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车辆行驶时,各结构运动件的振动相互影响,合理判断结构彼此影响的关系,是分析悬置隔振特性的前提。分析和总结以加速度为激励计算的传递特性规律,推导车辆实际运行时悬置传递特性,结合试验设计悬置件隔振特性计算流程,以独立动力系统激励试验、独立路面激励试验、实际稳态车速试验获得振源间的干涉成分、共频成分和相应比例;最后,通过实车试验测试与数据处理,获得动力系统悬置时域隔振特性。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悬置隔振率和传递特性的评价精度,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彤彤  陶沙  吴健 《噪声与振动控制》2021,41(4):198-202,263
基于典型连接结构如"L"型结构、"T"型结构透射系数和隔振量的理论解,对海洋平台上层建筑连接处的隔振量进行分析;建立典型海洋平台上层建筑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其振动传递;对平台上层建筑结构进行激振试验,获得激励点到振动参考点的传递函数,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有限结构中的"L"型、"T"型连接结构可以造成结构振动...  相似文献   

3.
工程中,常用振级落差和力传递率来表征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振级落差可以由实验测得的隔振器上下端的振动响应,直接计算获取;相比之下,直接测量系统力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难点。为此,提出一种间接估算方法,以隔振器两端的振动响应作为输入,设备激励力及隔振器传递力,并通过有限元模型对该方法的正确性做出验证。相比于使用力传感器直接进行实验测试,该方法更为简洁,且能够对力传递率做出准确的估算,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机载仪器设备进行振动控制是提高其精度和寿命的重要手段。发动机、其它设备或者外部环境振动通过机体结构传递到机载设备。从这一实际出发,将机体结构建模为弹性梁,认为外部激励直接作用于梁结构,并通过隔振器传递到机载设备。运用子结构导纳法建立基础-隔振器-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导出由基础结构通过隔振器传递到机器设备的速度传递率表达式,分析速度传递率随激励频率和激励施加位置变化规律,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础梁的横向共振是导致传递率增大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基础梁非对称激励能激发更多基础结构弯曲共振模态;高频激励会引起隔振器纵向与弯曲共振产生驻波效应;推导出公式在100 Hz~1 000 Hz之间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传递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振动力传递率理论,通过实例建立隔振系统的模型,并应用有限元软件对模型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隔振器参数的寻优,使传递至基础的力最小.采用该优化设计后,隔振效果的改进明显,这种优化设计方法对于复杂振动系统,特别是振动不对称的系统,具有参考价值,对工程实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涡扇发动机安装系统中大多采用铰接连杆式安装节进行发动机与机翼的连接,测试与分析铰接连杆式安装节的振动传递特性对于发动机的减隔振安装设计有重要作用.以某型发动机安装系统为参考,设计由发动机假件、前/后安装节缩比模型以及吊挂组成的安装系统原理验证模型.以原理验证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激振器及真空吸盘进行刚体模态试验及振动传...  相似文献   

7.
为避免工作状态下风扇转子由于自身工作转速及相关的激振频率引起的共振现象,通过试验模态分析及数值模态分析结合的方法对转子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并与改进前的转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静子尾流产生的激振力对应的共振转速与转子的工作转速相接近,改进后的转子各阶固有频率提升但共振裕度减小,因此在风扇使用过程中应保证其完整性,从而避免疲劳断裂等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
涡桨发动机一般采用隔振系统将发动机安装于安装框架上,由安装框架与隔振装置组成的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的传递特性的测试及分析对于涡桨发动机的减隔振安装设计有重要作用.以某型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专用的发动机假件用于模拟发动机质量、惯量、各安装接头位置和结构形式,专用的隔振系统(减振器及安装框)将各安装构件进行安装...  相似文献   

