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并行化软件能利用并行计算机的所有CPU进行并发处理。因此,与串行软件相比,能大大提高计算速度,缩短处理周期。同时,并行化软件在软件的设计思想。执行逻辑,以及设计、调试过程上均与传统的串行软件有一定的区别。如在设计过程中增加了并行任务划分阶段,在调试过程中增加了多CPU的并发调试阶段等。在对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的并行化开发过程中,根据并行软件的特点,按照数据流并行的方式,对该模块进行了并行化任务的划分设计,并重新组织了其逻辑结构。软件完成后,在处理效果与串行软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处理周期大大缩短,呈现了较高的并行加速比。 相似文献
2.
剩余动校正量的拾取与消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了克服剩余动校正量对降低地率的影响,本文在叠加记录上利用禹前向后预测建立模型道,按最大相似系数准则示诹剩余动校正量,然后采用Buterworth滤波器进行滤波插值一完成高精度动态拉伸校正,从而消除剩余校正的影响,保持了地震记录的原有分辩率,并使叠另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得到衰减。理论模型试算与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的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4.
消除动校正拉伸影响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除动校正拉伸影响对改善地震的分辨率,提高地震数据振幅的保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正、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在动校正拉伸具有线性性质的条件下,求得与t0,v和炮检距有关的最佳滤波器,对动校正后的道集进行滤波,达到消除动校正拉伸的目的,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数据的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地震波经过地下介质的透射、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反射波发生时间延迟、相位畸变、振幅衰减。这些因素对各个地震道是不一样的,且往往是时变的。其结果造成在CDP道集或共反射面元叠加时,由于各道的不一致性而影响叠加效果,使信噪比和分辨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常规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由于计算量大,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些限制;并且它只校正剩余时差部分,而不考虑相位的畸变和振幅的不一致性。本文介绍的这种简便相位叠加方法,在C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震勘探进入四川盆地周边大山区以及盆地内低、降速带极其严重的复杂近地表区,即便是采用最佳拟合的浮动基准面来处理,其剩余动校正量也足以破坏浅、中层数据叠加成像。研究动校时差理论发现,动校正量客观地存在于野外采集记录中,它不仅与炮检距有关,而且还与近地表、地下速度结构紧密相关,而与地表一致性静校正结果则无关。因此,动、静校正应该是相互独立而有序的两件事,不应该把两者混在一起,更不应该先作静校正、后作动校正。这是近些年来在研究浮动基准面所没有触及的实质性问题。为此,在分析大山区复杂近地表数据受剩余动校正量的实际影响之后,提出了把动、静校正分开,先作动校正、后作静校正处理,视浮动基准面为静校正中一个概念的一套真地表动校叠加技术。该技术方案既适应复杂近地表情况,又满足了各种复杂条件的要求,处理的地震资料浅、中层成像普遍得到改善,也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为后续的深度偏移处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义Radon变换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共反射面元(CRS)叠加方法是通过数据驱动的策略,在超共中心点道集(或称为CRS道集)内通过相关分析搜索得到初始属性参数组,然后对这组参数进行优化处理实现得到实现的。但是上述实现策略导致了传统方法中计算效率比较低的问题。基于共偏移距剖面,并结合广义Radon变换与倾角分解共反射点(CRP)叠加方法,得到了一种实用的基于广义Radon变换的共反射面元(GRT)CRS叠加实现方法。基于理论数据的测试表明,GRTCRS方法有效地提高了CRS叠加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在理论数据上的试验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9.
利用Fowler常速迭加DMO理论,根据给定的速度将共中心点的地震道记录进行动校正和共中心点迭加,然后通过在频率波数域的速度变换实现DMO倾角校正,获得常速迭加DMO结果,这是一种速度估算。最后在常速迭加DMO数据体的速度道集上制作速度谱,将这种速度估算以能量谱的形式显示出来,获得精确的均方根速度。 相似文献
10.
王顺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31(5):729-735
冀东油田老爷庙地区是一个产油区,又是一个极难得好地震反射资料的地区。该区先后进行了二维、三维和高分辨率等多次野外采集,所得资料先后在江汉油田、美国、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新加坡和研究院进行过处理,但一直没有得到过可靠的地下反射资料。为此,冀东油田于1995年春季做了30km的微三维攻关试验线,L371测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条,其覆盖次数设计高达240次。 相似文献
11.
