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娟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2,24(4):73-76,83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代理学名儒,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孝悌仁爱、勤俭节约、谦虚谨慎、读书明理。通过曾国藩家书来研究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念,总结其成功的教育经验,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虽不是一个职业教育家,但他的著作和社会活动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如“经世“教育,“师夷智“教育,“勤、仁、谦、立“教育,“勤敬、严绳“教育等教育思想和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谭瑞梅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69-70,73
以儒家“圣贤”作为自己理想人格的曾国藩对伦理道德修养十分重视,本文拟就其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方法作一初略探讨,以图加深对其思想言行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教育兄弟子侄志存高远,不断读书学习明理,讲求礼仪荣辱,居家克勤克俭,协调处理好多方面关系等等。其家庭教育思想和举措体现了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融合了他的为学与为人,包含了他对当时时代和社会的理解,也显示了他对家庭教育的探索和独特认识,具有鲜明的特色,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湘军创始人曾国藩以“训练之才”自称,他在继承我国传统训练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训练思想。在其军事训练思想指导下,湘军经过较为系统、严格的军事训练,最终成为一支维护晚清统治的武装劲旅。除去其政治色彩不论,研究其军事训练思想对于全面推进我军军事训练转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瑞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03+119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以自己的行动突破清廷闭关锁国政策的禁锢,认真向西方学习而卓有成效的第一人,是明清之际优秀思想家所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活动不但开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导致洋务运动,而且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的理学思想及理学用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志勇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6,(2)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学术上“一宗家儒,不废汉学”,兼取二者之长。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渊源于程朱理学共有所发挥,特别是带有注重实际的理性特点,其理学经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于当时的实际需要,应该说是其哲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对教育环境极为重视,但他又否定环境决定论。从这一思想出发,探讨当今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统一的大德育环境的创设。 相似文献
9.
张雯莉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3-64
曾国藩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通过《曾国藩家书》典章词句可以体悟到:重视美德教育;强调身体力行;有正确的为学态度和方法;注重因材施教;讲求博雅知识;培养完整个人六方面内容的教育思想对现今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精粹。曾国藩持家之道的内容包括勤俭持家、尚勤戒惰、崇俭戒奢等三个方面。这些思想对于抑制现代家庭的不良消费习惯,促进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和王阊运分别为晚清宗宋诗派和汉魏六朝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诗学对象的选择和诗歌功用的看法上有较大差异,但在诗歌创作方法的理论建构、《文选》经典地位的接受和唐宋诗歌的批评等方面则存在诸多共同点。两者诗学思想之异同,不仅反映出传统诗歌领域不同诗歌流派之间的关联,同时亦再现古典诗歌功用之争,即治世还是治心、政治教化还是言情审美。 相似文献
13.
冯霞 《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60-64
作为清代的末世鸿儒,曾国藩不仅在书法和文学的创作上取得了较大成就,而且在理论上注意到了二者的相通之处。文论与书论旁征互引,交相辉映。或将文论导进书论,或将书论引入文论,或就其类似之处而互相发明,形成了一系列真知灼见。这主要包括文学和书法都需具备“气”这一重要因素、区别阴柔或阳刚之美、运笔都要蕴藉圆适、讲求笔阵、道兼众妙等。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教子家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慧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6):56-58
曾国藩之后曾氏家族代有英才。曾国藩家书特别是教子家书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非常大。其基本内容是教育子女在修身、读书、事功等方面如何去做。时至今日,这本家书对我们教育后代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对太平天国大起义的原因作了不懈探讨.在京官任上,他觉察到清王朝面临十分严重的统治危机,预感大乱将至.起义爆发前后,几次上奏疏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指陈引发起义的潜在弊政,提醒统治者要有所更张.出山参与镇压革命以后,对统治阶级造成农民大起义的“乱因“,从吏治腐败、官逼民反、变乱是非、人心塌陷、道德危机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反省和追究,并以此为根据采取诸多凶狠对策,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相似文献
16.
张成扬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1998,(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费争议的著名人物。其一生当中,直至离世前夕,不断在其家书和日记中对嫉妒问题发表见解:嫉妒“发露”的规律、嫉妒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原因,避免朝野之妒的方法以及力克自己和家人之妒的重要意义等。他对待嫉妒问题认识相当清醒、措置相当得体、态度相当认真,从而使他安全地避过了朝野上下或明或暗的一片嫉妒攻击。这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少见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7.
李威 《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55-59
曾国藩理学思想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社会思想背景和个人哲学背景,并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义理在于经世,纳“经济”入理学;理学即是礼学,发礼学之新意;“内仁外礼”,拓宽道德修养论。曾国藩将其新理学应用于军事建设中,形成了湘军独特的以“忠”为最高价值目标、以“仁”为内在的道德标准、以“勇”为基本道德品质、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军事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8.
19.
引领读书是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萱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11):193-195
对读书率下降,图书市场混乱,科学与人文素质下降的现状与原因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阐述了读书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图书馆引领读书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