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了利用2-溴乙烷磺酸钠(BES)选择性抑制产甲烷菌,从而提高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合成乙酸产率的可行性,并对比了BES添加前后阴极室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混合菌接种物未经BES处理时甲烷是电化学系统CO_2还原的主导产物,最大生成速率达0.95 mmol·L~(-1)·d~(-1),8 d反应时间甲烷中电子回收率达55.0%,16S r RNA测序结果显示固态阴极的主要菌群为Methanobacteriaceae。BES的添加基本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动,使得乙酸成为主导产物,其合成速率最高达2.22 mmol·L~(-1)·d~(-1),系统总电子回收率达67.3%。Rhodocyclaceae(15.1%),Clostridiaceae(11.9%)、Comamonadaceae(11.1%)和Sphingobacteriales(11.0%)为主要菌群。研究结果表明了微生物电化学合成系统中抑制甲烷生成对调控微生态结构,从而调控电化学终产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徐沛  贾璇  王勇  亓雪娇  赵玉娇  李鸣晓 《化工进展》2022,41(7):3816-3823
针对微生物电解池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CO2还原过程阴极CO2还原速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改变阴极室的流场环境,探究流场对生物阴极启动、运行、产物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阐明MEC生物阴极CO2还原性能、产物转化、微生物群落对流场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流场不仅增强了生物阴极还原CO2能力(电子消耗量提高了10%,其中CO2产乙酸途径消耗电子量提高了30%),还使生物阴极的CO2还原途径由启动阶段的CO2还原产甲烷转变为运行阶段产乙酸。高通量分析表明,流场改变了生物阴极和阴极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使阴极生物膜的嗜氢型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向嗜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saeta)主导的群落演变。产乙酸菌群落(PetrimonasCandidatus_Caldatribacterium)丰度较对照组提高了3.8%,在CO2产乙酸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MEC还原CO2产乙酸的定向调控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包埋菌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及其动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厌氧氨氧化菌包埋颗粒代替颗粒污泥作为流加菌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并采用批次试验研究了包埋颗粒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以包埋颗粒作为流加菌,在49 d内成功实现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加速启动,反应器对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80.7%和83.1%,总氮去除负荷为0.505 kg·m-3·d-1。动力学研究表明,包埋颗粒对氨氮和亚硝氮的半速率常数分别为1.57 mmol·L-1和1.505 mmol·L-1。包埋颗粒对氨和亚硝酸的抑制常数分别为724.2 mmol·L-1和66.65 mmol·L-1。厌氧氨氧化菌包埋颗粒具有优良的动力学特性,作为流加菌效果显著,对新型厌氧氨氧化菌种流加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成  孟佳  李玖龄  李建政  赵贞 《化工学报》2016,67(9):3895-3901
针对高氨氮低C/N比干清粪养猪废水处理面临的脱氮问题,制作并运行了一种升流式微氧生物膜反应器(UMBR),考察了废水水质和由出水回流比调控的溶解氧(DO)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系统内DO控制在0.23~0.70 mg·L-1范围,不会对UMBR的COD去除率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能够保证NH4--N的氧化效能。但DO为0.70 mg·L-1的微氧环境,会抑制厌氧氨氧化作用,降低系统的TN去除效能。在HRT 8 h、27℃和DO 0.40 mg·L-1的条件下,UMBR对NH4--N和TN的去除负荷平均可达0.94和0.91 kg·m-3·d-1,COD去除负荷也能达到0.60 kg·m-3·d-1左右。分析认为,填料的布设及生物膜的着生,不仅保证了UMBR的微生物持有量,而且可为化能自养菌群、氨氮氧化菌群、自养反硝化菌群和异养反硝化菌群等微生物类群创造各自适宜的微环境,是系统保持污染物高效去除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康  李永生  王月姣  杜鑫 《化工学报》2013,64(9):3317-3323
基于流动注射流通式Na/Ca微电极串联动态电化学自动检测系统,给出了一种阳树脂在线离子交换连续合成高纯度柠檬酸钙的新方法,并实现了对阳树脂柱的运行状态及流出液中柠檬酸钙含量的同时自动在线监测。通过对此系统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和优选,得到的结果是:检测系统的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由80 mmol·L-1 tris、175 mmol·L-1 H3BO3、1 mmol·L-1 KCl和0.025 mmol·L-1 CaCl2的混合液(pH 8.0)构成,样品注入体积为150 μl,总流量为2.26 ml·min-1,混合盘管长度为120 cm(I.D.0.5 mm);检测系统的测定范围分别为2.0~1000 mmol·L-1 Na+,0.2~50 mmol·L-1 Ca2+;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 0.68%;其检测下限分别为1.12 mmol·L-1 Na+,0.093 mmol·L-1 Ca2+。  相似文献   

6.
