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反应装甲结构飞板变形的物理现象,利用瞬时爆轰理论,并考虑散心爆轰作用,建立了射夹层装药平板运动规律工程计算模型,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反应装甲飞板运动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爆炸式反应装甲飞板变形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夹层装药结构飞板变形的物理现象,利用瞬时爆轰理论,考虑了散心爆轰作用,建立了夹层装药平板运动规律工程计算模型,并对飞板运动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和理论计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平板在飞行当中的运动规律和变形过程,为研究平板与射流的相互作用过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V形反应装甲飞板飞散变形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认为V形反应装甲与射流作用过程分流为两个阶段:在中间两飞板碰撞以前,两组件的运动是独立的,按两个单个反应装甲先后与射流作用;中间两板碰撞以后,按射流与单个反应装甲作用计算。借助ANSYS-DYNA对V形反应装甲与射流作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V形反应装甲与射流作用的物理过程,模拟结果和理论分析与实验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反应装甲爆轰压力对穿甲弹运动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研究了反应装甲爆轰产物压力对穿甲弹运动速度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爆轰压力对穿甲弹的速度几乎没有影响.说明影响穿甲弹姿态及速度变化主要由反应装甲飞板和弹的碰撞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正> 许多年以前,西德一项专利首先确立了反应装甲的原理,许多特别关心破甲弹发展的政府机构和生产厂家,从七十年代开始研究反应装甲。 反应装甲主要由一些小盒组成,小盒又是由两块簿板(每块厚均3mm)和夹在其中的炸药(如黑索金)组成。把螺栓焊在车体或炮塔上,再把反应装甲固定在螺栓上。  相似文献   

6.
姬龙  黄正祥  顾晓辉 《兵工学报》2013,34(5):541-546
为了对付披挂双层爆炸反应装甲的装甲目标,有必要对双层爆炸反应装甲作用场进行系统研究。在对双层爆炸反应装甲各飞板运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双层爆炸反应装甲作用场的模型。运用该模型在不同装甲板斜置角和双层楔形角的条件下,对双层爆炸反应装甲作用场作用时间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脉冲X 光试验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装甲板斜置角和双层楔形角对爆炸作用场有较大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使作用场作用时间提高了1. 75 倍,且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反应装甲设计原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北锁  吴成 《兵工学报》1994,15(3):42-47
提出了反应装甲设计原理:快速运动的上飞板,不断地把射流切割成段;每一段射流都被上下飞板两次消耗部分长度;射流对主装甲的侵彻深度,就是出下飞机后各段残余射流侵彻深度总和。计算关系式中,包含了连续变化的射流速度和直径,飞板速度和厚度,主装甲钢的强度等主要弹靶因素。这是一种能确定“三明治”式反应装甲盒高度、长度和厚度的工程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反应装甲抗弹新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运动板抗弹机理,并将这一机理运用到提高平板式反应装甲抗弹能力中,通过适当增加反应装甲底板厚度,使其起到运动板有效抗弹作用。通过数值模拟,证明了反应装甲底板层厚度对增加反应装甲抗弹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反应装甲技术的研究、应用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探讨了反“反应装甲”的新途径-小聚能装药对反应装置穿孔而不爆炸,从而排队了反应装甲干扰,初步找到了小聚能罩材料即低声抗材料和易断裂射流的材料,计算了新材料的射流参数、冲击压力,产生了半经验的射侵彻钢板的临界速度模型,通过实验进行了对比,并对穿孔而不爆炸进行了检验,对改进串联装药和对单级装药反“反应装甲”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改进原来杆条斜穿甲方程的缺陷与不足,正确反映实际情况中杆条剩余速度、剩余质量与攻角、着角之间的关系.根据战术弹道导弹的目标特点,从动能杆条的终点穿甲机理出发,在参考原始弹道研究的破片穿甲方程和动能杆条正穿甲方程以及修正的杆条斜穿甲方程基础上,构造了模型简化过程,建立了新的修正的动能杆条斜穿甲带攻角穿甲计算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得到了杆条剩余速度、剩余质量与攻角、着角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且数值模拟结果与文献试验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说明了新建立的穿甲模型的正确性,其更适用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国外新型装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国外反应装甲的防护机理、技术关键、应用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就我国反应装甲研究提出了建议,提出为增强未来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需发展新概念的坦克装甲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13.
NATO角和飞板速度对平板装药干扰射流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如江  沈兆武 《含能材料》2008,16(3):295-297
为研究射流轴线与飞板的夹角大小(NATO角)和飞板速度对反应装甲干扰聚能射流的影响,在分析飞板与射流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飞板断续干扰射流频率的物理模型,利用此模型分析了NATO角以及飞板速度对干扰射流的影响,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干扰频率在NATO角为40°~60°时会急剧增加,随着飞板速度的增加干扰频率变大.  相似文献   

