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村转移人口进城的主力.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缺乏等影响,其城市融入受到严重制约.基于2016~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职业流动的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层次较低、职业流动频繁、纵向流动渠道狭窄,由此带来相对收入较低、社会关系网络狭窄、自我身份认同感低等问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就业信息和服务平台以及培育积极的心理资本等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修正表明,由收入差距和农民工就业率决定的城乡预期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非农就业规模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表明,各种因素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三部门条件下新的城乡收入差距。统计检验表明,务工工资与务农收入差距和农民工就业率是影响非农就业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农民工人力资本储量、人均家庭负担以及城市现代部门工资与务工收入差距的影响也较显著。因此,政策制订者必须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和构建人口流动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农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其中,人口的机械增长量最难预测.研究将包含多个城市和农村的区域视为多孔介质,将区域内在城市和农村间流动的人口视为流体,利用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区域内人口在各节点间流动的宏观流动能力计算的数学模型.该模型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区域内不同时间人口在各节点间流动的人流分布,为城市人口机械增长及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半城市化”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半城市化”现象不仅仅表现在空间地理层面,更应该从人口流动这一社会学视野进行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从包容性发展的理论视角研究解决农民工或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化问题是实现从“半城市化”走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利用武汉市外来乡城务工人员调查数据,基于社区体验视角,对外来乡城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除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受教育程度对外来乡城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有正向显著影响,社区服务能力、社区内人际交往水平、社区活动参与水平等因素也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可以通过提高社区对外来乡城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外来乡城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交流、鼓励外来乡城务工人员参与社区活动等措施,提高外来乡城务工人员社区认同感,从而增强其城市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特征和WTO环境下对流动人口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流动人口激增所产生的系列不良社会问题和影响;从而提出建立“流动社区”的规划和管理模式。然后设定“流动社区”的概念和性质特点,并分析了“流动社区”在加强流动人员的生活保障、安全管理和就业再就业等的职业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市场化运作与服务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并简述了建设“流动社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1、引言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与服务业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一方面,城镇化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镇化过程中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直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同步发展;我国"立体网络型"的城镇化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企业、消费者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相对完善齐全的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服务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也有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人口流动如此平凡的状况下,以往以“户籍制度”管理人口的方式已经完全不能够满足对流动人口信息的掌握,因此现在提出以“以房管人”的理念管理实际居住人口,这种管理模式是符合目前流动人口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结合.NET平台、数据库和当前流行的Ajax技术等相关计算机技术,以B/s结构模式开发浦兴社区实有人口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来达到对实有人口信息的管理和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完整的数据共享模式,为整个社区的电子政务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市化的加剧,大量的流动人口集聚到城市,为此“流动人口聚居型城中村”的规划改造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实地踏勘调研访谈,阐述了“流动人口聚居型城中村”的概念,探析了“流动人口聚居型城中村”的城内村、城边村和城外村三种类型的现状特征,总结出了对其综合整治更新和拆除重建两种可行性改造模式与策略并以济南市将军庙地区改造为例,提出了进行“流动人口聚居型城中村”规划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人口流动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转变流动人口生育理念、强化计划生育工作各方职责、推广计划生育服务的“均等化”等方面,对加强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共同富裕的视角下,通过对城市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治理,实现流动人口的全面发展,逐渐消除城市新“二元”,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现实性。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构建以促进城市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群体全面发展的“五维”分析框架:以“动力”为核心,缓解精神贫困和心理贫困;以“智力”为关键,缓解能力贫困和教育贫困;以“体力”为基本,缓解生活贫困和身体贫困;以“财力”为保障,缓解收入贫困和就业贫困;以“人力”为平台,缓解权益贫困和融入贫困。从治理路径来看,激发动力需打破穷人思维和内化致富使命;扩展智力需优化教育资源和促进自我发展;增强体力需改善居住条件和提高身体素质;积累财力需培训职业技能和挖掘创业潜能;集聚人力需构建社会网络和培育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2.
