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鞍钢从1971年起先后在四座高炉自炉腰以上采用汽化冷却,三座效果不好,其中6号高炉(1050米~3)汽化冷却只一年零七个月,管子烧坏26%。而2号高炉(826米~3)自1974年11月9日投产至今五年多,冷却水管只坏3.7%,仍在继续强化冶炼,系数达2.0以上。2号高炉同6号高炉比,在冷却壁材质、铸造工艺、检测等方面都没有改进,为什么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呢?对2号、6号高炉汽化冷却系统的水循环计算得到了答案。 6号高炉在中等热负荷、汽包为1.0公斤/厘米~2压力下,因阻力损失过大而不能循环,汽包压力提至3.0公斤/厘米~2,全炉循环流量只有256吨/  相似文献   

2.
国内高炉采用汽化冷却以100米~3高炉效果最好。我厂3号100米~3高炉汽化冷却是在1980年12月大修改造后投产的,至今仍在正常运行。一、汽化冷却结构特征1.热负荷确定改造前高炉系喷水冷却,热负荷不易测定。本次设计参考了同类型企业阳泉、济铁、信阳三个厂100米~3高炉测定数据,结合我厂自焙炭砖内衬导热性良好的特点,确定炉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武钢四号高炉是我国第一座炉身采用汽化冷却,炉底采用水冷薄炉底全炭砖的大型高炉(2516米~3)。它是利用苏联1513米~3的高炉设备建成的。于1970年9月30日投产,1984年7月11日停炉大修,一代寿命13年10个月,一代产铁量1293.5万吨。扣除休风检修时间,实际作业5024天,单位炉容产铁5141吨/米~3·代。投产初期,曾发现炉基多处冒煤气,东铁口冷却壁烧坏,炉身冷却壁大量破损,电子秤及其他设备经常发生故障,高炉长期处  相似文献   

4.
一、炉身塌砖经过四号高炉是1970年9月建成投产的。容积2516米~3。它是我国第一座炉腹以上采用汽化冷却、取消炉缸支柱、不设炉腰托圈的大型高炉。1974年2月,因炉身冷却壁大量烧坏进行了第一次中修。1977年10月再次因为炉身汽化冷却出问题进行了第二次中修,将炉身由汽化冷却改为水冷,在沟下增加烧结矿筛分设备。1978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当时国内大型高炉的先进水平,年平均利用系数为1.526,焦比526.3公斤。1981年2月底炉身砖衬全部脱落,4月份进行了第三次中修。四号高炉开炉以来中修次数、中修炉身寿命及产铁量见表1。由表1可见:  相似文献   

5.
当前无炉衬高炉结构已引起不少人的注意和重视,笔者认为,将其在中小型生铁高炉上推广应用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为此将我厂无衬高炉多年生产实践及其结构作一介绍,以供参考。一、无炉衬(自形料衬)高炉的生产实践1967年我厂在一座砖衬脱落的92m~3锰铁高炉上采甩炉外喷水冷却、扩大料钟和抑制边缘气流的操作方法,依靠在钢壳内部形成的自形料衬,又维持了正常生产达4年之久。尔后又在1971年与1977年分别改建了炉外喷水冷却的100m~33号高炉和采用全炉冷却壁汽化冷却的100m~34号高炉。炉外喷水冷却的3号无炉衬高炉已连续生产15年,到  相似文献   

6.
一、高炉汽化冷却水循环原理如图1所示,由汽包、下降管和冷却壁管(上升管)组成一个循环回路(在实际的高炉上,冷却壁之间的管子有许多拐弯,在图上没有表示出来)。在这个回路中,冷却壁水管受  相似文献   

7.
韩建军 《炼铁》2002,21(1):42-43
莱钢2座750 m~3高炉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投产(其中1号高炉由原来的620 m~3高炉大修改造而成)。2座高炉炉体冷却结构基本相同,自下而上有5段光面冷却壁、6段镶砖冷却壁、3段支梁式水箱,冷却壁  相似文献   

8.
《炼铁》1982,(3)
冶金部高炉汽化却技术鉴定会于1982年7月6日至8日在鞍山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冶金企业、科研、设计、院校等41个单位共83名代表.会议重点对鞍钢炼铁厂2号高炉(826米~3)汽化冷却的工业实践及有关试验研究工作进行了鉴定.会议期间,代表们对鞍钢2号高炉的汽化冷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作出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9.
昆钢3号高炉在1985年大修时,吸取了4号高炉汽化冷却失败的教训(即由于冷却壁沿用水冷时的蛇形管,壁内阻损过大及钠盐结垢,加之操作不当,使局部断水导致冷却壁烧坏,被迫改为水冷),对其汽化冷却的设计作了一定的改动。首先,将冷却壁一进一出的蛇形管改为五进五出的直管,管径从25.4mm(1英寸)改为31.75mm(1 1/4英寸),减少了管内阻损,冷却强度增加了四  相似文献   

10.
为了查明高炉冷却壁损坏原因及寻求合理结构,以延长高炉寿命,我们利用本公司4号高炉1983年大修的机会,拆取了两块停炉前刚损坏的冷却壁(炉身下部第八层12号和第九层8号)进行了解剖研究。一、镶砖冷却壁的使用情况4号高炉有效容积为1200米~3。整个炉体全部采用工业水冷却。从炉腹到炉身上部共七层均为镶砖冷却壁,其中炉腹两层(每层高1445毫米),炉腰一层(高1770毫米),  相似文献   

