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以天然能量开发为主,受能量下降和油井含水快速上升的影响,导致采收率不高,近年来注水开发在塔河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注水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缝洞型油藏采收率的一项主导技术。结合当前塔河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总结和论述了单井缝洞单元注水开发模式和多井缝洞单元注水开发模式,这对具体认识缝洞型油藏的注水开发模式以及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属于碳酸盐岩缝洞型块状油藏,高角度裂缝发育,生产开发过程中一直保持高速开发,老井自然产量稳产难度大,控制老井自然递减成为实现油田稳定的主要工作,自然递减率是采油厂油田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完成全年产量任务的关键,通过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自然递减原因进行分因素分析,提出了对复杂碳酸盐岩油藏自然递减的控制办法,对碳酸盐岩油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及投入、产出规律,结合现有学者提出的最小经济储量模型,提出缝洞单元最小经济储量的概念,并以折现现金流法为基础,使用经过技术进步因子修正过的贴现因子,建立销售收入估算模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净现金流量模型,进而推导出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缝洞单元最小经济储量模型,进一步为该类油藏前期投资目标筛选的决策提供快速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综合利用静态(断裂分布、储层预测、地震方差体分布)资料和单井动态(单井DST、酸压测试、生产动态数据)资料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的方法,并对具体区块作了分析,最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单井测试资料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对油井油水界面与储层顶面深度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发现两者呈很好的线性关系,说明单井“出水深度”(即油水界面)随其构造趋势变化而变化,即所谓的“山高水高”;利用此方法可以进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新井油水界面的预测,指导新井的完钻深度。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储集体埋藏深、储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变化大等特点,可借鉴的经验少,大部分高含水单元现有治理手段有限,为保持高产稳产,迫切需要研究注气提高井组采收率的可行性。在深入调研国内外注气开发、注气机理和影响因素等基础上,开展注气开发物理模拟实验,推导出井组气驱开发的理论模型、注气机理,初步得出井组注气的优选原则。并且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井组气驱对大尺度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有很好的适应性,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提高油田采收率、控制递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替油生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且储量、产量巨大。塔河油田属于非均质性极强,地质情况复杂,储集空间多样。目前对此类油藏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急需进行相应的研究。本文利用了各种测试资料和油藏地质的研究成果,对塔河油田单元地层压力、含水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类系统研究,研究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效果分析,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了各因素对注水替油效果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衰竭式开发是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最合理的开发方式,而确定合理采油速度是制定开发方案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过程中确定合理采油速度的常用方法 :类比法、线性回归法、数值模拟法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及缺点,在实例分析中,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确定了塔河油田某区块合理采油速度,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验证,两种联用能很好地优选了碳酸盐岩油藏采油速度,对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储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开发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开采难度加大。结合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氮气驱油机理,创新提出了井组气驱提高采收率的观点,通过优选9个井组进行试验,效果显著,累计增油3.27万吨。结合井组气驱现场应用和缝洞型油藏地质模型,分析得出了井组气驱的机理认识,并进行了模型刻画。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油藏目前单元注水已大面积开展,针对井间缝洞连通体的剩余油已通过单元水驱手段有效动用,但随着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水驱通道上的剩余油动用已较充分,碳酸盐岩油藏开发进入瓶颈期。经过研究分析,认识到缝洞型储集体井周残丘高部位大量赋存"阁楼型"剩余油。鉴于此,我们引入单元氮气驱技术,利用氮气驱的技术优势来达到进一步动用井间水驱无法动用的阁楼型剩余油的目的。该技术首先在塔河油田S48单元开展先导试验,取得了一些有益的认识,在碳酸盐岩水驱开发以外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技术手段,对碳酸盐岩油藏长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过程中,因储层有较强的分隔性,开发初期无法准确有效的把握全区缝洞单元的分布规律,对未进行油井地层压力动态测试的缝洞单元,评价单个缝洞系统或单井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将利用生产数据计算碳酸盐岩油藏单井地质储量,并论证其可行性,该方法计算简单方便,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EasyTrack是东方公司GeoEast处理解释系统的一个独立模块,着力于非均质性碳酸盐岩缝洞量化研究、缝洞连通性分析和含油气性分析三个方面的研究,重点解决油藏高效开发中的关键问题。