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砂岩透镜体油藏是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中储量增长的重要类型,但目前对其成藏动态过程和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该文根据陆相断陷盆地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地质特征,针对性地建立岩性圈闭模型,对砂岩透镜体油藏石油运聚成藏过程进行物理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地质条件下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过程、成藏机理均存在差异,幕式成藏具有成藏效率高、速度快的特征,即油气源条件、输导条件、源储距离及砂体物性条件是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关于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断陷盆地深洼区岩性圈闭成因类型分析和成藏过程的研究,指出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主要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由此引申,深洼区岩性圈闭是油气运聚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同时,砂岩透镜体等岩性圈闭的地层水不断被排出,造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该成果无疑有利于指导断陷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3.
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断陷盆地深洼区岩性圈闭成因类型分析和成藏过程的研究,指出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主要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由此可以引申,深洼区岩性圈闭是油气运聚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同时,砂岩透镜体等岩性圈闭的地层水不断被排出,造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该成果有利于指导断陷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4.
王勇 《特种油气藏》2012,19(3):18-21,62,151
在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岩性体油藏油气分布及油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该区压力演化角度出发,应用隐蔽输导体系理论,分析了该区岩性油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岩性体油藏多数为它源性多期幕式置换成藏。在区域性地层超压释放过程中,高压岩性体中地层水与早期充注的油气首先通过隐蔽输导体系向外部岩性体排出,在上部破裂岩性体中聚集成藏。高压岩性体在释放高压流体的同时,岩性体本身泄压;由于岩性体物性远好于周围泥、页岩,泄压往往较泥、页岩彻底,加之该区高压主要形成于泥、页岩烃源岩中,在下次超压释放前某一段时间,岩性体内部压力相对周围泥、页岩较低,此时高压破裂产生的断层和微裂缝还有部分尚未完全闭合,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5.
对于岩性油气藏,除了相和生烃强度之外,古油势和低序次断层也是极为重要的控藏因素。运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方法,通过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中亚段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砂岩岩样分析,确定了砂岩透镜体圈闭的3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34~24,13.8~8和8~0 Ma,其间24~13.8 Ma为成藏间歇期。结合对低序次断层的解释,由样品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恢复和古油势计算结果可知,古油势和隐蔽输导体系对砂岩透镜体圈闭含油性具有耦合控制作用;第3期古油势相对低势区及低序次断层的相对发育,提高了牛庄洼陷沙三段中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含油饱和度,表明断层不是岩性圈闭成藏的充要条件,其既有利于圈闭成藏,也可破坏圈闭成藏。  相似文献   

6.
以济阳坳陷为例,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成藏动力贯穿于油气成藏的全过程,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原始动力是烃源岩内的孔隙流体压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成藏动力学模式为应压双控、复合输导及幕式置换。  相似文献   