12.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并行实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引言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是油田勘探与开发中正确地进行构造解释和油藏圈闭的一种有效技术。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以其良好的成像效果、巨大的运算量和巨大的数据量成为地震数据处理领域里最具实用价值、且最具挑战性的工程计算问题。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①曾前深度偏移及其并行实现;②射线追踪与波场分布;③建立速度模型及其交互功能;④曾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本文通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分布内存多处理机IBMSPZ上的实现,来探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及其并行实现的问题。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述… 相似文献
13.
叠加速度与剩余静校正量的迭代计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人工拾取的叠加速度对剩余静校量的计算有利影响,同时叠加速度调整与剩余静校量的计算也是相互影响的。文中介绍了“叠加速度与剩余静校正量的迭代计算”的基本原理、实现过程和效果分析。本方法以反射层为核心,在自动调整叠加速度的基础上精确计算叠加峰值线;以峰值线为中心运用了波加权叠加方法分步计算炮点、检波点剩余静校量,迭代计算过程中采用调整速度的异常分析和静校量控制性处理等手段;最后根据反射层的分类在对叠加速度作结构性调整,从而使叠加速度的自动调整和剩余静校量的计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地震延迟叠加激发是采用多节炸药在一口井中完成的激发,能够获得下传能量更强、主频更高、频带更宽的地震信号,其中药距选择是延迟激发技术的关键。为了确保激发效果,必须选择好各药柱之间的距离。以往延迟叠加激发常采用固定药距,忽视了药距选择的重要作用。为此重点强调:保证震动的同相叠加是药距选择的基本原则;通过相关法确定的最小药距参数是药距选择的基础;药距大小与勘探目标关系密切,与探测目的层深度成正比。实践表明:合理选择药距的延迟叠加激发可达到比组合激发更好的激发效果,减少了方法应用的限制,可以应用到更广阔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三维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复杂区的三维勘探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解决三维复杂构造区低信噪比地震数据的叠加成像问题非常关键,在以往研究二维CRS的基础上,研究三维CRS技术,探索出了改善复杂地区三维地震数据叠加成像品质的新途径,形成了解决复杂地区地质构造成像差的新思路。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三维CRS技术使复杂地区低信噪比资料品质得到较大改善,对复杂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并行计算机系统,作为地震数据处理开发平台,具有良好的并行环境,高效的并行机制,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灵活运用并发,流水线,并行方式,可大大缩短地震资料处理周期。在系统安装运行后,根据地震资料处理的特点,我们对并行机系统,现有的工作站群以及外设资源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如应用软件的移植安装,网络使用磁带机等,使其能充分发挥并行机及网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使用主机及外设资源,为资料处理服务。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共偏移距道集对直达波做了有效的消除,将共偏移距道集直接抽成共中心深度道集,对Stewart等人使用的超道集和垂直动校正的方法做了改进,使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省空间资源等优点。用射线追踪方法制作了合成的井间地震记录,通过模型试算,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共转换点道集的二参数转换波速度分析及动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引入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并认为共反射点处同时产生波场的反射与转换的状况下,推导P波与P-SV波之间的运动学关系,进而得到转换波时-距曲线方程--转换横波叠加速度分析公式。借助地震全波场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多波波场响应特征的分析研究及多波多分量地震模拟记录的生成,使用计算机C语言编程技术和SU编程技术实现了该方法的软件化。通过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的验证与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转换波二参数方程精度高、经济实用、效率高,解决了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中叠加速度场建立和叠加成像的问题,对多波用于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中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Z1)
波场调查是地震勘探的一个重要过程。振幅与炮检距关系(AVO)的分析可以为波场调查提供许多信息。通过理论分析及模型运算表明,要得到好的叠加剖面,不仅要考虑AVO,还要考虑到其它因素。特别是从事转换波勘探时更要全面考虑,因为接收转换波要求炮检距较大.使得吸收、扩散、动校正畸变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本文将从AVO特点、动校正畸变及叠加响应三个方面分析转换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