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越风荷载规范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红河  袁勇 《结构工程师》2003,(4):17-20,16
本文评价了中国和越南两国建筑荷栽规范中关于风荷载的计算方法,比较了两种规范要求的异同,同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以具体工程为例,说明了在具体设计时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美、澳荷载规范关于脉动风特征的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三国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对脉动风湍流强度、湍流积分长度以及脉动风速功率谱进行了比较.对比分析表明:由中国规范推导出的湍流强度远远小于美国、澳大利亚规范的相关规定;中国规范选取的湍流积分长度不随高度变化,而美国、澳大利亚规范选取的湍流积分长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高度处,中国规范所选取的湍流积分长度值介于美国、澳大利亚规范之间;在一般建筑物自振频率范围内,中国规范所采用的脉动风速功率谱谱值比美国、澳大利亚规范规定的谱值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欧洲规范1中关于风作用的计算方法,对计算中需要用到的参数分别进行了说明。对中欧风荷载规范的基本风速、粗糙度类别划分、动力响应参数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算例的数值结果进行了初步比较和评述。  相似文献   

4.
风荷载作用是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了解、熟悉并掌握巴西规范及其与中国规范的异同,对在巴西美丽山二期±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中更好的采用巴西规范进行设计很有必要。该文对巴西规范《结构风力》(NBR6123—1988)和中国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中的风荷载基本风压、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风荷载计算方法、参数取值等方面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得出两国规范在风荷载作用计算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美澳风荷载规范重要参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三国正在使用的建筑规范中关于风荷载的条文进行了深入对比研究.我国风荷载规范各主要参数的规定与其他国家的规范基本一致,特别是基本风压的取值方法基本相同,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区别不大,主要的区别在于体型系数的分类体系化以及风振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徐致远 《建筑知识》2014,(7):486-487
越来越多的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外资业主,对厂房屋面设计要求按FM保险公司要求进行设计投保。本文结合中国规范主要是《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12和《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2012年版)对比美国《建筑物和其他结构最小设计荷》(ASCF/SE17-10)及《FMGlobal财产防损数据册-风荷载设计》1-28,研究介绍如何运用中国规范对风荷载进行取值运用中国规范计算以满足FM屋面风荷载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基于可靠度的风荷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影响统计平均风速的几个因素 ,特别阐述了时距对平均风速的影响。根据Shinozuka的理论和Davenport脉动风速功率谱模拟产生了风速、风压样本 ,并利用蒙特卡洛法分析了忽略脉动风速平方项对脉动风压功率谱密度函数的影响 ,进而分析了其对于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敏  王芳  刘焰 《山西建筑》2014,(26):27-29
指出自然通风冷却塔是普遍用于火电厂和核电厂中循环水冷却的重要构筑物,风荷载是其主要的控制荷载之一,主要对中国《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和目前欧洲普遍采用的Structural Design for Cooling Tower VGB-R 610Ue(2010)导则这两本规范在风荷载的定义取值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以供相关的冷却塔结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涉外铁塔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对比分析国内外规范中高耸结构风荷载的计算方法有迫切的工程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美国规范、欧洲规范、中国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以及《高耸结构设计规范》中风荷载的计算公式,寻找规范之间风荷载计算的差异,对涉外工程的设计提供设计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作者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与研究成果,发现国外有关规范中根据风洞试验数据给出的横风向脉动风压谱与原型观测数据有一定的差异,文中通过对作用在结构上脉动风荷载进行对比分析,对横风向风振响应计算方法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从而达到不低估设计基准期内最大风速的横风向风振反应值的效果。由于超高层的横风向振动可能大于顺风向振动,文中建议在风振反应分析中,应同时考虑顺、横两个方向引起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11.
陈学伟  辛展文  杨易  林哲 《建筑结构》2021,51(7):133-138
风荷载计算是建筑结构荷载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荷载规范体系不尽相同.目前,广东省风荷载设计规范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实行,香港地区按照2019年新修订的荷载规范实行.从计算方法和基本参数两方面比较广东省与香港地区荷载规范的中风荷载取值的异同;通过编程实现粤港地区建筑结构风荷载计算.对一超高层建筑工程案例进行结构设计风荷载的分析,获得了两地顺风向风荷载、横风向风荷载以及基本风压等重要数据,比较计算结果差异,发现香港地区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风荷载比广东地区更大,引起该差异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参考风压取值不同.  相似文献   