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缝洞型储层发育,油气资源丰富。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缝洞体系的缝洞量化研究、缝洞连通性分析和含油气性分析在高效井位部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EasyTrack模块进行缝洞体雕刻与储量计算、进行基于OVT数据的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和基于OVT数据的方位AVO分析,为缝洞型油藏高效开发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裂缝沿空间发育规律不具有连片分布特征,油藏具有很强的分隔性。对于储集体类型为孤立缝洞定容性的单井,天然能量末期采取注水替油补充能量,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通过对W油藏生产资料,结合三维地震数据、边底水能量等,制定了单井注水替油参数优化细则,现场实践增油效果较好,可为其它同类型油藏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岩具有极深的油藏,不同的油藏以及各种油藏所对应的环境具有多样性,缝洞型碳酸盐为油藏的储集空间,这种储集空间的储渗能力非常低,因此成为了主要的渗流通道。当前,越来越多的油田受到了油井含水量上升的影响,这严重限制了石油的正常产量。石油开采企业必须对这种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油井的含水量较高,就可以选择注水压锥的手段,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升石油产量。主要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压锥措施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石油开采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根据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层类型以及油井产能变化情况,建立了3个缝洞型油藏的试井解释模型,即:溶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缝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孔缝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并研究了三种渗流模式下的渗流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通过分析得到了三种渗流模式下的渗流特征。试井模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双重介质模型、复合油藏模型和视均质类油藏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特殊性,开展了差异化分析,在储集空间类型、流动模式、开发设计思路、开发方式、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特殊性分析基础上,对标分析现行的碎屑岩油藏开发标准的适用性,选取开发地质描述和油藏工程设计中147项条款内容,研究总结标准制定过程中的需求,为《缝洞型油藏开发方案编制规范》行业标准编制确立了正确的技术路线。经过细化标准条目要求,实现标准条款的精准和有效聚焦。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属于非均质性极强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经过多轮次的注水替油后,采油效果逐渐变差。根据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的注气可行性研究,使用氮气进行注气替油方式挖潜剩余油,在进行试验阶段的过程中,对注气替油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建议,为进一步提高该油藏的采收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压力恢复测试后,受多缝洞地质特征影响,双对数曲线往往呈现串珠状,常规试井解释无法建立该类油藏模型并得到准确地层参数。分析了串珠状油藏模型试井特征,利用有限元数值试井技术,并结合物探、地质研究成果,对井眼位于缝洞内和裂缝通道位置2口井进行拟合分析,并采用全压力史拟合验证,最终准确描述油藏内外边界,得到不同渗流区域储层渗流特征,提高了试井解释精度,为该类型复杂多缝洞体油藏试井解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经历注水、注气开发阶段后,形成了新的剩余油赋存模式,单一的注水、注气方式难以有效动用剩余油。本文在借鉴碎屑岩油藏气水交替非混相驱开发经验、缝洞型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政策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开展气水协同提高采收率矿场实践,初步形成了气水交替协同、气水同注协同、多井分注协同三种气水协同模式,为塔河油田提高采收率开拓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稠油藏主要分布在十区北及十二区,平均地面原油密度为1.0248g/cm3,运动粘度为25814.1m Pa.s,属于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重质未饱和底水油藏。掺稀自喷井日常管理时,控制油井产量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调节井口油嘴大小,油嘴尺寸一经改变,很多产状指标随之改变,最显著的是井口压力和产量。掌握这些参数之间的相互规律对油井日常管理有很大帮助。国内外研究人员以碎屑岩油藏为背景建立的嘴流公式,其计算结果无法让人满意。以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稠油藏为例,利用基于量纲分析的瑞利法和现场资料的多元线性回归,建立缝洞型稠油藏油嘴产状公式,并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20.
塔河底水缝洞型油藏投入开发以来,每年因含水上升导致产量递减占65%左右,如何做好控水工作是开发中的重要任务。针对塔河油田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静、动态资料和测试手段,在相关地质研究成果和开发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备类缝洞单元的储集体发育、含水变化规律、天然能量等方面的研究,深化塔河油田缝洞型储集体的认识,结合注水替油井现场生产动态数据及监测资料,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缝洞型储集体水锥风险,及早提出预警方案。生产实践评价结果表明,建立的水锥风险预警方法具有一定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油田开发生产管理可以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为提高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