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温建筑技术》2016,(11):70-72
目前,随着建筑业倡导绿色节能的要求下,竹、木结构的应用趋于多元化。文章通过基于钢、重组竹两种材料的弹塑性本构关系,提出一种钢-竹组合结构的等效截面法。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研究等效前后的模型并对比分析,认为等效截面法可以精确反映组合柱的静力特性。因此,采用此种等效方法的钢-竹组合结构能够很好地模拟组合后的结构特性,为钢-竹组合结构体系的研究推广铺路。  相似文献   

2.
《工业建筑》2016,(1):41-46
钢-竹组合框架由组合柱和组合梁通过节点连接而成,通过6个钢-竹组合节点的拟静力试验,揭示了钢-竹组合节点的刚度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M-θ关系试验曲线拟合节点的M-θ多项式,用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节点并建立6榀钢-竹组合框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以探讨节点对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影响,得到6榀框架的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和滞回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构件节点的因素对钢-竹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节点处螺栓强度的提高及加劲肋的设置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提高有显著效果,钢-竹组合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冷弯薄壁方钢管—重组竹组合柱模型,并确定了其荷载与边界条件,分析了螺栓排列方式对组合柱承载力的影响,为后续该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钢-竹组合结构是基于竹材人造板技术的新型竹结构,其主要结构构件由竹材人造板与冷弯薄壁型钢通过结构胶或结构胶-自攻螺钉复合连接的方式构成。对我国竹材人造板工业的发展及其工程结构应用的现状进行综述,重点阐述钢-竹组合构件及其结构体系试验及理论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压型钢板-竹胶板组合楼板和墙体、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楼板和墙体、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梁和柱、钢-竹组合梁-柱节点以及钢-竹组合框架结构体系,并介绍钢-竹组合结构样板房建筑的概况,基于上述研究进展,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钢-竹组合框架中连接钢-竹组合柱和钢-竹组合梁的节点性能,通过拟静力试验得到不同参数下半刚性节点的弯矩与转角的多项式拟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6榀2层钢-竹组合框架的数值模型,进行了地震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探讨了节点对钢-竹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充分考虑节点的半刚性特性,采用Combin39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节点,研究了6榀框架在不同情况下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大基底剪力、水平位移与基底剪力时程曲线和滞回曲线等指标。结果表明:钢-竹组合框架滞回曲线饱满,抗震性能突出,提高节点处螺拴的强度和设置加劲肋对提高钢-竹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有明显效果,节点的构建因素对框架的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分别对重组竹、冷弯薄壁型钢、钢—竹组合结构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三者的发展及应用现状,指出在提倡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背景下,绿色生态的钢—竹组合结构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7.
以偏心距、长细比、有无螺钉加固为参数,对36根钢-竹组合箱形柱进行了偏心受压试验,分析了组合柱的破坏形态、侧向挠度、变形和承载力,研究了组合柱偏心受压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另外,根据纤维模型法编制了非线性计算程序,对组合柱进行非线性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长细比较小组合柱的破坏由牛腿区域竹胶板劈裂和钢材屈曲所导致,长细比较...  相似文献   

8.
津湾广场9号楼超限高层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框架抗侧力结构体系。结构底部布置钢-混凝土组合巨柱,同时在第8层设置转换桁架,转换桁架与巨柱交汇处的节点区域受力复杂,因此对该节点区域进行受力分析是保证结构安全的关键。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巨柱节点区域的有限元模型,基于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考虑材料非线性,对其进行非线性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荷载作用下巨柱节点区域处于弹性状态,局部混凝土损伤发展不明显;巨柱节点区域受力满足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钢-竹组合构件偏心受压时的受力性能,设计制作了 36根钢-竹组合工字形柱并进行偏心受压试验.以偏心距、长细比、有无螺钉连接为主要参数,分析不同参数对组合柱破坏形态、承载能力、侧向挠度等的影响.依据采用偏心距增大系数的极限平衡法和引入参数影响系数的统一理论法推导了两种偏压承载力理论计算式.结果表明:钢-竹组合柱受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ANSYS/LS-DYNA显示动力分析程序,建立了一个双层四跨的平面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对框架主要受力构件的内力响应进行分析,明确了中柱失效后剩余结构的传力特征和主要影响区域,研究成果可为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抗倒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