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由于无线局域网设备为同频时分设备,其上下行链路共用同一频率,因此传统的异频双工设备天线性能测试方法对其不适用。本文介绍了无线局域网设备天线性能的测试标准,给出了被测终端的设置要求,介绍了适用于无线局域网设备的天线性能测试方法。该方法符合标准要求,且测试精度高,不确定度低。  相似文献   

2.
智能天线的原理和实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世鹤 《电信建设》2001,1(4):12-19
近年来,智能天线技术已经成为移动通信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技术之一。在无线基站使用一个天线阵和基于基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基站的接受和发射波束进行自适应的赋形,可以大大降低系统内的干扰。提高系统容量,降低发射功率并提高接收灵敏度。在大大提高系统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设备的成本。此智能天线首先使用在TD-SCDMA系统中,也能使用在CDMA FDD系统中。本文对移动通信中的智能天线技术的原理和在TD-SCDMA系统中的实现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天线是无线电视发送设备的重要环节,天线不好,不仅传输不畅、损坏设备,而且极易造成重大事故。根据多年从事电视无线发射的维护经验,我们深知天线维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1、引言 随着无线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与可靠性亟待提升,常规单天线收发通信系统面临严峻挑战。采用常规发射分集、接收分集或智能天线技术已不足以解决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大容量与高可靠性需求问题。可幸的是,结合空时处理的多天线技术一一多人多出(MIMO)通信技术,提供了解决该问题的新途径。它在无线链路两端均采用多天线,  相似文献   

5.
工业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分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环境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将面临设备及器材引起的大量散射电磁波带来的无线信道随机衰落。该文对工业环境无线信号进行了分析,针对传感器节点体积及成本受限的情况,在极化分集基础上提出一种天线姿态寻优方案,对极化分集与天线姿态寻优带来的分集增益进行了仿真和对比,并设计了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天线优化方案。通过工业环境实际测量,验证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天线分集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城市中使用天线接入技术有利于发展市话用户,开展多种通信业务的观点,分析了适合于城市使用的无线接入技术,说明了在城市使用无线接入技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在无线覆盖行业中享有盛誉的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以七大技术优势在“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亮相。七个专题分别是“京信3G、京信综合解决方案、京信3G直放站、京信基站天线的产品系列、研发和生产实力、京信隐蔽天线、京信MASELink数字微波传输系统、无线宽带数据综合业务等,七大看点全景式展示了京信通信的技术实力,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踊跃参观。  相似文献   

8.
随着无线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与可靠性亟待提升,常规单天线收发通信系统面临严峻挑战。采用常规发射分集、接收分集或智能天线技术已不足以解决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大容量与高可靠性需求问题。可幸的是,结合空时处理的多天线技术——多人多出(MIMO)通信技术,提供了解决该问题的新途径。它在无线链路两端均采用多天线,分别同时接收与发射,能够充分开发空间资源,在无需增加频谱资源和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成倍地提升通信系统的容量与可靠性。然而,与常规单天线收发通信系统相比,MIMO通信系统中多天线的应用面临大量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多天线技术的分布式和协作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析了该虚拟多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同点到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相比较,在天线传输信号能量相同的情况下,虚拟多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误比特概率(BER)更小;或者在同样误比特概率情况下,虚拟多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天线传输信号能量更低。这些特性能够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或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移动通信迅速发展给系统带来的容量压力,使得如何高效率的利用无线频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智能天线技术被认为是目前进一步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天线的概念,以及它在提高无线系统能力(容量、覆盖和新业务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智能天线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由于目前3G是我国在通信系统应用研究方面的重点,因此本文的后续部分对智能天线技术在3G各种通信制式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讨论。除了TD-SCDMA已经将智能天线的应用列入标准化以外,文章中引用了一些在FDD情况下应用智能天线的研究和现场试验结果,说明了该技术在WCDMA和cdma2000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