12.
陈学伟  辛展文  杨易  林哲 《建筑结构》2021,51(7):133-138
风荷载计算是建筑结构荷载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荷载规范体系不尽相同.目前,广东省风荷载设计规范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实行,香港地区按照2019年新修订的荷载规范实行.从计算方法和基本参数两方面比较广东省与香港地区荷载规范的中风荷载取值的异同;通过编程实现粤港地区建筑结构风荷载计算.对一超高层建筑工程案例进行结构设计风荷载的分析,获得了两地顺风向风荷载、横风向风荷载以及基本风压等重要数据,比较计算结果差异,发现香港地区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风荷载比广东地区更大,引起该差异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参考风压取值不同.  相似文献   

13.
高层建筑风荷载研究成果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层建筑风荷载研究,是结构风工程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深入开展建筑物表面风荷载研究、建筑物风致响应研究、建筑物风荷载干扰和舒适性研究,对于正确分析高层建筑风荷载的力学响应,保证结构的安全性与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论述了高层建筑风荷载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和最新进展,并对其研究发展思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郑卫基 《福建建筑》2010,(10):29-31
本文主要是对福建沿海地区建筑风荷载的研究,介绍了根据收集的风速资料采用统计计算方法,确定福建沿海地区建筑不同重现期的基本风速和基本风压,并对计算值与规范值及工程设计取值进行比较,以核验工程设计中建筑基本风压取值的可靠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巨型框架刚性模型风荷载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以矩形为基本截面形状的巨型框架结构刚性模型测压试验方法和试验内容,分析了风洞试验得到的风压值,提供了巨型框架建筑表面风压分布规律和体型系数。所得的这些结果对结构的抗风设计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3个大型火车站雨棚进行风洞测压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雨棚受站房影响较大,在不同风向下可能形成上吸下顶的受力特征,造成局部风压幅值的增加。由于风压分布不均匀和尾流区范围大等原因,体量较大的雨棚平均整体风吸力系数在-0.25左右,远小于小体量的雨棚,且基底竖向反力的变化范围也比较小。结合测压时程,采用广义坐标合成法计算了雨棚的风振响应,着重指出由于雨棚整体风压基本上是风吸力,因而对应最大竖向反力的风振系数可能出现负值或很高的正值,导致得出的等效静风荷载不合理,此时采用附加风振力法可得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等效静风荷载。  相似文献   

17.
按JTG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规定,车辆荷载作用在挡土墙背土上所引起的附加土体侧压力可以换算成等代均布土层厚度后,按库伦土压力理论计算,并且抗倾覆系数取值1.5。研究车辆行车荷载对挡土墙的影响,对原有的设计理论进行分析完善,既能够优化结构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为研究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挡土墙的受力特点及影响,设计了试验模型;通过试验测出挡土墙在不同的轴载作用下应力的分布图以及计算出总合力、合力矩,并且与静荷载作用下挡墙的受力状态进行对比,据此提出了减小土压力、改进挡土墙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风荷载的性质,采用线性滤波法中的AR模型,对中国铁物大厦A座的脉动风速时程进行了模拟,通过对比模拟谱和目标谱的吻合程度,验证了AR模型模拟脉动风速时程的有效性,由模拟得到的脉动风速时程计算生成作用于结构层的风荷载时程,为风振时程分析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9.
王圆 《山西建筑》2012,38(28):34-36
通过对比我国现行GB 50009-200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与IS875∶1987印度建筑物设计荷载(不包括地震)规程的有关规定,从荷载系数以及不同极限状态下选取的荷载组合两个方面,分析两国荷载规范的异同,为涉外工程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