张吉强  郑平  张萌  厉巍  陈慧  蔡琛  谢作甫 《化工学报》2013,64(9):3404-3411
在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阳极内接种反硝化细菌富集培养物,同时加入硝酸盐和甲醇,构建了阳极反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AD-MFC),并以批式操作研究了AD-MFC的反硝化产电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硝氮浓度为(100.22±0.62)mg·L-1,COD浓度为(500.40±1.67)mg·L-1的条件下,AD-MFC的最大容积NO3--N和COD去除速率分别达到0.31 kg N·m-3·d-1和1.06 kg COD·m-3·d-1,最大电压达到(602.80±5.42)mV,相应最大功率密度为(908.42±0.07)mW·m-3。AD-MFC的产电过程是甲醇氧化与硝酸盐还原的偶合过程,电压变化与反硝化作用密切相关,可用于指示反硝化进程。AD-MFC的电压曲线呈现降低-升高-再降低的三阶段特性,其原因是反硝化作用、甲醇降解作用和细胞水解发酵作用依次成为阳极液中的主导反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SBR缺氧/好氧反应工艺,研究了不同苯酚浓度对脱氮过程中亚硝积累与污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酚浓度在0~90 mg·L-1变化时系统出现2次明显亚硝酸盐积累,最终稳定维持在70%±5%,低浓度(0~30 mg·L-1)系统亚硝酸盐积累恢复是微生物改变自身结构及分泌胞外聚合物导致;高浓度(60~90 mg·L-1)苯酚条件下亚硝积累是由于苯酚对AOB(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氨氮氧化细菌)和NOB(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亚硝酸氧化细菌)抑制作用引起的微生物种群改变形成。氨氮氧化速率和氮氧化物生成速率由10.85 mg N·(g MLSS)-1·h-1和10.12 mg N·(g MLSS)-1·h-1降低至2.79 mg N·(g MLSS)-1·h-1和2.32 mg N·(g MLSS)-1·h-1,亚硝酸盐积累率和氮氧化物生成速率呈现负相关性,与苯酚浓度呈正相关;荧光原位杂交表明苯酚的抑制使得硝化菌群结构发生了变化,AOB 相对数量由2.80%增加为9.30%。苯酚的可降解性使得系统污泥浓度由2500 mg·L-1左右上升至5870 mg·L-1。当EPS(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胞外聚合物)总量由67.20 mg·(g VSS)-1减少至32.10 mg·(g VSS)-1时,SVI从165 ml·g-1降到50 ml·g-1。亚硝酸盐积累、丝状菌和胞外聚合物是引起活性污泥系统SVI变化的原因,其中NAR影响最大,丝状菌次之。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产甲烷菌代谢途径和优势菌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甲烷菌是严格厌氧的古菌,由其完成的产甲烷过程通常是厌氧微生物生化代谢中最重要的限速步骤。温度作为影响产甲烷菌的产甲烷速率重要因素,其变化会改变生物环境中的产甲烷的代谢途径和优势菌群分布。目前已知甲烷生物合成有3条途径:乙酸代谢途径、CO2还原途径和甲基营养型途径。理论上乙酸途径生成的甲烷约占甲烷生成总量的2/3,CO2还原产甲烷途径则约占1/3,甲基营养型途径只在少数情况下考虑其影响,例如盐湖。在低温条件下产甲烷菌以利用乙酸代谢为主;在中温条件下,产甲烷途径以乙酸代谢和H2/CO2还原一定比例存在;在高温和超高温条件下,以只利用CO2还原途径的菌群为主。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电解池可以利用含产甲烷菌的生物阴极还原CO2产甲烷。通过化学镀镍法制备导电的镍基聚偏氟乙烯(Ni-PVDF)中空纤维膜,将Ni-PVDF中空纤维膜组装为膜组件电极,充当微生物电合成系统阴极。阴极镍层催化的析氢反应产生的H2与CO2被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利用,并通过间接电子传递生产甲烷。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之后,Ni-PVDF中空纤维膜组件阴极的CO2直接传输系统的累积甲烷产量(2 176.24 mmol/(L·m2))远大于该膜组件仅作为阴极的CO2间接传输系统的累积甲烷产量(613.94 mmol/(L·m2))。膜组件阴极的高比表面积以及膜组件阴极直接CO2传输降低了气液传质阻力,确保了直接CO2传输系统的高甲烷产量。  相似文献   

10.
