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油含水量的分析是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常规项目,它对于准确计量原油产量,掌握油田地层动态,提高油田生产管理水平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高频脉冲电脱法和常规蒸馏法原油含水测量原理以及操作方法,并且对两种方法取样进行了实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从目前我国油田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各大油田开采期的增长,普遍进入高含水期,已经明显的影响了采油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影响了经济效益。本文从我国各大油田的实际出发,首先阐述了高含水期油田的特点,进而分析了目前的高含水期采油方式,同时对国外先进的采油方式进行了研究,这样对于我国油田高含水期采油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文东油田高含水期采油方式优化进行研究,完成全部研究和转抽任务,转抽产量稳定并有小幅上升,同时对文东机抽工艺技术进行了改进与完善研究转抽后合理配套工艺,同时优化生产管柱,开展有效提液工艺研究,延长检泵周期,提高泵效。有效的确保转抽了不降产、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上升和国民生产力总值的提高,充分显示出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石油产业一直是一个倍受重视的产业,从1995年起我国已经成为出口石油的大国,石油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建树。由于我国的地形差异和地质特征,使得在不同区域内油田采油厂的作业内容和作业方式有所差异。还有采油厂的日常表现也会有不同。本文探讨了吉林新民采油厂的工作情况和问题,在含水方面的技术还有欠缺,对于石油开采业而言,如果不加以控制采油设备和原油含水量,那么就会影响企业各个环节的作业情况,石油企业的效益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吉林油田采油厂必须对含水量进行控制,才能把握好整体的石油开采。本文探讨了吉林油田采油厂控制含水上升的原因以及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原油的使用率也逐渐增大,原油一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所以对原油的使用要注意节能减排,提高原油的使用效率。现阶段,我国从油田开采出来的原油含水率是比较高的,在对原油脱水的过程中原油的耗损非常严重,针对这种情况,石油公司必须要重视对含水原油脱水的工作,针对有关原油脱水节能办法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对加强脱水的技术手段,注意在脱水的过程中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必须避免造成原油的过度耗损,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未来的时间里,油价可能会下降,不会变的起伏不断,而是油价低会成为常态。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企业,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针对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要不断转变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脱水措施,提高原油脱水节能的技术手段,主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尽量避免对原油的浪费,提高原油的质量并且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某油田开发区过渡带的开发效果为例,展开评价,依据现实开发状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参数的权向量加以明确,以此来对灰色关联分析法与加权平均法无法弥补明确权向量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除了对水驱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外,还以人为控制因素为对象,对其开展多级模糊评判,以此使最终评价效果变得更为实用、科学与公正。  相似文献   

7.
在开采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高含水后期开发强化方式的效率非常低下,无论从技术研发层面来衡量还是从经济利润层面来研究,都非常不利。因此,在原油价格持续低迷,开采成本逐年走高的大形势下,石油企业要想走出低谷,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充实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研究和改善二次采油的技术方式,围绕资源利用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利益的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发明能力,促进石油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就注水油田高含水后期开发技术的探讨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油田的实际情况,对二次采油的开发方式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创新。以此提高油田开采的利润,并且做到对技术研发的更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非均质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调整难度大、单井措施效益差的问题,以胡状集油田为例,通过剩余油控制机理研究,刻画剩余油分布状况,并总结近几年高效措施的特点,归纳若干不同的挖潜方式,旨在探讨如何由提高单井产能入手,提高区块产量,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注水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高含水油田开发进入后期,剩余油的开采难度系数增大,为了提高油田的开采程度,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是非常必要的。采取最佳的控制措施,保证剩余油的开采效率,达到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指标,更好地完成油田生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全国许多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如何应对居高不下的自然递减,成为开发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选取大港油田六个采油单位的生产情况为研究对象,从数据对比分析的角度依次对采出程度、含水、含水上升率、采油速度、产量分布结构等因素进行分析,推导出油田开发高含水期自然递减的主控因素为含水,即保持油田综合含水在较低的水平是控制自然递减工作的关键。本文切入点新颖,大道至简,对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决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含水油田注水系统腐蚀分析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注水系统设备腐蚀的现状,分析了高含水油田注水系统腐蚀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并提出了控制注水系统腐蚀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中国大部分油田注水开采率低,提升空间大的特点,对于高含水油田的二次开发进行探究。从二次开发的概念以及开发的策略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单83-014块构造位置位于单家寺油田东区、单83块西南,主力油层馆陶组为低渗透、薄层层状、普通常规稠油油藏,具有一定的边水,油水界面不统一。经过9年的吞吐开采,逐渐暴露出含水上升过快的问题,极不利于油藏继续开发。通过对各油井水侵特征的研究,实行稠油水侵预警,编制预警预案,做到超前分析,超前做工作,可有效降低该块含水上升速度,提高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对油田的开发逐渐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而对高含水油田进行开发,其开发的效果以及相关方法,一直都是我国对油田进行开发的研究重点,在对高含水油田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许多方法都不断得到完善,因此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对高含水油田的开发效果的评价方法以及应用进行分析,从而为高含水油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瑞  赵春立  崔修浩  潘一  余波 《当代化工》2022,51(2):374-379
机械堵水技术是高含水油藏后期分层注水开发过程中调控各油层注水量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调整采出剖面,具有效率高、针对性强、成本低等特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堵水工艺不断发展,堵水有效率不断提高。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地下油水分布更加复杂,由于长期注水,各层之间含水率差异越来越小,堵水选层时,难以准确选择封堵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致力于发展选层技术,以提高机械堵水的应用准确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机械堵水工艺,介绍了封隔器管柱、井下流入控制装置的适用油井类型及封堵效果,给出了不同类型机械堵水工艺的增油降水基本情况。结合研究和应用情况,阐述了机械堵水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指出机械堵水工艺在油井堵水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智能找堵水一体化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油田储层埋藏深,裂缝孔洞双重发育,渗透率低,属于复杂断陷油田。自然产能低,开采难度大,生产运行成本高。本文综合分析了海拉尔油田采油工程部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低产低效井、偏磨井、二氧化碳驱新技术以及注水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了节能降耗的方向,并提出了几点意见及建议,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北二西水驱历经50多年开发调整,已于2007年进人特高含水期,剩余油高度分散,低效无效循环严重,挖潜难度进一步增大。主要上产对象普遍变差,增储能力大大减弱,储采失衡状况依然严峻。针对这一现状,2010年以来,对导致北二西水驱开发形势变差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分析,并采取相应、有效治理对策,目前区块年均含水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油层保护的重视,需要对洗井作业后的油井含水变化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计算,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影响含水的因素较多,包括洗井、压裂、水井调配等等,其中主要因素是洗井,原来洗井后含水恢复时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南一区西部过渡带地层发育差,油井含蜡高,套损井数多,综合含水达到93.5%,开发形势比较严峻,2014年12月末,我们洗井后跟踪南西过油井含水恢复情况,通过跟踪,收集大量洗井前后生产数据,我们发现该区块含水恢复时间与报表含水恢复相差较多,低产液井含水恢复较报表恢复时间快,而高产液井含水恢复较报表含水恢复慢,总结出该区块一定的规律,为今后含水恢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总结了控制含水上升的方法,对于控制南西过含水上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