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氯胺消毒的给水管网中发生硝化作用造成末梢水总余氯不达标等水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根据实验室烧杯试验结果,提出了对给水管网进行纯氯气消毒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定期对氯胺消毒的给水管网进行纯氯消毒,能有效提升管网末梢水水质,同时减少了净水生产消毒药剂的消耗。据统计,在控制出厂水总余氯保持1.0~1.2 mg/L的条件下,定期对给水管网实施纯氯消毒,可使管网末梢水总余氯平均值由0.06 mg/L提升至0.42 mg/L,另一方面生产氯耗下降约4%,生产氨耗下降约12%。  相似文献   

2.
用DPD分光光度法检测饮用水中余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9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对饮用水中余氯测定方法作了一些增删。考虑到原用显色剂邻联甲苯胺(OT)的致癌性,所以在标准方法中删除了OT比色法。增加了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分光光度法。我们通过反复试验比较,就我们所做实验的体会和一些易于混淆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游离性余氯是生活饮用水水中一项很重要的细菌学指标。《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85)中37.1邻联甲苯胺比色法简单、快速,便于现场检测。现对该方法的不同测定条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分别测定含氯水样中的各种氯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DPD(N,N-二乙基对苯二胺)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快速分析制水工艺过程中各种氯胺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线性范围广(0~2mg/L),精密度和准确度高,检测限为0.01mg/L,分析快捷、简便,适用于现场测定制水工艺过程中各种形态的氯胺,对控制余氯和折点加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
目的分析2006—2016年常州市政供水出厂水及管网末梢水的p H、浑浊度及余氯检测结果,为开展生活饮用水在线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6年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常州市区3家市政供水水厂的出厂水以及21个管网末梢水监测点进行每月1次的p H、浑浊度及余氯的实验室检测数据收集,并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家市政供水水厂出厂水的p H、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分别为7.57±0.22、0.28±0.18(NTU)及0.59±0.14(mg/L),合格率均为100%,p H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108),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1个市政供水末梢水检测点的p H、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分别为7.59±0.23、0.35±0.18(NTU)及0.32±0.21(mg/L),合格率均为100%,p H、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家市政供水出厂水、末梢水的p H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96),而浑浊度均值出厂水显著低于末梢水(P<0.05),余氯均值出厂水显著高于末梢水(P<0.05)。此外,出厂水以及末梢水的p H、浑浊度及余氯各月份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掌握市政供水水厂出厂水及管网末梢水的p H、浑浊度及余氯均值及其变化规律可为设置生活饮用水在线监测预警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余氯是净水工艺流程中反应水质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投氯以后,水中有机物和微生物会消耗一部分氯,剩下来的含氯量,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管网末梢不能0.05mg/L。所以,正确选择应用余氯仪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测量余氯的仪表CL17,可用于检测自来水中余氯和总氯,其测量范围是0~5mg/L,余氯或总氯的分析精度由其内部的缓冲液和指示剂混合进水之后来决定。采用的原理是比色法,将缓冲液和指示剂引入取样中,产生红颜色后,颜色深浅会和余氯浓度成正比,然后再通过光测量把余氯浓度显示在面板上。  相似文献   

7.
北方某城市给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东北某市市政给水管网为研究对象,采用AOC和BDOC指标共同评价了管网水的生物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管网水中AOC为39—379μg/L,BDOC为0.8~2.8mg/L,属于生物略不稳定的饮用水;随着管网的延长,水中的AOC和BDOC浓度总体上处于降低趋势,余氯浓度对AOC和BDOC浓度的变化均有较大影响;冬、夏两季节,管网水中AOC占BDOC的比例分别为5.8%和6.2%。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饮用水安全性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出厂水水质上,对给水管网中水质的变化则重视不够,而给水管网在整个供水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保障水质安全起关键作用。为此,结合北方某高校校园管网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管网水中异养细菌的生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沿水流方向管网水质变得越来越差,至管网末梢时自由余氯、浊度、细菌总数等都劣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影响该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AOC、自由余氯、浊度、有机物等。  相似文献   

