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梳理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宏观导向及历史与地方传统,探讨其在社区更新中的公共空间营造之道,并选取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居住街区、滨水活力街区等3种特色街区类型,揭示了在不同的营造与治理的机制下,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营造重塑街头文化传统、形成地方场所精神和街道公共空间魅力,以及提升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规范性、艺术性与开放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扬州老城传统街区文化里公共空间提升改造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社区行动规划手段实现社区利益攸关方高度参与,并调动潜在积极资源服务于传统街区公共空间逐步更新.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厦门集美学村历史街区社区营造与实施,探索在"慢城"理念导引下慢社区的空间构成关系,并指出"慢城"模式对中国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与传统邻里社区的差异以及对历史街区中社区营造的适应性特征。试图依托学村独有的资源要素,从空间契合发展、混合用地布局、绿色慢行交通、特色社区文化与活力公共空间视角,提出针对性营造策略,期冀为构建极具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慢社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地理基础,社区参与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将其纳入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中能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文章通过阐述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社区参与的因素,构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建设过程与空间营造内容的两方面的社区参与策略,并以明月村为例,阐述了明月村公共空间营建的社区参与方法,以期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提供有效的社区参与策略,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6.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文化和城市魅力的场所,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可以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并传承城市的文化.文章以西安书院门步行街为例,对已建成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进行使用后的调研与分析,探求在这类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中存在人性化设计缺失的各个方面以及在人性化设计中的优秀设计经验,以为今后的改造以及新建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伴随传统的街区旅游开发,过多的游客涌入街区,势必与当地居民相互影响。打造一个有温度的、从主客共享再到主客共融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成为历史街区发展的重要趋势。以福州市台江区上下杭历史街区为例,运用多种调研方法,通过当地居民与游客对历史街区空间分布、行为活动、时间特征三个维度,对历史街区交融度进行评价,总结出上下杭历史街区在旅游与居住共融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造与建议。旨在通过上下杭历史街区的居民与游客的互动状况分析总结历史街区游居融合的途径,同时也为其他历史街区空间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戴俭  王晶 《建筑与文化》2021,(6):158-159
历史街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独具特色的城市肌理,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受到了破坏.而现代化意识的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求增多,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文章以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人性化视角下,考虑人的行为心理特征,探讨了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及发展研究,以期为未来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公共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能通过限制公共活动的形式来影响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关系又会反过来限定公共活动的规则和意义,从而决定了公共空间的性质和形态特征。本文通过论述两者的互动关系,探讨在社区改造背景下能与我国社会关系特点相适应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并尝试在莞城两隅社区的改造项目中对它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