11.
高炉采用汽化冷却有很大的政治经济意义,但因冷却壁管漏损后还没有的科学的方法迅速准确地查出漏损部位,所以不利于更普遍地采用。武钢四号高炉冷却壁汽化冷却运行中已经遇到这个问题。开始,发现仪表指示的循环流量下降,然后冷却壁管内的循环水从风口的大套与二套之间渗出。为了确定水是从第几段那根管子漏出的,我们对漏损范围内的管子曾采用了几种方法检查,通过实践摸索出一种较简单可靠、又迅速准确的方法找到了漏损的管子,下面将各种方法检查的情况介绍一下,以供参改:  相似文献   

12.
鞍钢从1971年起先后在四座高炉上进行汽化冷却实践.由于汽化冷却是一项新技术,设计、管理和操作都没有成熟经验,相继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1976年投产的6~#高炉汽化冷却效果最差,运行仅一年另七个月,冷却设备就严重损坏,生产两年多被迫停炉中修,造成了很大损失.因此高炉汽化冷却至今没有全面推广.1974年11月9日投产的2~#高炉,汽化冷却运行了近六年时间,产铁314万吨.该炉开炉后就不断强化,到中修停炉前.有效容积利用系数还保持在2.0吨/米~3·日以上,中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初期,国际上出现推广高炉汽化冷却的热潮.我国从1970年到1976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8个厂15座大小高炉采用了汽化冷却(附表).可是到七十年代末,除首钢2号高炉外,大高炉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原来用汽化冷却的高炉,也多改回以水冷却.小高炉在缺水地区仍然坚持使用.目前,对于高炉汽化冷却的可行性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议.这里就鞍钢高炉汽化冷却实践的总结,谈谈个人对汽化冷却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张故见  方玉敏 《炼铁》1997,16(5):44-45
1 概述 莱钢二铁厂2号高炉(750 m~3)于1993年6月投产,炉体自下而上有5层光面冷却壁,6层镶砖冷却壁,3层支梁式水箱,冷却壁每层36块,冷却水箱每层18块。全部采用自然循环或强制循环汽化冷却,并有工业水备  相似文献   

15.
300M~3高炉实施炉体汽化冷却,按设计年最大产汽量可达3.5万吨(即4.5吨/小时左右)。我公司实测每座300M~3高炉水冷时平均热负荷为2.2×10~6大卡/小时,汽化冷却时热负荷予计为2.2×10~6×0.8=1.76×10~6大卡/小时;不计热损失  相似文献   

16.
胡源申  蒲道勤 《炼铁》1998,17(4):45-46
马钢13号高炉(300m~3)第5代炉役采用了球墨铸铁(QT)冷却壁,自1987年7月1日点火至1995年12月12日停炉大修,一代寿命(未中修)达到了8.5年,单位炉容产铁6740t/m~3。在此之前,马钢3号高炉(294m~3)第4代炉役采用灰铸铁(HT)冷却壁,高炉一代寿命也达8年半。为了比较经一代炉役后的QT与HT冷却壁的使用效果及  相似文献   

17.
高炉解剖     
日本新日铁手1968、1970、1971年先后对东田厂5号高炉(646米~3)、广烟厂1号高炉(1407米~3)、洞冈厂4号高炉(1279米~3)进行了解剖研究。东田厂5号高炉生产铸造铁,解剖前不久炉况不佳,是日本解剖的第一座小高炉。广畑厂1号高炉是生产炼钢铁的中型高炉,炉顶压力高(0.9公斤/厘米~2),喷油、用氧,有效容  相似文献   

18.
现在日本工业生产十分萧条,各厂开工率很低,例如一般厂两座4000~5000米~3的高炉只开一座,但技术发展却非常迅速,他们用很大人力、物力和投资发展新技术。在炼铁方面,五十年代日本从美国、苏联引进一系列的高炉技术,六十年代后期超过了美苏,研究高炉大型化和高效率,以后又通过高炉解体,调查研究大型高炉的操作技术,使大型高炉的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高炉余压发电已经普及,汽化冷却已得到成功并将普遍推广。我问过两座日本高炉  相似文献   

19.
新利彼茨克钢厂位于白俄罗斯共和国.该厂有1000米~3级高炉2座,2000米~3高炉2座,3200米~3高炉2座,总容积12460米~3.1982年全厂生铁年产量为950万吨,其中六号高炉(3200米~3)年产262.1万吨.在苏联2000米~3以上的大型高炉中,六号高炉的操作指标堪称首屈一指. 作者去年在苏联参加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举办的钢铁技术培训期间,曾在新利彼茨克钢厂考察学习.在本文中作者希望通过对六号高炉设计、生产条件、操作特点和指标的介绍,对我国新建、改建大型高炉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资料. 一、原燃料条件 1.焦炭新利彼茨克钢厂目前有八座焦炉,年产焦炭500万吨,尚不能满足高炉生产的要  相似文献   

20.
鞍钢2号高炉自1974年到1986年先后两次采用汽化冷却工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节水、节电效果均显著。在鞍钢水、电资源缺乏的情况下,高炉汽化冷却工艺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便向其他高炉推广。笔者主要叙述和分析了鞍钢2号高炉第二代汽化冷却系统的改进措施及其损坏原因,为进一步完善汽化冷却工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可借鉴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