ACR在不同进水COD浓度下的产氢性能与菌群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昌盛  李建政  付青  赵兴茹  郑国臣 《化工学报》2015,66(3):1156-1162
以稀释糖蜜为底物,通过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 的启动和运行,考察了ACR在不同进水COD浓度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当HRT= 6 h,进水COD浓度从 7000 mg·L-1提升至11000 mg·L-1时,反应器仍能稳定运行,并维持乙醇型发酵类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系统的比产氢速率从COD 7000 mg·L-1时的2.43 m3·(m3·d)-1提高到COD11000 mg·L-1时的3.51 m3·(m3·d)-1,而活性污泥的比产氢速率在COD 为9000 mg·L-1时最高,为10.71 mol H2·(kg VSS·d)-1。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产氢发酵产乙醇菌群为ACR系统中的主要产氢功能菌群,且随着进水COD浓度的增加,以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YUAN-3为代表的产氢菌群的优势度显著增强,但丙酸发酵菌属Propionicimonas sp. F6也开始富集。  相似文献   

11.
湿式过氧化氢催化氧化降解喹啉及其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邹寒  王树涛  尤宏  王志申  王未青 《化工学报》2014,65(11):4400-4405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铜铁氧化物催化剂,并以喹啉为目标污染物,建立了湿式过氧化氢催化氧化(CWPO)体系.研究了反应温度、初始pH、H2O2和催化剂投加量对喹啉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CWPO体系中 的作用及喹啉的降解路径.结果表明,CWPO对喹啉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反应30 min喹啉的去除率可达到100%,反应60 min矿化率可达到88.34%.确定了最佳反应温度为80℃,初始pH为7,H2O2和催化剂投加量分别为29.15 mmol·L-1和4 g·L-1. 氧化在CWPO降解喹啉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其平均产生速率为1.69×10-6 mmol·L-1·min-1.推测了CWPO降解喹啉的4种可能路径,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分别生成以吡啶环或苯环为主的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12.
冯雪婷  杨盛  文晨  肖长发 《化工学报》2017,68(5):2169-2176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聚合物,氧化石墨烯(GO)为添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致孔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配制铸膜液,借助相转化法制备了PVDF/GO膜(PGM),并通过原位共沉反应在PGM表面沉积Ag2CO3得到Ag2CO3@PVDF/GO复合膜(AgC-PGM);使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水接触角、纯水通量、BSA截留率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考察了膜材料的形貌、亲水性、水通量和分离性。结果表明,当添加GO为0.4%(质量),AgNO3(5.0 mmol·L-1)与Na2CO3(2.5 mmol·L-1)共沉反应3次得到AgC-PGM;与PVDF膜(132.8 L·m-2·h-1)相比,AgC-PGM呈现出较高的亲水性和纯水通量(237.4 L·m-2·h-1),其纯水通量提高了78.8%,对BSA截留率稳定在75%以上;在过滤校区湖水时,AgC-PGM不仅凸显去除蛋白质污染的能力,且出水COD和UV254达到自然水体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3.
王丽  王兴杰  李浩  陈永伟  李忠 《化工学报》2018,69(2):733-740
以淀粉糖(主要成分为葡萄糖)为碳前体,制备了一系列多孔碳材料(C-GLCs-800),对其进行孔隙结构分析,并应用FT-IR、SEM、TGA对其进行了表征,测定了材料在288、298和308 K下的CO2和CH4吸附等温线,根据IAST理论预测了材料对CO2/CH4二元体系的吸附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活化条件对材料的孔隙结构有明显影响,随着KOH/C质量比的增加,所制备的C-GLCs-800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先增加后降低。其中C-GLC-800-4的BET比表面积高达3153 m2·g-1,总孔容为2.056 cm3·g-1。C-GLC-800-2的窄微孔(Vd<1 nm,孔容0.3538 cm3·g-1)含量最高,为30.63%。C-GLC-800-2在298 K和105 Pa下对CO2吸附量高达3.96 mmol·g-1,明显高于许多传统吸附材料和MOFs材料在相同条件下对CO2的吸附容量。应用Clausiuse-Clapeyron方程计算了CO2和CH4在材料上的吸附热,应用IAST理论计算了CO2/CH4的吸附选择性,结果显示C-GLC-800-2对CO2/CH4的吸附选择性为8.35。  相似文献   

14.
刘有毅  黄艳  何嘉杰  肖静  夏启斌  李忠 《化工学报》2015,66(11):4469-4475
主要研究了MOF-74(Ni)材料对CO/N2/CO2的吸附分离性能。应用水热法合成制备MOF-74(Ni),分别采用全自动表面积吸附仪、P-XRD、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孔隙结构和晶体形貌进行了表征,应用静态吸附法测定了CO、N2和CO2在MOF-74(Ni)上的吸附等温线,应用DSLF方程模拟了3种气体MOF-74(Ni)上的吸附等温线,依据IAST理论模型计算了MOF-74(Ni)对CO/N2二元混合物和CO/CO2二元混合物的吸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在0.1 MPa和常温条件下,MOF-74(Ni)材料对CO吸附容量高达6.15 mmol·g-1,而相同条件下N2的吸附量只有0.86 mmol·g-1。MOF-74(Ni)在低压下(0~40 kPa)对CO的吸附量明显高于其对CO2的吸附量。应用IAST模型估算MOF-74(Ni)对二元混合物吸附选择性的结果表明:MOF-74(Ni)对CO/N2混合物的吸附选择性在1000以上;MOF-74(Ni)对CO/CO2的吸附选择性在4~9范围,在所研究的二元气体混合物吸附体系中,MOF-74(Ni)都能优先吸附CO。  相似文献   

15.