9.
通过某轻卡样车驾驶室振动及其传递路径的分析,确定其振动是由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匹配不当所致。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和车内的振动测试,可以判断振动的原因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发动机横向干扰激励的减振性能欠佳。采用改进后的悬置系统,该样车驾驶室的振动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验证诊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包装材料振动传递特性试验数据采集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乘 《包装工程》2002,23(2):9-10,14
介绍了缓冲材料传递率数据有集处理系统,讨论了时域和频域两种数据处理方案,给出了具体实施步骤,针对信息谱分析计算中数据量过大,能量泄漏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谱分析法还提供了用冲击法获得缓冲材料振动传递特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汽车驾驶室振动剧烈的问题,对其板簧系统的隔振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在实际路面上的行车测试,得到了悬置系统两侧的振动加速度,进行了振动信号的时域分析、频谱分析、相关分析和传递特性分析,得出影响该车板簧系统振动传递特性的主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对该车板簧系统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板簧系统隔振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引用Sobol全局灵敏度概念,建立动力包机组随悬挂参数变化的振动烈度函数(Vrms),推导动力包机组振动烈度关于悬挂隔振参数全局灵敏度计算方法.避免局部灵敏度的缺陷和悬挂参数非线性的困难.计算机组在不同转速工况下Vrms关于动力包悬挂参数的全局灵敏度指标(Svy).计算结果表明:不同转速工况和不同悬挂参数条件下机组振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型号叉车护顶架、方向盘和座位振动较大的问题,首先对该型号叉车运行时的振动信号进行了采集,找出主观舒适度最差时刻的信号并侧重其进行分析。通过对护顶架做模态测试,将所测试的模态参数与现场主观振动评估结果相结合,确定导致该型号叉车舒适度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护顶架在发动机激励下产生共振,且由于在共振频率周围护顶架结构模态较为密集,导致叉车加速状态下会产生连续的共振。由于在模态测试基础上引入了舒适度评估振动的方式,结果表明具有今后改进设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某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箱体在服役工况下的振动特性,对齿轮箱开展线路跟踪服役试验,通过分析测试系统在齿轮箱箱体多路线工况下采集的数据,研究其所真实反映的齿轮箱箱体及轴箱在实际运营线路中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齿轮箱箱体的振动比轴箱的振动更易受到列车速度变化的影响,且箱体的振动加速度与列车运行速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试验动车...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轨道结构形式下地铁隧道的振动传递特性及减振效果,以南昌地铁3 号线为工程背景,分别选取普通板式轨道地段、双层非线性减振扣件轨道地段、隔离式减振垫轨道地段,开展现场锤击试验。基于现场测试结果,研究不同轨道结构形式下地铁隧道的振动传递特性,并分析不同轨道结构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隔离式减振垫轨道的减振效果最佳,其次是双层非线性减振扣件轨道,普通板式轨道减振效果最差;双层非线性减振扣件轨道在80 Hz~170 Hz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减振特性,隔离式减振垫轨道则在30 Hz 以上频段均表现出显著的减振特性;与普通板式轨道相比,双层非线性减振扣件轨道和隔离式减振垫轨道的减振效果分别约为5.6 dB和10 dB。  相似文献   

16.
改善摩托车振动传递特性是提高摩托车振动舒适性的重要途径。基于所建立的路面输入下摩托车5自由度振动分析模型和拉格朗日方程,推导了车身和驾驶员垂直加速度对前后轮位移的频率响应特性。结合某125摩托车,编制Matlab程序对频率响应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借助道路模拟试验机对摩托车传递特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摩托车传递特性分析和试验方法对提高摩托车振动舒适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机振动下蜂窝纸板振动传递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张琴  王保升 《包装工程》2013,34(15):7-9,14
从理论上推导了随机振动条件下振动传递率的计算公式;试验研究了蜂窝纸板在不同加速度、频率和应力的随机振动下的振动传递特性,得到了振动传递率曲线和峰值频率。不同随机振动试验计算出的振动传递率几乎相同,与正弦扫频试验结果非常接近。这表明了利用随机振动试验分析蜂窝纸板的振动传递率是可行的,为蜂窝纸板缓冲包装设计提供了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18.
对商用车中常用的机械减振座椅的垂直方向传递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液压伺服振动试验台测量了座椅的传递率。通过建立座椅多体动力学模型,在验证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方法,找到对系统影响较大的因素,改进了座椅的减振性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使用常用设计变量快速获取发泡聚乙烯振动传递率-频率曲线最大峰值处频率以及振动传递率的方法,降低缓冲材料测试表征工作量。方法 首先设计等静应力实验,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仿真分析2种方法分别进行分析,明确变量,进而设计正交实验,在此基础上使用准牛顿法+通用全局优化法进行了公式拟合。结果 等静应力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砝码重量与接触面积组合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所得峰值对应频率不变,但是峰值对应传递率会发生变化。砝码重量、砝码与缓冲材料接触面积以及缓冲材料厚度作为变量分别与频率、振动传递率拟合后的R2为0.996、0.951。结论 静应力不能单独作为振动传递率-频率曲线变化的影响因素。需要选择砝码重量、砝码与缓冲材料接触面积以及缓冲材料厚度3个因素作为振动传递率-频率曲线变化影响因素。这3个因素与峰值对应的频率以及振动传递率有较为明显的潜在规律。拟合所得公式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减少缓冲材料测试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在软土和岩层不同地质条件下采集列车通过时隧道壁及隧道上方地面距隧道中心线水平距离为0、15 m和30 m处的垂向振动,经过Fourier变换和1/3倍频程处理得到振动的频谱特性,分析不同频段振动的传递损失。结果显示,对于软土地质和岩层地质,在传递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振动峰值;振动从隧道壁传至地面0 m时,软土内高频振动衰减较大,岩层内低频振动衰减较大;在地面传播过程中,对于软土地质,在15 m处出现振动放大现象;在30 m测试距离内,12.5 Hz以下的低频振动在两种地质条件下均衰减较小,在30 m处40 Hz以上的振动在两种地质条件下均衰减较大,此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铁线路上部建筑减振及地铁线路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