14.
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爆炸反应装甲内装的2种含能材料受到单一性制约,已不能满足多元化战场环境需求的问题,对爆炸反应装甲含能材料的发展进行研究。介绍前两代爆炸反应装甲用含能炸药,探讨其发展方向,提出爆炸反应装甲专用炸药新思路,并对HNIW和HMX部分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前者明显优于后者,能显著增加穿透深度或孔径。  相似文献   

15.
弹道修正弹滚转角辨识系统模型与误差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航用弹道修正弹滚转角辨识系统数学模型,利用向弹上引信装定的初始信息及磁阻传感器探测到的地磁信息,使用滚转角解算算法求出滚转角。对理想弹道条件下的误差进行分析并通过实例进行仿真,验证该滚转角辨识系统可有效辨识出弹体滚转角,在给定条件下能达到较高精度,误差基本在弹丸实际使用的允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利用LS-DYNA有限元计算程序对射弹引爆双层反应装甲作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计算了不同头部形状、不同入射角条件下射弹对双层反应装甲的作用过程及其引爆临界条件.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射弹头部形状及入射角均对引爆结果产生很大影响.文中对上述影响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总结,文中的研究结论将为反装甲武器系统设计者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门建兵  聂源  蒋建伟  王树有  冯高鹏 《兵工学报》2020,41(12):2369-2378
针对反爆炸反应装甲(ERA)串联爆炸成型弹丸(EFP)成型设计问题,建立串联EFP引爆能力、分离时序和侵彻能力的理论条件。采用ERA引爆判据、EFP速度衰减理论和侵彻理论,分析形状、质量比和速度差对引爆能力、分离时序和侵彻能力影响规律。基于作用场时间τe≤1 500 μs的 典型ERA,在飞行距离H≤1 000(为装药口径)时,获得串联EFP成型特征的必要条件,其中:球-杆组合型,前后EFP直径比df/dr≤1.09,前EFP质量与总质量之比0.17f/m≤0.40,前后EFP速度差Δv≥150 m/s;杆-杆组合型,df/dr≤1.09,0.20≤mf/m≤0.65,Δv≥166 m/s. 对一种球-杆形串联EFP开展反ERA联动实验,采用高速摄影系统观测得到前后EFP分离飞行、前EFP击爆ERA以及后EFP侵彻靶板过程,验证了该设计方法和必要条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活性药型罩聚能装药破甲后效超压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地面静爆实验,测试了活性药型罩聚能装药穿透不同厚度靶板后的内爆超压特性。结果表明,在给定活性药型罩聚能装药结构的条件下,内爆超压随穿靶厚度基本呈抛物线衰减规律。进一步结合准定常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力学理论,引入活性材料能量释放激活延时参数,建立了破甲后效超压半经验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的活性射流破甲后效超压与实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分析了活性材料能量释放激活延时对破甲后效超压的影响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打击带盖板和隔板双层反应装甲的目标,对反应装甲起爆后各金属板的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金属板的飞散对射流造成的干扰。通过理论分析金属板的运动,建立反应装甲的运动模型,然后用LS-DYNA进行仿真得到了各金属板速度-时间曲线和位移-时间曲线,并进一步分析了金属板的运动规律。仿真结果表明,针对实战中聚能战斗部侵彻坦克披挂的反应装甲的法线角一般在60°以上,得到此时反应装甲的作用场时间约为600 μs,则串联战斗部后级延迟时间应大于600 μs才能避免飞板对后级射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