贾淑媛  王淑莹  赵骥  李夕耀  张琼  彭永臻 《化工学报》2017,68(12):4731-4738
在序批式(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反应器中,通过分段厌氧-好氧(厌氧后排水)运行方式,在以葡萄糖为碳源、P/C比小于2/100的条件下,成功实现了聚糖菌(glycogen accumulating organisms,GAOs)的驯化富集,厌氧段磷酸盐的释放量(phosphorus release amounts,PRA)稳定在1.0 mg·L-1以内,胞内糖原(glycogen,gly)含量是初始阶段的1.2倍。驯化后的GAOs分别以NO2--N、NO3--N为电子受体经厌氧-缺氧运行方式,可进行内源反硝化反应过程。GAOs在内源反硝化过程中依次利用胞内的聚β-羟基戊酸酯(poly-β-hydroxyvalerate,PHV)、聚β-羟基丁酸酯(poly-β-hydroxyvalerate,PHB)和gly作为内碳源。在22℃时,反硝化聚糖菌(denitrifying glycogen accumulating organisms,DGAOs)以NO2--N、NO3--N为电子受体平均比内源反硝化速率分别为0.067 g N·(g VSS)-1·d-1、0.023 g N·(g VSS)-1·d-1,常温短程内源反硝化速率约是全程内源反硝化速率的3倍。  相似文献   

16.
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阴阳极间水传递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琳彬  李俊  张亮  叶丁丁  朱恂 《化工学报》2017,68(Z1):150-154
针对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dual 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DCMFC)中的水传输现象,研究了DCMFC中水传输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水传输量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DCMFC中,阴阳极间水传输量随着放电电流的增大而增大;当阳极液为1500 mg·L-1化学需氧量(COD)培养基和50 mmol·L-1磷酸缓冲盐的混合溶液、阴极液为50 mmol·L-1 K3[Fe(CN)6]和50 mmol·L-1磷酸缓冲盐的混合溶液,电池电流为5 mA时,电池阴阳极间的水传输量为0.045 ml·h-1。此外,研究还表明,阴阳极间PBS溶液浓度差以及质子交换膜厚度对DCMFC的阴阳极间水传输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冰  孙伟娜  安亚雄  江南  汪亚燕  邢瑞  张东辉 《化工学报》2018,69(11):4788-4797
针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及传统CO2捕集和储存技术的不足,设计带循环的二阶四塔变压吸附装置捕集电厂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采用炭分子筛作为第一阶二塔处理装置吸附剂,采用13X作为第二阶二塔处理装置的吸附剂。建立上述工艺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验证数学模型和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模拟结果表明,本工艺可以将烟道气中的CO2(15%)富集为纯度95%的产品气,收率为93.92%,工艺处理量为4.576 mol CO2·h-1·kg-1,能耗为0.847 MJ·(kg CO2-1,通过对比,本工艺具有处理量大、回收率高、纯度高的优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数学模型分析二阶床层在一个周期内的压力变化、温度分布、固相和气相组成分布、能耗组成、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智颖  范宏 《化工学报》2017,68(2):774-780
通过二甲基乙氧基硅烷与1,7-辛二烯的硅氢加成反应,制备出一种含功能性基团的极性单体--7-辛烯基乙氧基二甲基硅烷(OEMS),在吡咯亚胺钒络合物(VCIP)的催化作用下,该单体可与乙烯配位共聚制备含功能性乙氧基硅烷的乙烯共聚物(PE-co-OEMS)。通过高温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1H NMR和13C NMR)、高温凝胶渗透色谱(HT-GPC)和热分析(DSC)等测试方法对共聚物的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当共单体OEMS的投料量增大至60 mmol·L-1时,共聚反应活性仍可保持在1.2 kg·mmol-1·h-1,OEMS单体插入率为1.3%(摩尔分数);此外,OEMS投料量对于共聚物的分子量(Mw)和分子量分布(PDI)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当OEMS投料量为30 mmol·L-1时,共聚物Mw为16900,PDI为2.1;若继续增大共单体的投料量,共聚物分子量增大且分子量分布变宽。熔点(Tm)和结晶焓(ΔHc)随着OEMS插入率的增大而降低。在三氟甲磺酸作用下,PE-co-OEMS交联后凝胶含量接近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