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市政技术》2017,(1):17-20
以广西南宁市某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平面应变模型,分析了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结构时,在耦合荷载作用下疲劳寿命随路面结构层参数的变化规律,为沥青加铺层的抗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包头市钢铁大街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为例,论述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分类和处理方法;防水夹层材料的选择;沥青混凝土加铺层材料的选择与结构方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与制作。指出治理好水泥混凝土旧板块,使用夹层材料,提高面层的路用性能是有效地改造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减少反射裂缝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技术的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陈新国 《市政技术》2005,23(2):81-83
结合淮安市健康东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工程实践,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改造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对旧水泥混凝土板块的调查分析方法以及旧水泥混凝土板块的处理原则和施工技术。实践证明采用设置中间夹层及增设结构补强层等措施是可行的。将旧水泥混凝土板块加以利用,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
钢纤维混凝土材料在旧混凝土路面修补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志航 《山东建材》2006,27(4):58-60,160
介绍了钢纤维混凝土材料在旧混凝土路面修补的情况,并在分析配比试验强度的基础上,通过某工程实例,证实钢纤维混凝土实际应用于旧混凝土路面修补工程的可行性。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复合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其抗拉、抗弯、抗裂及耐磨、耐冲击、耐疲劳、韧性等性能都有显著提高,它不仅可使面层减薄,缩缝间距加大,改善路面的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而且还可节省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5.
华正良 《山西建筑》2010,36(14):264-265
针对目前反射裂缝仍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罩面层早期破坏的主要形式,通过有限元分析说明了夹层和加铺层厚度对加铺层底部应力的影响,然后简要介绍了国内减少反射裂缝的防治措施,以提高路面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国内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是加铺沥青混凝土,如何防治反射裂缝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断裂力学基本理论,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平面应变模型,分别对比分析有无设置应力吸收层的两种沥青加铺层结构在耦合荷载作用下裂缝尖端应力应变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应力吸收层后,裂缝尖端应力应变场得到极大改善,应力吸收层具有良好的阻裂效果.  相似文献   

7.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的反射裂缝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沥青加铺层改造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常产生反射裂缝。经过分析,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主要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水平运动、车辆荷载的作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未根治等因素有关。提出了增加沥青加铺层厚度、沥青面层锯缝、破碎旧水泥混凝土板、设置防裂夹层、铺设应力吸收膜中间层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运城市三大线改建工程为研究背景,开展调查确定路面的破损情况,制定方案对旧路开展均质化抗裂加固处治,并通过弯沉试验确定处治效果。结合调查结果,对旧路路面损坏状况、路面强度、路面行驶质量开展评价,得出路面的综合评价结果为差。制定方案对旧路开展均质化抗裂加固处治,并在处治前后开展弯沉试验,分析结果得出加固处治后路基路面结构承载力明显提高,达到了预期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戊申 《山西建筑》2009,35(36):284-285
详细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裂措施,包括减少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缺陷、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韧度、降低路面板早期收缩应力、减小路面板使用荷载应力等,提出了目前工程中应用的抗裂措施的主要功能以解决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坏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海荣  魏连雨 《山西建筑》2010,36(28):253-254
借助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三维道路实体结构模型,对旧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加铺层的复合路面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总结了旧沥青路面加铺水泥混凝土层的适用条件,对水泥混凝土加铺层相关工程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解读--试论城市意象的模糊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  许铁铖 《华中建筑》2000,18(3):67-70
文章就现代城市特色缺乏、意象衰微而提出城市意象模糊性问题,追溯了其理论与3两方面的原因。作者探讨了相关的对策理论及其非决策 之后,就所截取的城市的四个片断进行了对策性的研究,以期对提高城市意象力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尝度。  相似文献   

12.
钱明亮  张小建  任丽琴 《山西建筑》2008,34(15):349-349
探讨了亭、廊、架的作用及设置原则,提出了园林和绿地中应用亭、廊、架时应遵循宜小不宜大、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等原则,并结合当地特点、周围环境、绿地性质,以期设计出轻巧别致、新颖美观的亭、廊、架。  相似文献   

13.
论墙材革新及墙材装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墙材革新与技术改进的关系;墙材革新现状及市场经济形势;墙材及装备发展思路;加入WTO后对墙材生产及墙材装备行业的影响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科学方法论的视角对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工程技术领域以及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互动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互动、互动效应、互动发生规律等概念,对互动效应、互动方式和互动发生律进行了初步分类.并对互动原理在科学史和科学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瑞 《广州建筑》2008,36(1):40-43
随着中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建筑开发商对建筑项目的品质、成本、进度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项目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设计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介绍了项目管理中设计管理的概念和任务,分阶段论述了设计管理在工程项目中所起的作用,指出了设计管理的核心,并指出了一种研究设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的途径。本文最后列举了两个工程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五年多来在美国西北部的一个安全度很高的军用飞机场的停机坪上,石油基填缝料的破坏和边缘剥落等情况时有发生,对喷气发动机吸入异物造成了潜在的危险,从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为了对原有的损坏进行修补,减慢将来边缘和接缝的破坏,主要是根据材料和正确的安装技术制订了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17.
氧化锌压敏电阻自身的热效应引起限压型电涌保护器短路起火的事件越来越多,为了保证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有必要对SPD的散热特性进行研究。当SPD内部存在多个电阻片并联结构时,电阻片组与SPD外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间距,间距距离的大小会影响SPD的散热性能。运用传热学原理对SPD进行了理论传热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间距距离越小,SPD散热能力越强。以3个电阻片并联且左右两侧间距不等的SPD为例,通过试验研究不同间距距离下的SPD降温曲线,结合传热学计算结果分析间距大小对SPD散热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SPD结构设计时,减小电阻片与外壳之间间距能有效提高其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市建筑市场状况的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针对合同文件前期准备工作对建设工程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性,通过招标文件对施工项目的造价、质量、工期、安全等管理目标控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方法,为建设单位实现工程管理目标工作明确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Metropolitan plans were prepared in Australia from 1948 to 1962 for four of its five biggest cities - the state capitals of Sydney, Melbourne, Perth and Adelaide. They contain the first analyses and proposals for their rural-urban fringes. The earliest, that for Sydney, is the most visionary and radical and defined a Green Belt to contain and shape a slowly growing city; to provide amenities and recreation for citydwellers; and to reconstructa countryside ravaged by 'promiscuous urbanisation'. The next two plans for Melbourne and Perth are much more pragmatic, dealing with the organisation of headlong metropolitan expansion with surrounding rural areas seen as suburbs-in-waiting within servicing and topographical constraints. The last, that for Adelaide is a mixture of trend planning with strong design themes partly expressed in the fringe. These are forthright exercises in the master-plan mould. Developments since the 1950s regarding the fringe a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e case of Sydney. These show much more complex issues and perceptions arising, particularly regarding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ere is consequently an absorbing challenge in describing these dynamic images, and also in shaping a policy-making process to reflect and handle them. There is also a possibility, apparent in the metropolitan plans of the 1950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ities in this rega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