自我国大量农村流动人口流向城市就业以来,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市就业制度以及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对他们所进行的不利宣传和"污名化"影响,导致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劣.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逐渐体验到绝对剥夺和相对剥夺的后果,指出此情形不利于构建我国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上海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阶段的特大城市,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劳动力的短缺更为严重。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上海引进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导致城市人口规模过度膨胀。劳动力的短缺使得上海服务业工资上涨迅速。大量老年人口过早进入退休年龄从而导致退休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进一步增加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支出。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次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和意愿调查数据,对上海市老年人口就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探讨影响老年人口就业的主要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提出促进老年人口就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口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合理的人口结构.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变动情况,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确定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0~14岁人口比例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而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人口城乡就业比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提出通过调整我国人口发展战略、拓宽职业培训渠道、协调城市和农村发展以减少人口流动的阻碍来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剖析中国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之间及各城市群内部市级间在相似发达背景下进行远距离流动特征及形成缘由,基于百度LBS提供的流动截面数据及搜集的城市相关面板数据(2009—2018年),从城市经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及创新力水平的视角探讨在经济水平同等发达的背景下,其人口进行跨城市群的远距离流动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群网络密度方面:(1)城市出入度是城市集散能力的反映,大部分城市的出入度呈现正相关性;(2)整个城市群已呈现多中心均衡驱动格局,城市群内部呈现不同层次的均衡性结构,沿海城市群的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仅为0.356,三大城市群之间的联系程度并不高。在人口流动抉择方面:(1)经济收入差异在沿海城市间流动正向影响作用不显著;(2)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助于提高本市的人口吸引力,而且对周边城市产生整的空间外溢作用;(3)城市创新能力对城市接受大量流动人口促进作用并不大,甚至产生负向作用。最后,结合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实际情况,应从经济产业、公共服务水平及城市创新力等方面进行人口与城市合理发展的政策建议探寻。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下,我国城市与农村这两种居住形态,长期形成了空间对立的基本特征,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近郊的部分村落逐渐被包围到城市中来,而成为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城中村”.本文用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来研究“城中村”问题,主要阐述“城中村”的变迁过程——城市近郊的农村、发展中的“城中村”、“城中村”,以西安市西八里村为例来详细分析“城中村"居住形态的变迁;从城市扩展、农村及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两方面来分析其形成、演变的动因.对于城市的全面现代化及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的差距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合理的人口结构同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密切相关。本文从高新人才、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学生三个不同层次的人口着手,采用回归分析法分别得出三个不同层面的流动人口与宁波经济发展的函数关系,据此提出控制人口流动以使其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流动人口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分析——探索城市吸引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φ-城市吸引力为依据,借用物理学中“表面张力”(表面势)的概念,把分子的凝聚和逃逸理解为人口的流进与流出,把电场强度理解为城市的政策、法规、法令,把电解溶液的电导率理解为对政策、法规、法令的执行情况,建立了城市流动人口的数学模型.从人口变动的角度分析该模型,从而求得了φ-城市吸引力的值.  相似文献   

19.
"东北振兴"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在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的区域空间结构时空演化进行解读与再审视。从人口流动视角出发,首先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对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及2014年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等传统数据对东北地区区域内部及跨区域的人口流动特征进行描述;然后利用百度迁徙网络开源数据对东北地区区域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特征进行进一步解读;进而结合地区分阶段的经济发展、城市扩张等方面进行耦合性分析,探讨人口流动与地区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城市化以“半城市化”形式为主,受“户籍制度”等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城市之间存在的社会距离不利于双方的交互融合。根据 2017 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将社会距离指标分为行为、体验和意愿三个测量维度,运用二元 logistic 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方法以研究社会距离相关因素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就业身份和收入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次,在社会行为距离方面,社会参与行为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管理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反向影响;在社会体验距离方面,城市包容性和身份认同对居留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在社会意愿距离方面,户口迁入意愿和融入意愿对居留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综上,流动人口社会距离对其居留意愿具有一定影响,且总体呈正相关,即社会距离越小,其居留意愿越强。由此,当前新型城镇化的设计要完善对于流动群体与本地居民的交互融合,积极鼓舞流动人口在城市进行社会参与、交往融入,以缩短社会距离,进而提升其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