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佳  张翠翠 《门窗》2013,(1):339-340
地震勘探是近代发展变化最快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地震勘探的两种方法过程的简述对地震反射波勘探和地震折射波勘探方法进行了一定小结。  相似文献   

2.
在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应用的同时还要加快勘探技术的研究应用,运用现代勘探技术快速找出能源并准确定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我国能源勘探的效率,有效保障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能源。本文即阐述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并通过实例详细探讨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中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地裂缝空间展布特征和发育规律,在晋中盆地地表有地裂缝出露的区域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地震数据采集采用端点激发束状观测系统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叠前时间偏移来提高地裂缝空间归位精度和成像效果,基于地震多属性分析特别是蚂蚁体追踪技术对地裂缝进行解释。研究区勘探面积4 km2,共解释出地裂缝20条,其中主地裂缝11条,次级地裂缝9条。地裂缝在平面上呈线条状,走向以NEE向为主,总体与晋中盆地主干断裂走向一致,构造方向性非常明显,所解释的地裂缝有的裸露于地表,有的延伸到基岩面;在剖面上地裂缝两侧地层上下错移,落差为0~40 m;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地垒构造和地堑构造两种形式。研究区地表出露的5条地裂缝,有4条在本次勘探中被验证,这表明三维地震勘探在探测地裂缝地质灾害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程慧慧 《山西建筑》2015,(10):94-95
结合生产实际,采用非零炮检距的观测方式,从影响断层分辨率的因素出发,建立了不同的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利用模型数据的偏移结果进行目的层振幅值的提取和分析,以得到高分辨率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地震勘探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具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却很少。本文论述了地震勘探方法在常州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描述了勘探区的地质和地热异常特征。根据地震地质剖面等物性反映确定了区内地热资源的可能富集区域——断层带,并确定了区内主要断层的断距等特征,对该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对地质表层进行勘探还是地质的整体结构以及性质分析等,这一切都是需要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然而地震勘探中所应用的专业仪器主要是负责检测,记录好地震中反射折波的传递时间。地球物理勘探可以通过多种地区的研究分析和地壳表层性质进行地质勘探。本文以下主要针对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地震勘探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2)
本文讲述了对页岩气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页岩气地震勘探勘探应着重解决的几个方面,即寻找页岩区构造,储层标定,页岩的厚度预测和埋深计算,并对页岩气敏感属性进行优选、分析和提取,获得页岩气藏与地震数据体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对页岩气"甜点"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李连英  田泽峰 《山西建筑》2004,30(19):46-47
针对常村煤矿地形和地质的特殊性,从野外施工方法、勘探成果等方面阐述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常村煤矿采区的应用过程,指出该技术有较高的准确率而广泛用于煤矿采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使用波组对比进行构造解释的必要性,并结合实例,从勘探区地质资料认识不清、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误解、时窗大小选取不当和重时间剖面轻属性切片等方面,探讨了精细构造解释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武程 《山西建筑》2015,(1):89-91
以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相关经验为基础,介绍了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并着重探讨了该勘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煤田地震勘探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强度参数的取值对边坡稳定分析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山西建筑》2009,35(20):90-91
综合相关文献简要探讨了主要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结合具体的计算实例对比分析了线性强度参数和非线性强度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同时指出了两种强度参数对安全系数的影响机理,综合分析得出,抗剪强度参数选取的合理与否是关系到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4):147-149
文章主要围绕可视化交互空间数据挖掘技术,阐述了可视化与空间数据挖掘之间的关系、交互可视化的关键方式。进而对数据挖掘中的两种常用技术做出了进一步探究,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龚胜平  刘瑞德 《矿产勘查》2021,12(2):362-367
我国地热资源以中低温地热为主,成因类型多为传导型,其中以沉积盆地隆起型地热田分布最多.这类地热田面积大,资源储量丰富,紧邻城市周边,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潜力巨大.目前地热田勘查以电磁法为主,利用电阻率参数解译深部地层分布及断裂构造展布,预测热储构造位置,进而指导钻孔布置.发现热储构造的关键是勘查资料的成功解译.本文对3处...  相似文献   

14.
地震映像法是浅层地质勘察的有效方法。目前岩溶区的地震映像勘察,主要根据原始记录波形特征进行地质目标解释识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频率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反射波频段,提取反射波频段的特征信息,对目标地质体的解释非常有利。小波函数具有良好的局部化特征,在时间域和频率域都有较高的分辨率。利用离散平稳小波变换,实现对地震映像资料的分频处理,获取探测目标体对应频率特征的数据剖面,有利于提高地质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该方法应用于云南某高速公路岩溶勘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房屋建筑与人的密切关系,从确保房屋建筑质量、重视抗震因素、提倡生态建筑、关注可持续建筑等方面提出了房屋建筑的防震措施,解决了房屋建筑抗震设计难题,保证了建筑物安全。  相似文献   

16.
刘军 《山西建筑》2012,38(16):206-208
结合某双肢薄壁墩连续刚构桥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计算程序Midas/Civil建模,对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谱和时程分析计算,分析比较了不同桥墩系梁数量对全桥抗震性能的影响,给出确定合理设置桥墩系梁的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于建造年代较早的优秀历史建筑,由于早期材料强度低以及理论认知的局限性,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较差,使用传统加固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与文物保护存在较大冲突。结合结构顶升工艺恢复建筑历史原貌,通过增设隔震支座,显著提高历史保护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对增设隔震支座后的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后的各部分构件均未发生严重破坏,满足罕遇地震下不超过"中度损伤"的抗震性能目标。大幅减少结构加固对重点保护区域的影响,使文物建筑重焕光彩,满足现有使用功能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ETABS建立了一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填充墙对框架结构周期、变形、位移、内力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不可忽略,同时其研究结果可为相似框架结构的设计、施工以及成型后的研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A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model of energy use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ime use data.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odel was guided by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explains the nature of a dwelling'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nature of its occupants’ energy use behaviors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 dwelling and its occupants interact to determine the energy use of a household. Energy Plus was used as the model platform.In the model, the occupants’ domestic activity pattern was extracted from American Time Use Survey (ATUS) data via bootstrap sampling. The dwelling'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based on real world scenarios.Virtual experiments with 3- to 5-occupant household composition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model propertie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1) bell-shaped distributions were present in annual heating load demands for all household compositions, (2) the load demands for different batches of samples of the same household composition demonstrated a narrow range of variations, and (3) the simulated hourly appliance and lighting load profiles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generated from field-metered data at both whole-house and sub-house level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model's overall robustness and verify its ability to simulate realistic residential energy use load profi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