9.
以天津滨海新区某区域供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次氯酸钠(NaClO)代替液氯消毒后引起的出厂水水质变化和供水管网余氯变化进行了分析,以实现对NaClO消毒工艺运行参数的优化控制。结果表明,NaClO代替液氯消毒仅导致出厂水的p H值略有增加;当NaClO平均投加量达到20 mg/L左右时,出厂水余氯范围可保持在0. 70~0. 90 mg/L,管网末梢余氯均满足≥0. 05 mg/L的国家标准要求;对长距离供水区域可采取单独补氯消毒,补氯后出厂水余氯范围应保持在0. 90~1. 10 mg/L,可有效提高该区域的管网末梢余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消毒剂指标》(GB/T 5750.11—2006)、《工业循环冷却水中余氯的测定》(GB/T 14424—2008)、《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HJ 586—2010)三个标准中余氯的测定方法,从实验条件、检出限、测定下限、线性范围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与便携式余氯仪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为实际工作中合理选用余氯测定的标准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以郑州市现状水力模型为基础,对软件水力追踪和水质模拟功能进行开发及应用,可实现管网水龄计算、余氯衰减模拟、供水区域追踪等功能。建立管网余氯模型,可模拟管网中余氯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情况,可为南水北调通水后管网"黄水"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模拟以及结合研究成果预测水质风险区,可提高应对水质风险能力。同时,可根据管网水中余氯衰减情况和管网末梢的余氯水平,指导水厂加氯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4台BAR反应器串联对氯胺消毒管网中硝化作用的形成特性进行研究,并与实际管网中的水质变化加以比较.测定显示,BAR4中首先出现氨氧化菌(AOB)生长、氨氮降解和硝酸盐氮浓度升高现象;当AOB数量稳定后,模拟管网中的氨氮浓度沿程降低,生物膜及悬浮态AOB数量、亚硝酸盐氮浓度沿程升高到一定值后降低.发生严重硝化的实际管网末梢pH值较出厂水的降低了0.7,出厂水余氯(3.0 mg/L)已不能控制管网中的硝化作用.由于受AOB检测手段的限制,应综合考虑氨氮、余氯、pH值及不同管网点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变化来判断管网中是否发生了硝化现象.研究表明,4台BAR反应器串联可以模拟发生硝化作用的实际管网中水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3)
目的调查某企业生活饮用水中硫化物污染原因,为政府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结果饮用水中硫化物含量平均值水源水为8.25 mg/L、末梢水为7.78 mg/L,末梢水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限值(0.02 mg/L)的389倍,硫化物严重超标。结论在饮用水源地非法建设污染企业,破坏水源地植被,废水、废碴、废气等"三废"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是导致硫化物污染水源的主要原因。要确保企业自备饮用水安全,必须重视水源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建筑二次加压供水系统中,由于存在管道或水池(箱)内水体滞留时间较长等因素,容易造成管网末梢余氯浓度不达标或微生物滋生等水质安全问题。基于此,将智能型次氯酸钠发生器用于二次供水生活饮用水补加氯,并分析了补加氯的控制方式、效果和运行成本。此系统采用高、低位水箱进口端联合补加氯方式,当水箱出口端余氯含量低于0.2 mg/L时,智能型次氯酸钠发生器根据水箱水量按需制备次氯酸钠,并进行自动稀释投加。结果表明,该设备用于二次供水系统补加氯时,控制简单,管网末梢余氯稳定,提高了供水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给水管网的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水安全输配是保障饮用水水质的重要环节,对管网水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可为改善管网水质、建立水质模型提供基础数据。以天津市的给水管网为研究对象,沿水流路径开启消火栓放水进行测试,考察了余氯、浊度、TOC和三卤甲烷等主要水质参数在管网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管道属性对水质有较大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为防止水质恶化,应定期排放管网末梢的死水。  相似文献   

16.
张杰  索郎给顿  洛桑  邓茵  曲宗  朗珍 《城镇供水》2015,(3):89-90,21
通过分析拉萨市区2014年8月~9月水质检测结果,了解拉萨市区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情况,为饮水卫生提供依据。方法:拉萨市区2014年8月~9月水质检测数据,按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感官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共6个,色度和浑浊度合格率为92.60%和86%,p H、溶解性总固体、嗅和味、肉眼可见物均100%符合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p H平均值为7.33,为弱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平均值为216.44mg/L;其他检测指标中,电导率平均值为286.86us/cm、氯化物平均值为160.6mg/L,水温平均值为21.22摄氏度,检测结果显示拉萨市区管网末梢水水质总体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7.
双硫腙萃取光度法测定管网水中的余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采用双硫腙萃取光度法间接测定管网水中余氯的新方法。其原理为:在中性条件下水中的余氯氧化锌粉,生成的锌离子与双硫腙生成1:2的红色配合物,用四氯化碳萃取该配合物.然后于535nm波长处测量吸光度,氯浓度在0.11~3.28mg/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9.7%~100.7%。  相似文献   

18.
煮沸对自来水中氯仿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管网末梢自来水及其在加热煮沸过程中致癌有机物——氯仿(CHCl3)含量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加热器、运用不同的加热方式对我国南方某地区管网末梢的自来水进行了加热煮沸处理,并对不同加热煮沸时间的水样进行了色质联机分析。结果发现,氯仿含量与热水器的功率、加热煮沸的方式及水中自由余氯含量均有关系。不管采用何种原水、何种加热器和加热方式,若煮沸后使水保持数分钟的沸腾状态均可使水中的氯仿含量降低到5μg/L以下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南方某水源水库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采用硫酸亚铁还原、碱性条件下沉淀去除原水中高含量六价铬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原水的酸碱性适宜、硫酸亚铁的投加量足够,混凝沉淀的pH值控制得当,对总铬的去除率可以达到接近100%,且出厂水中总铁和铝的浓度都能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偏酸性的原水(pH3~5)有利于六价铬的去除,但对于试验的中性原水,不调节pH值出厂水中的总铬也能降低至0.05mg/L以下;硫酸亚铁的投加剂量以3倍最低化学反应剂量为宜,即硫酸亚铁剂量与六价铬浓度比为26;沉淀反应的pH值控制在8.5左右。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地下供水管网较长,为保持管网末梢余氯,多年来使用氯胺消毒。采用氯瓶、氨瓶直接投加的传统方式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近年来国内很多自来水公司利用负压方式,即采用加氯机、加氨机与水射器完成投加。由于原水中存在硬度,氨水射器极易被CaCO3和MgCO3沉淀堵塞。天津新开河水厂二期工程中引进的加氨设备,在调试的24h内因加氨水射器堵塞而停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