7.
长堤地区油气成藏系统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长堤地区油气来源和运移聚集特征,将该区的油气成藏系统划分为中西部成藏系统与东部成藏系统。中西部成藏系统油气来源于五号桩洼陷,以断层、砂岩输导层为主要运移通道,以垂向运移为主,油气成藏类型比较丰富。东部成藏系统主要以不整合面和与之相通的砂岩输导层为油气运移通道,以横向运移为主,可在沙三段湖相砂岩及东营组下段的水下河道砂体所构成的岩性、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8.
岩性油气藏是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储量增长的主体,但目前对其成藏过程和机理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文中根据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针对性地建立了岩性圈闭模型,对其油气运聚成藏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并深入研究了其成藏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岩性油气藏在成藏过程、成藏特征、成藏效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幕式成藏具有成藏效率高、速度快的特征,油气源条件、充注方式、充注压力、断层断穿及砂体自身物性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是否有断层断穿的运移通道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关键。该研究结果对于断裂发育的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受构造演化与沉积过程的控制,断陷盆地在纵向上会发育不同的压力系统,不同压力系统的成藏条件、成藏模式及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明确该类盆地的压力分布与油气成藏特征,对沾化凹陷孤南洼陷进行剖析。根据实测及测井计算数据可知,孤南洼陷埋深3 000 m之上(Es2及其以上地层)古近系的压力系数主要为1.0~1.2,为常压系统;3 000 m之下(Es3以下地层)压力系数大于1.2,为高压系统。根据地层压力及油气分布,将研究区古近系划分为源外常压和源内高压2个油气成藏体系,前者位于烃源岩之上,以断块等构造圈闭为主,其油气成藏模式为源外断裂输导成藏,即沙三段中、下亚段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至沙二段及其以上地层,或直接在断块、滚动背斜等圈闭中成藏,或改为横向运移在合适圈闭中成藏,油气主要分布在油源断裂附近;后者位于烃源岩之内,以岩性、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油气成藏模式是源内高压充注成藏,即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直接向紧邻的砂岩体、构造-岩性圈闭侧向运移成藏,油气在高压区岩性体内聚集成藏,油藏分布受压力及岩性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岩性油气藏是东营凹陷的重要勘探领域,按照油气来源划分为两种类型,自源型岩性油气藏和他源型岩性油气藏,两类岩性油气藏的运聚模式特点明显不同,自源型岩性油气藏成藏的运聚模式具有"近邻排放,自生自储"的特点,烃源岩包裹砂岩储集体,油气直接排注,在砂岩储集体中富集成藏;他源型岩性油气藏成藏的运聚模式具有"远程运移,异源成藏"的特点,下伏层系的油源,通过深切断层和隐蔽输导体系组成的复杂油气运移通道,进入砂岩储集体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1.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沉积体系变迁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台北凹陷在侏罗纪以后成为吐哈盆地的沉积中心。在其发育初期沉积了煤系烃源岩,鼎盛时期北物源不断推进,南物源不断后退,不断向南发育的巨厚泥岩,形成了跨层连片的区域性盖层,盖层之上为北物源沉积体系,之下为南物源沉积体系,造就了绝佳的储盖组合。沉积体系的变迁对油气的分布起着控制作用,油气分布层位北老南新,主要分布于南物源沉积体系,且封闭于区域性盖层之下。北物源沉积体系多形成小规模次生油藏。凹陷衰退期湖盆中心直接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分布,凹陷发展后期构造活动对油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油气藏的调整和重组。  相似文献   

12.
东濮凹陷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兴宇 《石油学报》1988,9(2):28-36
东濮凹陷是一个油气十分富集的典型盐湖盆地.构造发育,圈闭类型多,多种砂体遍布全区,生油岩成熟度高,排烃条件好,油气运移距离短及深层次生孔隙带的存在是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油气藏可分为构造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前者包括断层油气藏和背斜油气藏,背斜油气藏又可细分为同生断层逆牵引构造、断层挤压构造、盐膏柔性拱张背斜构造及与古潜山和压实作用有关的披覆构造等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有砂岩体原生地层油气藏与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是大型复合式油气聚集带,它是多个次级构造带的复合,有多层次多类型的圈闭,尤其以与盐构造、盐相变有关的圈闭为特征.中央隆起带与多种砂岩体的有机配套则形成了以构造断块为主要类型的油气藏复合体;在先凹后斜的西部斜坡带发现了油气十分富集的胡状集油田,在深洼陷及凹陷陡岸也发现了逆牵引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及深层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13.
苏北盆地性质有多种不同观点,分歧影响了油气成藏深化认识。在分析前人盆地观、论据和问题后,根据识别先成、同生、后生盆地概念和唯一性标志,提出泰州组-阜宁组原型为大型拗陷盆地,经后期强烈改造成为“箕状形态”后生断陷盆地;叠加戴南组-三垛组同生断陷盆地,盐城组-东台组萎缩拗陷盆地,非继承性成盆形成了后生-同生断陷盆地。根据地化理论和实验数据,结合30年来勘探未熟油一无所获的事实,认为成烃遵循源岩干酪根晚期生烃模式,并呈现非均衡性成熟生烃和烃灶展布格局;不存在早期的未熟-低熟生烃带、双峰生烃和未熟-低熟油。指出盆地油源总体欠丰,源岩成熟有效供烃、断层多重性作用是控藏关键因素;后生断陷油气以侧运为主,油藏沿箕状烃灶呈扇形环带展布;同生断陷油气以垂运为主,构造油藏叠置烃灶上呈串珠状展出,复合油藏叠合呈裙边状展出;油气聚集呈非连续性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属断、坳叠置型盆地。断陷成藏体系受断陷的分割性和沉陷强度控制,源岩以Ⅲ型、ⅡB型为主,热演化程度较高,油气形成早,以天然气为主。油气主要以断裂为通道作垂向运移,但T3,T4界面侧向运移的调节、补充作用不能忽视。同生圈闭、早期构造圈闭、多期复合型圈闭是捕集油气的有利圈闭。由于圈闭规模小、源岩分散,后期构造改造较强,断陷成藏效率较低。坳陷盆地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源告分布稳定、面积大,主要为Ⅰ,ⅡA型干酪根,整体演化程度较低,油气形成晚,以石油为主,伴生气次之。油气主要以T1,T2界面和储层的侧向运移为主导,叠置在古隆起、古斜坡之上的各类圈闭是最有利的圈闭,成藏效率高。  相似文献   

