚深度与结构变形、受力的非线性关系,即航道疏浚深度超过7m后隧道纵向变形趋势明显;提出了疏浚控制深度的指标,疏浚规划方案宜进行优化。最后,探讨了盾构隧道结构和周边地层的加固方案,以保证结构稳定性。初步研究结果对于海底盾构隧道前期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相关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域高速铁路为城际列车和地铁列车共线运行的运营模式,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不同通风方式、火源位置、疏散口间距下的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和必需安全疏散时间,分析人员疏散安全性,为安全疏散设施设置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地铁列车火灾比城际列车火灾更危险;火灾发生时列车火源位置应尽量停靠在两疏散口之间,且隧道内进行通风排烟;疏散口间距设置为300 m满足城际列车和地铁列车人员安全疏散要求。  相似文献   

7.
江(海)底公路隧道安全疏散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杭州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隧道的工程实例,分析了过江公路隧道的火灾危险性,并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公路隧道工程的分析比较,探讨了过江(海)隧道的安全疏散设计,提出了解决江(海)底公路隧道安全疏散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9.
隧道内慢行道发生火灾,机动车行道作为疏散通道时,在现有规范中,未对疏散门间距给出明确要求。以济南春暄路隧道为工程实例,慢行道火灾情况下对比必需疏散时间与可用疏散时间,验证其疏散安全性以及疏散门间距有效性。结果表明,慢行道发生火灾,耐火极限2 h的中隔墙和甲级防火门将慢行道与机动车道分隔成两个防火分区,机动车道可作为安全区;火源前后均有疏散人员,且人员无法绕过火源疏散,为防止通风时烟气向另一侧聚集危害人员安全,故不进行通风排烟,烟气自由蔓延;疏散门间距为250 m、火源正对疏散门时,不满足人员安全疏散要求;疏散门间距为200 m和150 m时,满足人员安全疏散要求。从安全和运行成本综合考虑,推荐慢行道内疏散门设置间距为200 m。  相似文献   

10.
以长沙市某水下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介绍隧道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准则及影响因素.设定火灾场景和疏散场景,分别利用FDS 5.3.0和EVACNET4模拟各火灾场景下的烟气蔓延及人员疏散,得到各种火灾场景下隧道内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曲线和必需安全疏散时间曲线,分析不同火灾场景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在消防设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隧道内人员能够安全疏散,应加强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  相似文献   

11.
陈晓红 《住宅科技》2005,(10):24-26
伴随着高层住宅的发展,火灾事故的增多,高层住宅的防火与疏散问题日渐突出,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文章就国内外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不同的着眼点,着重分析、探讨高层住宅建筑中的"逃生"的问题,并就日本高层住宅的防火与疏散设计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利用FDS对某海底公路隧道进行研究,分析典型火灾条件下,纵向通风对热烟气逆流距离、隧道顶部温度以及隧道内横通道风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5 m/s的火灾初期通风条件下,热烟气逆流距离和火源附近拱顶温度超过安全临界温度的范围随火灾规模增大而增大;在3 m/s的灭火期通风条件下,两者随着纵向通风风速增加而减小;隧道内横通道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是一个事故、灾害频发的国家,在这种形势下,对建筑内紧急逃生疏散问题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就逃生疏散模拟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运用逃生模拟分析软件对建筑的BIM模型进行系统性分析, 加载逃生路径和设置疏散人数并研究参数设置, 最终得疏散时间、疏散轨迹,以及疏散口人数曲线图和区域人数变化曲线图,有助于建筑师对设计进行针对性调整和优化。通过研究,我们得知不仅要对基于BIM技术的应用软件进行学习、了解与研究还要在过程中找到更好的方式与方法,使之得到更好的运用和发展完善,更好服务于设计,服务于绿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  相似文献   

14.
结合杭州环城北路地下通道工程疏散通道的设置方案,分析不同疏散方案的优缺点,参照国内外现有的工程案例,并考虑不同方案的隧道建设风险和建成后的运营风险、疏散能力以及建设的经济性要求等,确定适合此工程的合理的疏散通道设置方案,以期为类似工程的疏散通道设置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汪迅 《天津消防》2000,(7):26-27
5月29日中午,通车28年之久的香港红日海底隧道发生一起罕见的大火。一辆由港岛驶往九龙的私家汽车。在进入隧道400米后车头突然冒烟起火并发生轻微爆炸,司机与热心市民试图用灭火器扑救但未成功,浓烟迅速扩散充斥整条隧道,司机担心酿成更大灾祸,于是报警求助,隧道管理人员在起火后约28分钟才到场,协助受困的500名司机及乘客,由紧急逃生门经隔壁管道疏散。  相似文献   

16.
在具有横通道连接的双洞公路隧道中,当有一条线路发生火灾时,救灾过程中需要打开横通道把人群和车辆疏散到另一条线路,此时两条隧道内的通风网络发生了改变。借助火灾模型试验,研究了火灾时双洞隧道内不同风速组合,横通道风速的变化,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防灾工程。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隧道横纵向通道组合疏散方式,使用Pathfinder疏散模拟软件搭建疏散模型,计算得到疏散运动时间、各通道占用时间。并结合现场试验,分析较大通过能力的横通道对附近疏散滑梯/楼梯的影响,进一步探索不同疏散模式给人员疏散带来的影响变化。研究表明:与横向疏散相比,横纵向结合的疏散方式可以在保证疏散效率的同时,增大横通道间距,减少施工风险和成本;相比仅设置纵向疏散,增设横通道后可使大部分场景下的疏散时间缩短,且横纵向结合疏散对特殊人群更加友好,具有更强的人员疏散普适性;疏散人员附近各通道的通过能力差异会影响人员对通道的倾向性,导致通道占用时间的差异,可采用应急广播等方式进行疏散引导。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公路隧道发生事故后交通拥堵疏散问题,结合隧道事故等级、事故处理时间、车辆行驶速度,引入交通流、交通波模型,依托重庆某特长公路隧道实际交通量数据,建立公路隧道交通拥堵疏散决策模型,分析公路隧道交通拥堵状态下的疏散控制,通过实例计算和模型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公路隧道交通拥堵疏散决策模型可非常准确地预判隧道发生各级事故后交通拥堵时间、排队长度等交通特征,依托模型预测结果,可快速制定高效交通诱导方案,实现交通管控和疏散,让公路隧道及所属路段快速恢复高效运行,为公路隧道的安全、高效运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科技进步带来产品革新,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楼宇建设,实现在火灾、恐慌中安全、准确、迅速地现场疏散是目前国内建筑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近几年项目的运用情况,对疏散类产品在防灾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通过不同类型的疏散灯具、充分利用火灾探测信息并借助通信手段,实现动态路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隧道通风排烟的各种模式,详细分析阐述各种模式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结合马来西亚某水下隧道工程,提出采用纵向通风+重点排烟的通风排烟模式及垂直疏散策略,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