15.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藏相态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根据库车油气系统80个油气藏地层流体的高温高压实验(PVT)结果和油气藏的油气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清晰地认识该系统已发现油气藏的流体相态类型和分布特征,并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其主要的控制因素。库车油气系统为富气的地质单元,烃流体以气态烃为主,液态烃处于次要地位。库车油气系统的北带是干气和湿气集中分布的地带,并有少量凝析气藏,这些凝析气藏贫含凝析油;南带是以富―特富凝析气藏为主的地带,并有伴生油藏和挥发性油藏分布。库车油气系统的西段比较富油,油藏和富―特富凝析气藏比较集中的出现在西段的羊塔克地区、却勒地区和乌什地区。认为库车油气系统烃类成藏史的特点是:1早期是以富油的凝析气和正常原油成藏为主,主要成藏区分布在早期圈闭发育的南带;2晚期是干气、湿气和贫凝析气的充注和成藏时期,在北带晚期圈闭中形成了干气藏、湿气藏和贫凝析油的气藏,在南带晚期同样也有较干的天然气进入早期油气藏,并使南带早期油气藏中的烃体系发生混合和分异。  相似文献   

16.
镇泾油田长8段砂体均有油气显示,岩屑荧光显示以油斑-油浸为主,岩性为细砂岩,砂体厚度一般10-25米,各井区油气显示特征存在差异。通过对长8砂体分布、沉积相特征以及物性、裂缝、气测等录井地质特征分析,提出含油级别在油斑以上、有效砂体厚度大于10m,这些砂体具有好的沉积相及裂缝配置关系是最有可能取得试油成果的。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特征分析及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柴达木盆地19个油气田典型油气藏的详细解剖,油气藏具有6个特点:①油气层厚度薄,油气藏面积总体偏小;②油气藏油层物性相对较差;③古近系、新近系原油成熟度总体偏低;④油气藏类型丰富,构造、地层、岩性和复合型4大类油气藏均有发育;⑤以断层类油气藏为主,油气藏受断层的控制作用明显;⑥油气藏晚期破坏比较严重。在对油气藏特点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①柴达木盆地油气田分散,大油田少;②近源古构造最富集油气;③在继续加强构造油气藏勘探的同时,应注意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④深入研究断层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的多期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断块多期成藏是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的一大特点,不同烃源岩与不同的地质构造发育阶段匹配,形成多期成烃,多次充性,导致多期成藏,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的油藏可分为三个成藏期,沙四段-孔店组,沙三段-沙二段原生油藏为早期成藏,沙一段-东营组为中期成藏,而晚第三纪末期后形成的油气藏则为晚期成藏,包括原生与次生的油气藏二种类型,复杂断块油藏蕴育在各种局部构造之中,同沉积构造背景是断块聚集油气的基础,断块是气富集的单元,构造断裂活动是断块多次成藏驱动力,成藏后的构造断层裂活动是油气进行块间平衡,垂向散聚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